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黄色毛片视频片子,国产91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游途派

游途派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游玩攻略 >

游玩攻略

青海黃河旅游立項申報,青海省生態旅游資源

發布時間:2024-05-31游玩攻略 6 次

青海黃河旅游立項申報,青海省生態旅游資源

1. 青海省生態旅游資源

1、黃河源頭景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黃河源牛頭碑

黃河源頭之一卡日曲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另一個源頭是瑪曲,僅有一個泉眼。這是黃河的源頭地區,旅游者在這里根本無法想像黃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細微的清泉和一片有許多砂礫野草的溫林荒灘。黃河源頭風光宜人,水草豐美,湖泊,小溪星羅棋布,甚為壯觀。

2、黃河第一彎:四川省若爾蓋縣唐克鄉以北約9公里處

在四川、青海、甘肅三省交界處的唐克鄉索克藏寺院旁,黃河在此橫切徑為300米,黃河自甘肅一側來,白河自黃河第一灣灣頂匯入,型如“S”型,黃河之水猶如仙女的飄帶自天邊緩緩飄來,在四川邊上輕輕撫了一下又轉身飄回青海,故此地稱九曲黃河第一灣。九曲第一灣島嶼眾多,紅柳成林,是錦雞、黃鴨、野兔、丹頂鶴、黑頸鶴的樂園。索克藏寺前側有一山丘,登丘頂可遠眺。

3、壺口瀑布:山西省吉縣與陜西省宜川縣交界

中國第二大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壺口瀑布氣勢恢宏;而到了冬季,整個水面全部冰凍,結出罕見的巨大冰瀑。壺口一帶,黃河西岸下陡上緩,黃河的橫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態,水流到壺口,在平整的谷底沖成一道深槽;壺口以上,水在寬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寬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傾注到30-50米寬的深槽中,形成瀑布。

4、香爐寺: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城東200米的香爐峰峰頂

香爐寺東臨黃河,三面絕空,僅西北面以一狹徑與縣城古城門相通。峰前有直徑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與主峰間隔2米,形似高足香爐,故而得寺名,“香爐晚照”為佳縣八景之一。每當夕陽西下時,太陽的余輝將孤亭的倒影投射在黃河水流中,如詩如畫,當地人呼之為“小蓬萊”。香爐寺建于1614年,正殿是圣母祠,左右有配殿,南邊有山門、石碑坊等。

5、乾坤灣:山西永和縣和陜西延川縣接壤處

乾坤灣是一幅天然太極圖,是黃河古道秦晉峽谷上一大天然景觀。黃河在流經山西省永和縣河會里村、后山里村和陜西延川縣土崗鄉大程、小程村和伏義河村一帶時,形成了一個“S”型大轉彎,形成了一個神秘的造型。到圣覽山巔,極目遠望,眼前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黃河猶如一條巨龍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奔騰不息。位于S型的黃河古道邊畔上的河懷村和伏義河村,猶如黃河巨龍懷抱其間的“陰陽魚”。

6、潼關: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港口鎮

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關設于東漢末,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并于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主要景點有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馬趵泉、佛頭崖、鐵溝筐泉及黃河鐵路大橋等。

7、黃河小浪底:河南省洛陽市與濟源市交界

小浪底水利樞紐的建成,使這里形成湖光山色、千島星布、“高峽出平湖”的自然景觀。共分為四大精華景區:西霞湖、大壩濕地公園、張嶺半島度假區、黃河三峽。黃河三峽是小浪底風景區的精華所在,八里胡同位于黃河中下游最窄處,兩岸斷壁如削,中間河水奔涌,三條峽谷(孤山峽、龍鳳峽、八里峽)各具風采。

8、黃河老牛灣:山西省忻州偏關縣萬家寨鎮

老牛灣是母親黃河流入山西的第一站,長城在這里沿陡峭突兀的山巒延伸,與黃河并行向南,似兩條巨龍攜手飛舞。由于地形條件的獨特性,這里的石灰巖峭壁呈怪石嶙峋、犬牙交錯狀;古代長城沿線上的軍事要塞——老牛灣堡就坐落在這里,有黃河入晉第一村、天下長城第一墩的美譽。

9、晉陜大峽谷:山西省偏關縣和內蒙古清水河縣交界處

晉陜大峽谷以黃河為界,她南依山西的偏關縣,北岸是內蒙古的清水河縣;西鄰鄂爾多斯高原的準格爾旗,是一個雞鳴三市的地方。內外長城從這里交匯,黃河從這里入晉,晉陜蒙大峽谷以這里為開端。黃土高原的滄桑景致,大河奔流的壯麗景觀,水與石的較量成就了神奇美麗雄偉的黃河百里畫廊。這段河岸形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天然水蝕地貌奇觀,有的像密密麻麻的“天書”,有的像動植物人形,有的像音樂符號,有的像蜿蜒曲折的“迷宮”

