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縣繼光鎮石馬旅游,中江縣石馬村
1. 中江縣石馬村
攸水、沙河是攸縣兩條主要河流。攸水、沙河以網嶺為脊背向南、北分流,構成了攸縣“東西多山,南北開口,中為丘陵”向東略斜的“申”字形勢。
攸縣北以長沙、湘潭為門戶、南以粵、桂為通衢,東為通贛、浙之樞紐,西為往衡、黔之捷徑,因有“潭之門戶、衡之徑庭”之說。唐蘇師道在《司空山記》說,攸縣“當南岳之東隅,連云陽之福地,振瀟湘之勝境,作郡邑之崇丘”。概括了攸縣地域的形勝。
攸縣地貌總的特征,中部“蘿卜頭”狀為岡地平原,由崗地平原中部地帶呈階梯狀分別延向東西兩面褶皺斷裂區為山地。東部地勢自東向西,由高山向低山向丘陵遞降;西部地勢自西向東由中低山向丘陵、崗地遞降。構成東西兩邊群山環抱,丘陵相嵌,中部地勢低的形狀。縣內最高山是東部鸞山、銀坑和茶陵縣相鄰的太和仙,海拔1404.9米;最低處是中部一帶鴨塘鋪的桐壩村,海拔僅69米。
以地殼構造變動強烈程度、性質、形跡的組合規律,可分為三個構造區:
東部為強烈褶皺斷裂隆起區。從東部柏市泉康村的婆婆巖和泉塘山村的耙齒嶺——老漕的洞子前、桃源的兔子坪——鸞山銀坑交界的太和仙隆起帶和黃豐橋地區掃帚狀隆起帶(即以廣寒寨大、小寨為掃把,雷打石、甑皮嶺——牛皮湖——金城山為帚)看,由于褶皺緊閉,隆帶地區形成崇山峻嶺;而斷裂的發育,促使山勢更加陡峭,切斷山勢的連綿,形成了攸縣群山峻嶺,山峰突兀的獨特景觀。
中部為斷陷盆地區。在縣境中部,以大同橋、新市為中心,東以山關——酒埠江——廖公鋪——巨田一帶為界;西以皇圖嶺新和周家屋——坪陽廟龍泉——槚山株形——大同橋黃沙橋——石羊塘八合沖——桃水一帶為界;南至北70公里,東到西20公里,這一“蘿卜頭”狀區域為狹長斷陷盆地。
西部為斷裂、褶皺區。西部之東,為斷陷盆地截斷,西部之西、南、北三面地殼以褶皺為主,斷裂層次。
攸縣的山,險而奇,攸縣的水,清而麗,群山環繞,眾水交錯,形成了縣境的南國景色。宋代太學博士彭天益答宋徽宗的“鸞山配鳳嶺,金水繞銀坑”可謂攸邑山水之美談。
山峰挺拔
攸縣的山脈是羅霄山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余脈的延伸,縣內東部、東北部、東南部與西部山脈均起源于與江西蓮花、湖南茶陵交界的太陽山。縣域邊境山脈綿延,東北主要有歐公山、泉塘山、封侯山、武功山、柑子山、太陽山、大鳥山、霹靂嶺、壓花嶺、一路嶺;北部主要有太平山、甘棠山;西部有嚴仙嶺、明月嶺、鳳凰嶺。
邊境山脈向縣境內延伸,形成天子山、高厚嶺、東岳山、司空山等余脈。由于地質褶皺原因,在群山起伏的山地中,涌現不少挺拔的山峰,構成攸縣山區的雄偉氣象。
