中國飲食文化有一個顯著的特點?
中國的傳統文化講求的是天人合一,而飲食文化亦是如此,國的飲食文化,當從神農氏開始至今,五千余年來,中國人一直強調藥食同源的道理,而神農嘗百草正是藥食同源的最早見證。
中國的飲食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講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細,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內容豐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鮮明,從古到今,歷代相傳又推陳出新。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古至今中國的飲食文化有何變化?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其中飲食文化獨樹一幟,時至今日世界各地幾乎都有中餐館,說明世人已經接受并傳播中國的飲食文化。
我們的飲食文化在這里就從秦朝開始說起(之前罕有相關記載),那時的人們就開始以糧食為主食,肉和蔬菜瓜果當輔食,也就是中國人延用至今的飲食結構。那為什么是這個結構而不是其他,這就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雖然飲食結構延續至今,但當時條件跟現在有著天壤之別。那時人靠天吃飯,產量低的可憐,稻谷也不像現在精加工,有些帶殼的更是難以下咽,所以人們只能和菜肉一起才吃得下去,從而開始了今天的這種飲食文化。
當然這在當時也是富人階級的吃法,那時的人每天兩頓飯,上下午各一頓,可能也是跟糧食不足有關吧。窮人更凄慘根本吃不起肉,沒有武器狩獵也難,而且當時的牛是用來耕地不讓吃,這個有點類似今天的印度,法律規定不準吃。菜基本都是清水煮,因為鐵珍貴不會有今天的炒鍋炸鍋之類,所以那時候的飲食很是單調。肉基本是烤或者煮,那個時候確實就有烤乳豬烤全羊了,只是即便富人也只能吃到很少的肉。
人們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朝換代又出現很多盛世,物資不再匱乏,也逐漸豐盛了人們的餐桌。由于受人文地理等因素影響,從唐朝開始南北飲食種類出現不同特色,清朝時期已經歸類為四大菜系,此時中國的飲食文化發展到鼎盛時期,雖然今天也沒有衰退,但有很多手藝已經失傳。期間人們也開始用食物紀念先人或節日,比如端午吃粽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中秋佳節吃月餅。無論朝代如何更迭飲食種類如何繁多,中國民間最主要飲食結構始終沒有改變,包括元朝時期民間依然是同樣的飲食方式。
今天我們引進西方飲食的同時也把中國飲食文化傳向世界每一個角落,看來人們在“吃”的角度上還是可以相互接納高度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