2. 青海省生態旅游資源有哪些

有青海湖,塔爾寺,清真寺,翡翠湖,茶卡鹽湖,九天玄女鳳凰山,南佛山,門源油菜花。我知道的就這些吧!比較適合夏天去避暑,夏天涼快。我去過塔爾寺,青海湖,鳳凰山,翡翠湖。塔爾寺比較適合向佛的人,有幾大佛殿,好看的酥油花。青海湖比較廣闊,去的時候一路都是風景,湖邊還有藏族牧民種的油菜花,藏牦牛,水特別清涼。湖背面是一片沙灘,適合赤腳去走走。看著青海湖,你就會想起地球是圓的這一觀點。翡翠湖比較小,是翠綠色的,很漂亮。

3. 青海湖生態旅游開發

第一、入湖水流增大 湖面將會增大,有利于青海湖生態恢復。

第二、水流入湟水后,可以緩解西寧市的用水。

第三、湖水慢慢的會得到改善,一定時間后將會由咸水湖轉變成淡水湖,有利于農業生產和湖濱周邊的生態多樣性。

第四、青海湖的出水一定是相當清澈的水。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黃河上游泥沙重的問題(很小)

4. 青海省的生態

因為青海是中華水塔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

5. 青海省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

青海省簡稱“青”,因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省位于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東北部,與新疆、甘肅、四川、西藏四省區比鄰。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全省面積72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第四位。其中草地3160萬公頃,耕地58.99萬公頃,森林25萬公頃,其余為高山、湖泊、荒漠、戈壁、冰川等。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地形青海處在我國地形三大階梯的第一級上,絕大部分屬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境內呈現出高山、峽谷、盆地、高原、臺地等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其中4000至5000米地區占全省總面積54%,最低點1650米,最高點6860米。北部和西北部為山嶺谷地,南部為青南高原,東部為河湟谷地,間有小塊盆地和臺地,西部主要是柴達木盆地。由于地形多樣,適宜于多種動物和植物生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氣候由于受海拔、地形、緯度、大氣環流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青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冬季較長而不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氣溫地區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降水分布地區差異顯著,季節集中。全省年平均氣溫在-5.6℃——8.7℃左右,東南部年降水量為450毫升到600毫升。自然資源礦產資源:青海是一個資源型富省,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25種,探明儲量的礦種105種,其中,50種居中國前10位,鉀、鈉、鎂、鋰、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巖和硅等11種居中國首位。在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45種礦產中,青海有21種列全國前10位。聞名遐邇的柴達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礦,素有“聚寶盆”之美譽,富含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鹽湖有30多個,已探明總儲量700億噸。青海非金屬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石棉、電石用石灰石、蛇紋巖、玻璃用石英巖、冶金用石英巖的儲量在全國也名列前茅。石棉儲量居全國第1位。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石油、天然氣資源有較好的成礦條件,盆地內共發現油田16處、氣田6處。據全國第二次盆地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盆地總的石油資源有12.44億噸,已探明2億噸;天然氣資源已探明472億立方米。水能:黃河上游的水電資源是青海能源最大優勢,有178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166多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為1800萬千瓦,年發電量770億度。擬建的中型水電站有尼那、直崗拉卡共7座。總裝機可達1,10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368億千瓦時,水電站單位造價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40%。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是國內地熱資源較豐富的地區。畜牧草場:青海天然草原遼闊,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場面積達3160萬公頃,占全國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5%,發展畜牧業物質基礎雄厚。在遼闊肥美的草原上,生長著天然牧草940多種,其中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良牧草約190多種,具有含粗蛋白質、粗脂肪、無氮浸出物高,粗纖維低的特點。飼養的草食性牲畜主要有藏系綿羊、牦牛、馬、駱駝、山羊等,普遍耐高寒、耐粗飼。尤其牦牛是青藏高原優勢畜種,數量居全國第1位,占全世界牦牛總飼養量的1/3。野生動植物資源:野生植物群中已發現經濟作物1000種,藥用植物就有大黃、甘草、貝母、雪蓮、黃芪、黨參、藏茵陳、羌活、蟲草、柴胡等百余種、尤其冬蟲夏草是馳名中外的貴重藥材。全省有鳥類290多種,哺乳獸類109種,野生動物中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21種,二級重點保護動物53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36種。有22種珍稀動物被列入《瀕臨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I和附錄II中。旅游資源:青海省自然風光雄奇壯美,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全省已開發出旅游景點10多處。有“百鳥的王國”的青海湖鳥島,“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自然保護區,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爾寺,伊斯蘭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東關大寺,阿尼瑪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處。“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國最大的人工水庫龍羊峽、都蘭國際狩獵場、坎布拉森林公園等旅游景點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環境狀況和問題2005全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42.0%,比上年提高13.5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1.54%,比上年提高5.48個百分點。建成煙塵控制區9個,面積72.2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音達標區1個,面積63.2平方公里。全省共有各類環境檢測站21個,比上年增加1個。