攸縣山地面積859.2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32.25%,海拔在300~1404.9米之間。縣內山峰海拔800米以上者有113座,其中1000米以上者26座,主要分布在縣境東部、東北部、東南部和西部。如與江西蓮花交界的婆婆巖、大坳上、羅霄嶺、兔子嶺;與湖南茶陵交界的茅湖里、大和仙、閻王壁、楊柳仙;與江西萍鄉交界長嶺、廣寒寨等山脈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其中與茶陵交界的大和仙海拔1404.9米,為全縣最高峰;其次是與江西蓮花交界的兔子坪,海拔1217.4米。
從邊境延伸至縣境內地的山脈,最高的是蘭村、鸞山、漕泊交界的小塢仙,峰高海拔932米。黃豐橋與柏市、漕泊交界的金城山海拔909米,其他如酒埠江的峻高咀、紫云峰、柏市溫水的大井頭、天子山以及司空山的茅庵,山高都在海拔800米以上。此外還有眾多挺拔的無名山嶺,雜在諸大山峰之中。
由于山峰突兀,形狀各有不同,于是便有了形形色色不同的山峰、嶺的名字。依山形取名的如鳳嶺、鸞山、鶴嶺、大鳥山、丫尖山、馬鞍山、馬頭嶺等。以人名代山名的如:歐公山、司空山、嚴仙嶺、大川山、圣壽山等。依山有某一特產名如:甘棠山、梓木嶺、白石嶺等。以某一傳奇故事代山名如:靈龜峰、紫麟峰、大虎嶺等。
每一座山峰幾乎都有一個傳奇故事,構成攸縣山峰神奇的色彩。擇縣內著名山、峰、嶺、寨分述于后:
歐公山在距縣城70公里的柏市鎮東北的泉康村,是攸縣與江西萍鄉、蓮花縣的交界點。峰巒聳拔,其中婆婆巖海拔1161米,大坳上1134米。為何稱歐公山?相傳明朝初年,山內盤踞一股土匪,燒殺搶劫,無惡不作,當地人民叫苦不絕。之后,有武士歐陽偉等,決心為民除害,一舉鏟除這股作惡作禍的盜匪。人們為紀念歐陽偉除暴安民功德,將此山命名為“歐公山”,歐公山屬武功山西南余脈,縣志載:“縣龍于此起祖”。歷鐵爐坑、五馬回湖、太平山和甘棠山分脈,重巖邃谷,綿亙近30公里。
甘棠山以生長甘棠樹而名。今稱廣寒寨。在縣城東北50公里的黃豐橋鎮北境廣寒坪村。寨有大、小寨之分。大寨為主峰,海拔1088.5米,小寨822米,古稱“雙峰插天”。廣寒寨為“分龍之所”,出寨東諸水,皆流入攸水匯入洣江;出寨西北諸水循梓木嶺西北行,至皇圖嶺匯入北江,至醴陵鐵河口合淥水。
梓木嶺因產梓木因而名。距縣城55公里的山關與黃豐橋鎮交界山。在廣寒寨之腰,嶺北為攸北鄉,逾嶺上下各5公里,為攸東北鄉往來必經要地。先是險峻難行,附近居民鑿石開路,過者稱便,今有公路通過。
排山亦稱牌山,因山如牌綿延5公里而名。在距縣100華里湖南坳鄉東部,與黃豐橋鎮南部廣志村接鄰。
牽牛嶺山勢橫亙,似人牽牛而過。為湖南坳鄉沙洲里村與酒埠江鎮東塘村接界山。山中竹林茂盛,綿延10公里與排山竹林相接,是湘東竹林產地之一。
太陽山在距縣城65公里的殷江,與江西蓮花縣接界,是武功山西南余脈在此向南北延伸的主軸,因山高似與太陽相接而名。在太陽山,無論何時何處,太陽都與山峰相吻。其中金子嶺,如“金”字形,高聳入云,山麓有石濤巖,民國二十一年(1932)至二十七年(1938)是湘贛蘇區游擊隊活動中心。
鸞山在距縣城50公里的鸞山鎮,形如鸞舞,故名。“鸞峰迭翠”為古《攸江十景》之一。
小塢仙在距縣城60公里的蘭村滿江與鸞山鎮交界處,清余解《小塢山》詩說:“梯徑藤蔓牽,飛空云霧倒,四望青朦朦,石濤隱相照……寥寥千載跡,石徑幾人掃?”
