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什么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博物館,這里館藏文物眾多,并且其收藏、展覽和研究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為重點,同時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眾多,那么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什么。
大克鼎
大克鼎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是青銅器轉變期的典型代表。大克鼎的紋飾器形端莊穩重,采用大量變形紋飾,耳旁的龍紋也與西周早期不同。頸部的獸面紋臉部輪廓變為線條,僅留眼睛可辨,后稱為“變形獸面紋”。腹部的波曲紋極具節奏感與韻律感。
大克鼎有兩百九十字銘文,分為兩個部分:一位周王對克的賞賜嘉獎,因克的祖父有功于王室,特獎賞克職位;二為克對各種賞賜的描述。克任職膳夫,即《周禮》記載的宮廷廚師長,但周王給他的權力卻很大,可以對外傳達王的指令,對內向王反映民意。
除大克鼎外,還有小克鼎七件,用以盛放肉食一類祭祀供品。七件小克鼎分散在上博以及故宮、天津博物館、南京博物院與國外。克作為膳夫卻享有諸侯級別使用的列鼎制度,并且擁有七件,令人思慮,同時也可以確定當時他確實是一位權重一時的重臣。對于大克鼎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玉神人
在中國分布廣泛的新石器時代諸考古學文化中,玉制器物的地域性風格非常明顯,其中尤以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動物與幾何形玉飾,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斧、玉鉞和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的玉刀、玉璋等最具特色,其器形之規
石家河文化分布在江漢流域一帶,常見出土人物和動物形態的玉器。玉人一般是人首造型,未見全身人像。上博藏玉神人盡管是傳世的,但品相完好,玉質晶瑩剔透,制作工藝高超,在海內外目前僅此一見。其頭戴平頂冠,兩耳飾環,雙手置于胸前,一般認為這是古代巫師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
建武十七年五銖銅母范
東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造。為銅質母范,可作子范。盤型,中心有圓形澆道,兩側與錢模相連,范內有定位榫,使合范準確。內有錢形正背各四枚,錢體規整、制作精美。范背有十字形加強筋,銘文準確記載了帝王紀年及制作時間、鑄錢屬官、工匠姓名,為佐證史料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對研究東漢幣制沿襲及鑄造工藝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佛像石塔節
兩漢以后,佛教造像伴隨著佛教進入中國。佛教借由造像來吸引大眾,當人們在觀賞佛的莊嚴、偉大,菩薩的善良、慈悲之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佛教信仰,故而佛教又被稱為“像教”。佛教在經年累月的造像中,逐漸成為中國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佛像石塔節呈方柱形,一般以九節、七節或五節為一組,常表現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或佛傳故事等。北魏佛像石塔節應為七節中間的一節。它四面雕刻圖案。此件佛像石塔節風格鮮明,刻畫精致,吸收了石窟寺中中心柱的形式,對后世佛教造像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影響。
上一篇: 洛陽旅游年票大灣區紀念卡包含景點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