擁有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和單位2個;自然保護區11個,面積2176萬公頃(21.76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0.1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面積2025萬公頃(20.25萬平方公里)。本年新增大通北川河源區和祁連山、諾木洪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人口人口統計2004年年末全省總人口538.6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7.51萬人,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到38.53%;鄉村人口331.09萬人。全省男性人口276.43萬人、女性人口262.17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1.32%和48.68%。0―14歲人口125.60萬人、15―64歲人口381.30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31.70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3.32%、70.79%、5.89%。全年出生人口8.75萬人,出生率為16.32‰,比上年下降0.62個千分點;全年死亡人口3.46萬人,死亡率為6.45‰,比上年上升0.36個千分點;全年凈增人口4.80萬人,比上年少增0.4萬人。人口增長率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為9.49‰。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55個民族成份,現有少數民族人口共235.06萬多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45.5%。在青海世居的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土族、撒拉族是全國唯一在青海特有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藏族21.89%,回族15.89%,土族3.85%,撒拉族1.85%,蒙古族1.71%。文化程度2005年,全省有研究生培訓單位5個,招生數403人,在學研究生894人,畢業生11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8所,招生數1.16萬人,比上年增長25.0%,在校生3.25萬人,增長11.3%,畢業生0.81萬人,增長42.1%;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7所,招生數1.32萬人,比上年增長1.83倍,在校生2.47萬人,增長31.0%,畢業生0.58萬人,增長1.0%;普通高中144所,招生數3.76萬人,比上年增長8.0%,在校生10.05萬人,增長9.0%,畢業生2.54萬人,增長22.7%;初中學校367所,招生數7.88萬人、在校生22.7萬人、畢業生6.81萬人;普通小學2898所,招生數8.93萬人,在校生50.69萬人,畢業生8.10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數335人,在校生2307人。幼兒園在園幼兒8.26萬人,比上年增加0.51萬人。全省“普九”覆蓋率達86.8%,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年,全省全年創造生產總值543.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05全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62.79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6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215.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0%;本年一、二、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5.3%、59.9%、34.8%。財政收入2005年,全省完成一般預算收入63.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3.76億元,增長25.0%;中央一般預算收入29.57億元,增長21.7%。工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年,全省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203.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0%。規模以上工業創造增加值179.54億元,增長22.7%。農業增加值和增長率200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4.56萬公頃(368.4萬畝),比上年增長0.4%;總產量93.26萬噸,比上年增產5.4%。外貿狀況2005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4.1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8.2%。其中,出口額3.23億美元,下降28.9%,進口額0.90億美元,下降25.3%。外資利用狀況2005年,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資3.56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2.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2%。支柱產業農業、水電業、鹽化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電訊現有電訊2005年,電信業務總量29.66億元,增長15.1%。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142萬門,本年新增33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3.5萬戶,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戶92.9萬戶,增長21.8%,鄉村固定電話用戶20.6萬戶,增長23.4%;本年新增固定電話20.5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31.6萬戶,本年新增移動電話用戶14.8萬戶。全省年末電話普及率由上年的39.1部/百人上升到45.1部/百人。交通鐵路蘭青、青藏鐵路干線及4條支線、59條專線貫通全省東西,總鋪軌里程1100余公里。2005年,全年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156.2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6%。其中,鐵路98.78億噸公里,增長7.6%。全年完成貨運量7152.5萬噸,比上年增長7.5%。其中,鐵路1452.7萬噸,增長11.1%;公路5491.4萬噸,增長6.9%。全年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47.24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4.7%。其中,鐵路18.69億人公里,增長0.3%。全年客運量4919.8萬人,比上年增長6.9%。其中,鐵路368.4萬人,下降4.4%。公路全省公路線路年末通車總里程2.97萬公里,比上年增長5.9%,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71公里。2005年,公路完成貨物運輸周轉量48.27億噸公里,增長6.5%;完成貨運量5491.4萬噸,增長6.9%;完成旅客周轉量24.65億人公里,增長6.3%;全年客運量4524.9萬人,增長7.9%。航空民航通航上萬公里,已開通西寧至北京、烏魯木齊、蘭州、西安、廣州、成都、上海、格爾木、拉薩等地的航班。2005年,民航完成貨物周轉量0.06億噸公里,增長45.8%;完成貨運量民航。0.33萬噸,增長43.5%;完成旅客周轉量3.89億人公里,增長18.2%;全年客運量民航26.5萬人,增長18.3%。