香山因山高風急有清香而名。距縣城40公里的下田與鸞山鎮接界處。上有香山寺,禪門對聯云:“佛殿有法風自掃;禪門無鎖月常觀。”又有彭祖廟,以山高喻壽高。洪特書在《曉登香山》詩中說:“卻顧所來徑,云海碧重重,坐久清香生,縹緲來晚風。”
大鳥山在距縣城50公里的東江鄉,即今鸞山與銀坑以及茶陵縣交界處,其中大和仙為最高峰。山頂有鳳仙祠,為唐時邑人淮東提舉彭某歸后所立。前志載:“唐,彭提舉官淮東,有神名鳳仙,最顯。歸,立祠山巔祀之。”因有大鳥來翔集,故名。
慈峰山在縣東鄉的酒埠江鎮。清初祖輝禪師開址,法孫問山雨波禪師建寺于山巔,以大禪宗風。
飛龍山在縣東鄉黃豐橋鎮東岳山村,毗連蘭村燕山,群山起伏,如龍,欲飛,故名。最高峰中段牛皮湖,海拔545米,龍頭嶺上高峰579米,龍尾山基峰347米。地勢險峻,可通往柏市、蘭村乃至江西萍鄉等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萍鄉人龔祝臺與黃豐橋本地人賀祖樂發動組織哥老會成員百余人,占飛龍山為寨,響應革命黨人組織的萍、瀏、醴武裝起義。
司空山舊名麒麟山,因山形狀麒麒蹲伏而得名,在距縣城20公里的蓮塘坳鄉月龍、陽升觀村。南朝官居司空的張巴玉曾在此山修道白日升天,故改名司空山。司空山屬武功山南向余脈,層巒疊嶂,醴泉清冽,周圍有36峰、18溪、13澗,最高峰茅庵,海拔791米。司空山面積5.2平方公里,奇峰異景駐于其間,中有南溪自東向西回環流出,拐了18個大彎,俗稱18個“魚欄閂”,兩側山峰,有的肅然壁立,有的高聳入云,有的雙臂懷抱,有的勢若奔騰。山上竹木蔥蘢,鳥語花香。主峰前有龍潭,清澈如鏡,泉噴似珠;側有鳳澗,相傳梁天監年間,常有鳳鳴于此;下有石坑,為煉丹池;陽升觀在其東麓。最為壯觀,宋太學博士彭天益曾游此,作詩贊曰:“歷歷仙家遺舊跡,清奇端不讓蓬萊。”清陳廷遂在《望陽升觀諸山》詩中說:“悵望仙山何處是,白天云際聳蓬萊。尋常一路從頭問,三十六峰當面來。流水浮花歸洞口,清風隨客上天臺,松間若見盧瓊在,不惜殷勤送酒杯。”
司空山的建筑,據同治《攸縣志》載,有15觀、16庵、12亭館、12石室、2書院,還有勝跡洗藥池、司空故宅等。現為道教勝地。
圣壽山在距縣城50公里的黃豐橋烏井村,原名烏金山,盛產煤,后五代楚王馬殷賜今名。
紫云山在距縣城東北60公里的高枧,旁有靈龜巖,巖內有水一泓,內藏二白龜,每出時,常見紫云浮其上,因名紫云山。靈龜寺在其前。
泰華山在皇圖嶺鎮長華村,距縣城60公里。清初,邑貢生劉玢《重游泰華山記》稱泰華山:“支分甘棠,地接萍醴,橫亙三邑,特出眾山之表,周圍十數里,左有天平寺、苦麥庵,右有玉泉庵、金華觀,皆在其麓。東西兩徑,石路盤桓,古松交蔭,一步一級,且上且望,所歷愈高,所望益遠……”
鳳凰山常有鳳凰翔于其上而名。在縣城西北60公里的槚山鄉、丫江橋鎮西境,地處衡山、株洲(縣)邊界,與明月山、嚴仙嶺成為縣西北部自然屏障。明末,鎮將黃朝宣屯兵山上。
嚴仙山因太小嚴真人修道成仙而名。在丫江橋鎮嚴湖村,北與明月山對峙,西南連接鳳凰山,三峰如螺。
明月山縣城西北45公里的丫江橋鎮的高峰村,與醴陵、株洲交界。主峰海拔860米,以峰巒高聳,“月出光耀先見”得名。面積6.4平方公里,左與觀音、嚴仙二山相望;右為延綿起伏丘陵。峰脊“石圓如月”,山腰為林帶,地質屬花崗巖區、蘊藏鈾礦,現少量開采。
明月山地勢險要。太平天囯西王蕭朝貴率起義軍由此北進;民國七年(1918),護法軍劉建藩率兵經此追擊張敬堯軍閥的東路北兵;民國十六年(1927)革命者在這里發動了著名的“攸北暴動”。
大川山因唐時大川禪師結茅而居得名。在縣城北50公里的皇圖嶺鎮陰泉村。舊志載,唐廣德(763—764)年間,閩僧良桔入山,建慈云寺以居。《五燈會元》載,石頭希遷法嗣有潭州大川禪師,住大川山。日本國繪制的《唐五代湖南地方禪宗地圖》也有“大川山”名,在攸縣位置。疑僧良桔即大川禪師。