6. 青海湖旅游資源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寧150公里,面積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鹽份很高。青海湖蒙語叫“庫諾爾”,藏語叫“錯溫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面積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寧還高出1000多米。這里氣候涼爽,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溫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勝地。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后,幸存下來的。徒步區域的氣候: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主要氣候特征是:日照時間長,輻射量大,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暫涼爽.每年平均氣溫5.6℃—8.6℃,青海湖氣候干燥,寒冷期長,日溫差大,太陽輻射強,大風日數多。最佳徒步時間:青海湖一年四季都可以旅行,但是由于氣候的原因,旅游者大多集中在夏季前往,因為夏天的青海湖氣溫較高,夜問常有降雨,因此也較為濕潤.

7. 青海省旅游資源概況

是咸水。

青海湖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咸水湖;中國最大的內陸湖。青海湖擁有多項中國之最。

湖每年12月封凍,冰期6個月,冰厚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個小島,以海心山最大。鳥島位于湖的西部,面積0.11平方公里,是斑頭雁、魚鷗、鸕鶿等10多種候鳥繁殖生息場所,數量多達100,000只以上。

現已建立鳥島自然保護區。湖中盛產青海湖裸鯉。濱湖草原為良好的天然牧場。

青海湖湖水來源主要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入湖的河流有40余條,主要有布哈河、巴戈烏蘭河、倒 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執行總編單之薔說,此次評選活動由全國5家專業學會、十幾位院士和專家學者組成評委,保證了評選活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在評選中,青海湖和新疆的喀納斯湖不相上下,最終以其雄渾壯美和獨特的景色贏得評委青睞。”

青海省旅游局副局長徐浩說:“青海湖集自然美、人文美、生態和諧之美、博大精深的東方大美于一體,其獨特而重要的生態地位表明青海湖不僅是青海人民的,更是全國人民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

8. 青海省生態旅游資源著作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 王昌齡

  釋義:這是一首氣魄宏偉的邊塞詩。青海湖上烏云密布,皚皚雪山頓時變暗,戰士在塞外孤城上還想望著遙遠的玉門關。在黃沙漫漫的戰場上,他們雖然身經百戰,鎧甲磨穿,但不打敗敵人是決不回鄉的。

  2.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兵車行》杜甫

  釋義: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凄凄。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3. 君不能貍膏金距學斗雞,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李白

  釋義:詩人寫佞幸小人得勢,連用兩個“君不能……”,感情噴薄而出,鄙夷之情難以遏止。寫斗雞徒,用“貍膏金距”四字,寫出他們為了投皇帝所好,挖空心思,出奇爭勝的丑惡行徑。“坐令鼻息吹虹霓”,用漫畫式的筆法,描繪得寵雞童驕橫愚蠢的丑態。李白也反對那種以武力屠殺來邀功的人,“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僅僅兩句,一個兇悍的武人形象就躍然紙上。

  4. 青海陣云匝,黑山兵氣沖。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塞下曲》高適

  釋義:此詩描寫前半部分描寫了壯麗的沙場征戰之景,渲染了一種宏闊悲壯的氛圍。后半部分則是表達了作者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萬死不辭,要成為描像麒麟閣的立功之臣,并且十分嘲笑那些文臣,只會讀經書,不能真的殺敵報國,可嘆這些文人參不透這點的話只會白白的衰老而去,不能名留青史。 本詩表達了作者的豪壯之情,立功報國的雄心壯志。手法大氣豪壯,宏大遼闊之氣盡顯。

  5. 長白山前號黑風,桔槔火照甘泉紅。五千貂錦血邊草,單于夜帳移湟中。

  華林酒艷長庚醉,沉香春濃海棠睡。金馬門如萬里遙,那知青海城頭事。

  ——《青海引》楊慎

  釋義:青海引 ,是一首由明代作家楊慎 著作,情感豐富,表達其滿懷雄心壯志而無法實現的古詩。

9. 青海省自然旅游資源

青海的人文資源比較豐富,從位于民和縣的喇家遺址、七里寺、循化縣的班禪故居,街子清真寺、文都大寺、化隆縣的丹斗寺、夏裙寺、樂都縣的曲壇寺、彩陶博物館、平安縣的洪水泉清真寺、夏宗寺以及互助縣的佑寧寺、卻藏寺、白馬寺等等舉不勝數!

10. 青海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首先了解山西這個城市。一方面說,古代祖先筑城興市除了發展城市的政權職能外,客觀上對城鄉人民發展商品交換,

保護城內工商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了城市人口群落的形成和發展,促進了生產力在城市的集聚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這不僅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而且也為城市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城市逐步成為政治中心、

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成為先進生產力和文化的搖籃和載體。

人文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是美麗的城市所以才回去開發旅游資源因為有它的優勢,這里應該有當地的傳說或故事吧 用這點都可以吸引人群。

以此成為令人想往的地方。人類的智慧、文化和歷史就在城市打下了一連串的印記,并隨著時光的流逝,

遺留至今,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寶貴遺產。這不僅具有考古的文物價值,而且,成為我們追尋祖先足跡的

極珍貴的人文旅游資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旅游資源,是城市的孿生兄弟。

合理地開發利用城市旅游資源,保護城市的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更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山西旅游資源區域開發初探

山西旅游資源區域開發初探(引用)

一、山西旅游資源特點

(一) 自然旅游資源基礎雄厚,但空間組合性較差。

山西自然風光秀麗,主要以名山、瀑布、泉水,野生動物資源等自然景觀為主體構架,充分體現我國北方“粗獷、雄厚”的風光特色 。已開發的名山有五谷山、恒山、蘆芽山、靈空山、綿山、歷山、老頂山、靈帝山、卦山、天龍山、五老峰等。另外還有大同火山群,集中了第三紀和第四紀的火山近30余座火山,保存完整,是進行科學考察的理想場所。天然水景資源以規模壯觀的大河、流泉、飛瀑最為突出,著名的有黃河、汾河、桑干河,壺口、娘子關瀑布及湯頭溫泉,奇村、頓村溫泉,夏縣溫泉等,位于運城盆地的運城鹽地,不僅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而且是黃土高原上難得的湖泊旅游勝地。另外,山西境內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山自然保護區和龐泉溝自然保護區,有省級自然保護區——蟒河自然保護區和蘆芽山自然保護區,這些自然保護區既可作為生態系統研究基地和豐富多彩的生物物種博物館,又可作為一項不可多得的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旅游資源。

但是,從空間分布來看,山西眾多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中有近三分之二位于遠離城鎮,資源之間組合性差,很少有比較集中的景點群出現,加之交通不便、山區經濟比較落后,從而使旅游景點吸引力降低,生命周期得不到延長,不僅給資源開發增加難度,而且也不利于旅游業的持續發展,形成了目前雖然旅游資源豐富,卻很多是“養在閨中人未識”的局面。

(二)人文旅游資源以文物古跡宗教建筑為主,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資源上相似性大,吸引力相對較弱。

山西省是名副其實的“文物大省”,全國保存完好的地面古建筑屬唐宋以前的,山西省就占70%以上,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國家保護級文物名列全國第3位。省級重點保護古跡300余處,縣級保護的歷史文物達2000余處,因而有“中國地上歷史博物館”之稱,大部分文物古跡,壁畫建筑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山西還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者區。目前,有國家級及省級保護的革命紀念地16處,大部分已開發瞻仰、憑吊和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構成山西省一項特殊的旅游資源。

一個地方的民俗風情是不斷發展的傳承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山西有許多民俗風情獨具特色,如寒食節、添倉節、油糕節等民間節日;剪紙、面塑、皮影戲,身歌劇、民歌、地方戲曲、社火、燈展、廟會及豐富的地方特產,匯聚為山西民俗風情的海洋,目前,全省已建成了村、喬家大院、河邊村等三處民俗博物館,分別反映了全省南、中、北三個地區不同的民俗特色。

從總體評價,山西省人文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在全國范圍內的競爭力是相對較弱的,主要原因是:(1)山西缺乏象北京故宮、長城和西安秦傭那樣資源壟斷性高,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譽的古跡名勝。(2)全省人文旅游資源相似性大,宗教特色顯著。全省僅寺廟、殿堂、道觀就有3000處之多,這種狀況不利于旅游活動層次的提高。(3)人文旅游資源豐富但分布相對分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資源的吸引力。

(三)自然旅游資源與人文旅游資源配合較好。

由于自然條件的特色和歷史的原因,山西的自然旅游資源常常成為人文旅游資源的背景,兩者在特定的環境中,緊密結合成統一的整體,使旅游地形成一種綜合的組合形式,游客可以通過一景、一地的旅行和游覽,既飽覽了大自然的美妙風景,同時又能達到考察研究、論古探奇、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壺口瀑布、北武當山和五老峰中,除壹口瀑布外,其余四個皆是在優美的自然風景中點綴有宗教建筑、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資源的價值和旅游活動的效益,豐富了旅游項目的內涵,是山西旅游資源開發非常有利的一面。

二、 山西旅游客源市場分析

(一) 從國際、國內旅游發展看山西旅游客源市場

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旅游市場呈現出觀光型向度假、休閑及康體等專項旅游轉變的趨勢。這種趨勢對我國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挑戰,對山西的國際旅游業更為不利。山西旅游資源以自然風光和文物古跡等觀光旅游資源為主,而為滿足各種特殊旅游活動如度假、休閑、娛樂、購物、尋奇、探險等專門層次需要的旅游資源較為缺乏,因而跟不上國際旅游需求的變化趨勢。雖然近年來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有關部門著手開發了幾個旅游度假區,但是從國際旅游度假區的建設需求和應具備的區位條件來看,山西在短期內不可能建成有國際意義的旅游度假區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游蓬勃發展,外出觀光旅游已成為居民消費熱點之一,對于居民收入較高的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的居民更是如此。1996年,國內旅游區人數已達6.4億人次,旅游業總產值達1600億元,而且國內旅游業已超出國際旅游業產值。據國家旅游局預測,到2000年,國內旅游人數將達到9.5-10.3億人次。這一龐大的市場需求將成為山西旅游發展的有力拉動力。一方面,山西有著緊靠東部沿海地區的優越區位,“近水樓臺可以先得月”;另一方面,我國國內旅游業處于以觀光型為主的發展初期,也就是說,現階段居民出行旅游的目的地一般為優美的自然風景區和文物古跡旅游地,這對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融合一體為資源特色的山西旅游業發展而言,無疑是一種機遇。

(二)從旅游客源市場看山西旅游業的地位

首先,山西國際旅游在全國處于落后位置。自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國際旅游人數(包括外國人、華僑、臺灣同胞、香港同胞)總的來說呈遞增趨勢(表1)。從1980年到1996年16年間,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70.66萬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為12%,旅游外匯收入年增長率為20.4%,旅游業作為一項創匯產業在全省的外貿體系中已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從全國國際旅游發展狀況來看,山西國際旅游業處于比較落后的位置。在全國30個省、直轄市(不含重慶)、自治區(除臺灣)中,從1986年到1996年,山西省國際旅游人數及旅游創匯比一直在第24-28位間徘徊,即使是在較大增長的1996年,亦僅位次第26位,僅多于寧夏、青海、西藏、江西等省。其次,國際游客入境平均停留時數短,消費水平較低。1988年國際游客在晉停留天數為每人次1.43天,人均購物消費26元(人民幣外匯券)。1996年增加到2.8天,但人均日消費仍低于同周邊的河南、陜西等省。旅游商品銷售額低,是影響山西省旅游外匯收入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次,山西國內旅游的市場前景看好。相對于國際旅游市場來說,山西國內旅游市場比較活躍,而且一直呈穩定增長趨勢(表2)。1985年國內旅游人數不足400萬人次,1996年增加到1318萬人次,回籠貨幣相當于1985年的20多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和30%,而且國內旅游人數及回籠貨幣數額超過新疆、江西、吉林等省,與福建、黑龍江等省接近,這說明相對于國際旅游業來說,山西國內旅游業在全國還是具有一定地位的。

三、山西旅游資源區域開發及問題

(一)山西旅游資源區域開發條件

從山西旅游資源吸引范圍分析,由于山西旅游資源屬于國際吸引向性的國際級和國家級資源較少,目前只有五臺山、壹口瀑布、大同云崗石崖、解州關帝廟、恒山、應縣木塔等景區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而這些資源中又缺乏象北京故宮、長城、西安泰傭、廣西桂林等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景點。一些潛力大的旅游資源仍處于待開發狀態,短期內也難以吸引大量的國際游客。相對來說,山西旅游資源中具有國內和省內吸引向性的旅游點服務,尤其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區、五老峰風景區、歷山自然保護區、黃崖洞風景區、管涔山風景區、靈寶山風景區等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觀組合較好的景點,雖然目前還難以吸引大量的國際游客,但卻能引起國內及省內大中城市旅游者的興趣,發展國內旅游潛力很大。

從旅游區位條件來看,山西省地處中部地帶,位于京津、西安、中原(洛陽、鄭州、開封)三大旅游熱點之間,這對山西旅游開發即是優勢也是劣勢。首先,由于缺乏便捷的國際交通口岸,加之距主要客源國較遠,從入境海外游客的旅游空間行為看成為劣勢。1995年海外旅游者抽樣調查的資料表明,在來華旅游者中,只游覽1-3座城市的旅游者占74.2%。就華北地區,京津、西安及中原地區是國際旅游的熱點,1996年這幾個地區的海外旅游人數為北京218萬人次,陜西51.04萬人次,河南24.2萬人次,而山西只有9.6 萬人次。由于缺乏與這三大旅游區競爭的高壟斷性旅游資源,山西只能定位在上述旅游區的分流區層次上,而分流區的市場是較小且不穩定的。這種狀況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估計不會有較大轉變。另一方面,旅游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發達的國際旅游離不開發達的經濟水平及外向性經濟的推動。而山西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薄弱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單一畸重的產業結構,以及山西“煤炭大省”對旅游資源的形象及游客心理的影響,也成為山西發展國際旅游業的限制因素。

其次,對于國內旅游客源來說,由于國內旅游的主體是大中城市居民,山西周圍有京津、西安、鄭州、石家莊、濟南等大城市及城市化進程較快的山東和河南省,有可觀的市場潛力。隨著太舊高速公路的開通,風陵渡,太陽渡黃河公路大橋的建筑及侯西、侯月鐵路線的正式通車,山西與京津、冀、陜、豫的交通狀況有了顯著改善。目前,太原到原平的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形成從京津冀到山西東部的旅游環形線路,京津冀地區的旅游者利用雙休日到山西旅游已成為可能。所以,著力開拓周邊地區客源市場,是山西近期內的主要目標。與南方旅游資源相比,山西旅游資源有著南方所不具備的雄深、粗獷的奇險的特色,而且眾多的山水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都是消夏避署、回歸自然的好去處,這些都可作為山西開拓東南沿海地區和南方旅游市場的有利條件。

(二)旅游資源區域開發存在的問題

首先,地方旅游資源開發存在較大盲目性,旅游項目建設缺乏統一的指導和準則。近年來,地方政府和群眾集資開發的旅游項目逐漸增多,說明旅游業“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多、風險小”的行業特點已引起地方政府及群眾的興趣。但是,由于缺乏對旅游市場需求特點的科學分析和了解,地方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項目建設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有些項目近距離重復,質量品位低,不適應市場需要。例如前一段時期在全國興起的“人造景觀熱”影響到山西各地,很多地方的人造景觀在內容、形式及制作上都顯得粗糙、混亂,經不起推敲,令游人觀一而三,游興索然無味。這樣的景點也許暫時能取得一些效益,但其內在的特性決定了其生命周期短,因而不會維持很久,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另外,由于很多人造景觀往往附著于原有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資源之中,破壞了原有資源的特色和形象。因此,山西旅游部門急需理順管理渠道,對全省各地的旅游資源開發進行統一規劃指導及全面的可行性研究,真正從長遠著眼,運用可持續發展及永續利用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進行旅游資源的區域開發。

其次,在旅游資源區域開發過程中,管理機制不順,缺乏整體協調,存在著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在一個風景名勝旅游區內,可能有五個同等級別而又互不隸屬的管理機構,分別是風景管理局、文物局(治)、宗教局(處)、旅游局及當地政府。由于各自管理體制不一,投資重點和利益也不一樣,致使景區在投資、建設等方面不能配套協調。如壹口風景區是全國四十佳之一,瀑布屬于風景局管理,投入大量資金,而與之一體的“旱地行船”和清長城是文物局管理,認為只是一般文物,不作重點開發,所以使景區建設一直不能整體同步進行,影響景區價值的發揮。這種管理混亂、效益低下的局面嚴重困擾著山西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規劃。其次,各旅游區之間缺乏區域間的聯系和協調,造成了旅游區間的盲目競爭,同時也難以形成通暢的旅游線路,對旅游產品的開發極為不利。

四、 山西旅游資源區域開發對策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山西旅游區域開發仍處于開發的生成期階段。根據經驗,在這一階段中,旅游業的關鍵性舉措主要是要豐富風景點結構,加強景區建設。具體開發對策如下:

(一)按照擇優開發、保證重點的原則,采取不同的區域開發模式。

由于旅游資源區域開發的財力和物力有限,不可能采取“全面開花,面面俱到”。所以在制定旅游發展政策,選取項目投資時,應該首先在資源質量高,旅游基礎好的部分地區實行擇優發展戰略。山西每年可用旅游開發的資金約2000多萬元,應把這些不同渠道來的資金集中使用,重點扶持重點景區的建設,對其進行全面分析研究,整體規劃,統一布局。從全省旅游資源區域開發來看,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大同、揚州、太原、臨汾 、運城為主體的八大旅游區格局,各旅游區資源豐度不同,開發程度也不同,應采取不同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

1、“單一腹地”開發模式

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不高的地區,只能集中有限的財力和物力重點開發一、兩個場所值大,等級較多的旅游景點,把集中開發的幾個旅游地作為整個區域旅游發展的增長極,通過自身發展能力的增加和完善來帶動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形成單一旅游中心地——腹地體系的蛛網式結構。如呂梁旅游區處于經濟比較落后的呂梁山區,旅游業剛剛起步,今后應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北武當風景區作為重點投資開發項目,建設配套設施,改善交通條件,擴大其影響,還可與距其不遠的龐泉溝自然保護區進行聯合開發,以二者旅游規模的擴大來帶動 梁旅游區的旅游發展。

2、“等級序列”開發模式

太原、大同、忻州旅游區屬于旅游資源價值大,開發程度較高的旅游區,旅游業的發展已具有一定規模,形成了一個或幾個多級別的旅游中心地,而且這些中心旅游景區在區域內已具有較強的集散功能。對旅游區的功能、規模及發展方向起著制約作用。這些旅游區的資源開發應以中心旅游景區為依托,在不斷完善中心景區功能的基礎上,重點開發和建設潛力大的旅游資源作為次一級的增長極,逐步形成旅游中心——次級旅游中心——旅游腹地的通道網落式的空間結構,從而實現區域旅游的全面發展。如忻州旅游區中,五臺山風景區是忻州地區的一級旅游中心地,區內其它旅游景點雖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但目前還未能達到象五臺山那樣的吸引規模。今后除繼續開發五臺山各個臺頂,開通改造臺懷鎮至五個臺頂的道路,配套完善各臺頂的服務設施等項目外,應加快開發管滲山——蘆芽山風景區及代縣古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加強它們同五臺山景區的聯系,形成以五臺山為中心的大旅游圈,推動忻州旅游區向更高層次邁進。

3、“多核一共生”開發模式

在擁有若干個特色各異,規模相似,功能互補的旅游中心地的旅游區內,應充分發揮各旅游中心景區的功能特色和資源優勢,形成多旅游中心——腹地網絡式的中心集合體,共同帶動區域旅游資源開發。如運城旅游區,區內存在著多個級別較高的旅游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 山)云(夢山)自然保護區。這些旅游景點都已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其次,近年來與河南省聯合開發的“黃河游”項目也顯示出了極大的潛力。因此,運城旅游區應繼續完善“黃河游”及“關公故里游”等項目,大力開發五老峰風景區,歷山自然保護區的觀光、避署、休養、科考旅游,修復永濟鸛雀樓及唐開元鐵牛館,舜都萍坂古城;加強各中心景區的聯合,開發環狀旅游線路,共同開拓國防國內旅游市場。

(二)選定目標市場,針對市場進行資源的開發及設施建設。

旅游資源開發和建設應以市場需求為前提,遵循一定的市場原則,從實際出發,選擇符合客觀實際的目標市場,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市場經營、所以,客源目標市場的正確定位是旅游資源開發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對山西而言,發展國際旅游業相對于國內旅游業說,短期內還面臨著各方面的困難,旅游外匯收入的增加,往往需要付出比國內旅游收入更多的成本,因此,未來一段時期內,山西不應再把重點放在國際旅游上,而應從實際出發,把眼光移到國內旅游市場的開拓,以國內旅游為主體,著眼發展大眾化旅游,開創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旅游形式和項目,進一步加強對國內旅游者的宣傳促銷,為一般群眾旅游者提供方便的旅游條件,同時積極創造發展國際旅游條件,以國內旅游帶動國際旅游的穩步發展。根據山西省旅游資源狀況、旅游業基本運營態勢及國際、國內旅游市場發展趨勢分析,筆者認為,山西省旅游目標市場定位應該是:以國內旅游為主體,逐步培育進軍國際市場的配套條件,以國內旅游帶動國際旅游的發展。

11. 青海人文旅游資源

青海省位于祖國的西北,與西藏,新疆,甘肅,四川接壤。面積是七十二萬平方公里。東西長一千二百多公里,南北寬八百多公里。東部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河湟谷地,西部西北部是柴達木盆地,南部是青南高原。青海省地域遼闊,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民族眾多,世居民族有漢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總人口六百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西县| 宁化县| 天镇县| 德清县| 涡阳县| 鲁山县| 靖西县| 泽州县| 巍山| 会同县| 德令哈市| 临漳县| 来凤县| 凤凰县| 沂南县| 灵丘县| 隆子县| 连南| 浠水县| 茶陵县| 汾阳市| 蚌埠市| 托克逊县| 茌平县| 甘泉县| 偏关县| 封开县| 黎平县| 合水县| 雅安市| 南宫市| 新河县| 瑞丽市| 南充市| 侯马市| 土默特左旗| 临清市| 时尚| 綦江县| 嵊州市| 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