五峰山山有五峰。在縣南陲淥田鎮東部五豐村,處于攸縣、安仁和茶陵三縣交界處。峰頂雷公山,海拔622.8米,山腰一庵,名曰“碧云”,已廢。
丫尖山在距縣城南20公里的淥田鄉。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茶陵陳名騏,籍界侵占,邑庠生蔡上桂訴于官。知縣陳溥,會同州牧朱勘測,山屬攸管,攸縣人周廷伸建玉壺寺其上。有碑。縣人蔡來儀作《丫尖峰記》稱:“丫尖峰亞于五峰,忽起層巒,故以峰名。”丫尖山四面聳峭如壁,其勢孤高,雄踞于淥田東北。
馬鞍山在縣城西10公里鴨塘鋪鄉南境,下臨洣水,界連衡東,形如馬鞍而名。山頂海拔175.2米,紅色土壤。清嘉慶丙子(1816)知縣趙勷于山脊馬鞍中部建“凌云”石塔,直指藍天,登塔遠眺,攸衡邊境風光盡收眼底。
楊柳山在蓮塘坳東部的巨西村,屬武功山南向余脈,界連茶陵,毗鄰涼江閻王壁,山勢自北而南,坡度76°,砂頁巖,黃棕土壤,上多灌木,下為林帶,最高峰為楊柳仙頂,海拔1017米。山頂原有一庵,早毀。
金鋒山在縣城北40公里坪陽廟鄉坪前、坪雙村交界處,海拔250米。“金峰夕照”是坪陽廟(沙村)八景之一。
云泉山在縣城東北50公里的河田,山北為醴陵,山南則為攸縣。北江自萍鄉市西部三尖峰流入攸縣境,過長橋,繞麻城,至瀟田與鵬江相會合,繞云泉山,入醴陵南。云泉山有北江、鵬江鎖鑰之稱。劉祖穆在《云泉山記》稱其“云光出岫,泉聲在溪,新篁古松,回青轉綠于旎旖潺溪中”,山于是以“云泉”名。該山“上則石壁凌崢,矗矗嶷嶷,古剎踞翠微間,嵐霏煙霞,時呈異狀”。登山可東望紫云峰,廣寒寨諸山。
靈龜峰古稱保障峰,在縣城東郊1.5公里處,孤峰聳峙,其山如龜出穴,踞水上游,因名。縣人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常踏青登高于此。峰脊有靈龜峰寺,內奉鎮武大帝,觀音大士,寺周古樹參天,青翠蔥蘢,古籍譽此為“梅城第一峰”、“攸邑亙古勝跡”。峰下,洣水西流;對岸,白茅洲風光旖旎。前人到此多有題詠,均存縣志。“最是桃花春漲好,驚濤吹作雪山來。”每當“春水方生”之時,于此正好觀濤,清康熙時知縣陳溥在《南云八景》詩中,將《龜峰觀濤》列入八景首篇。
紫麟峰亦名麒麟山,在距縣30公里平分田。相傳,漢晉間,葛蘇二仙跨紫麟入山修煉,后人每見紫麟在山中游食而名。趙永言詩云:“紫麟瑞藹春風暖,白虎丹成夜月明。”
石龍峰在距縣城15公里的蓮塘坳鄉月龍村,為司空山36峰之一,山頂有石蜿蜒如龍,故名。
鶴嶺在縣城東20公里的銀坑,為司空山36峰之一,時有白鶴回翔于上,故名。宋彭天益曾隱居于此。
鳳嶺嶺形如風。在縣城東北,柏市鎮鳳塔村,上有分水坳與江西蓮花為界。元元貞初年(1295),縣人譚淵建鳳山書院于其下,攸州教授陳康祖有記。“鳳嶺朝霞”為“攸江十景”之一。
油鐺嶺亦油婆坳,在縣城北40公里的湖南坳鄉。上有聚仙臺,可坐4人,相傳群仙聚此,臺上有池,泉水不竭,清甜可口。
馬頭嶺形似馬頭。在縣城北35公里的網嶺鎮荷葉塘村。北宋時,縣令陳勃從江西遷攸縣始居地。
腦頭嶺形如腦頭。在上云橋鎮老頭嶺村。
圓湖嶺在網嶺鎮宏市村。民國前期,在此創辦私立圓湖小學。
紫鶴嶺在新市鎮回龍村,峰高132米。
白石嶺因巖石白而名。在淥田鎮丫尖峰西北,山多怪石,有似牛馬形者,有似龜鱉形者。
芙蓉寨在縣城東南15公里的中江。寨上曾有異人鐘洞云者結庵而居,以佛教聚徒,數百里外有來朝拜者。又東5公里,有鐵釘巖,與茶陵接界,為軍事要地,皆前代居民保聚處。
鳳凰山寨在鳳凰山頂,明崇禎(1628—1644)年間,縣人劉荒保據山防守,癸未(1643),張獻忠率農民軍破攸,荒保棄寨而走。湖南抗清主帥何騰蛟召黃朝宣入鳳凰山。屯營抗清。清順治丁亥(1647)三月,清兵至攸,黃朝宣投降被殺,余部倚山固守,三年后被清兵蕩平。
廣寒寨以寨高聳入廣寒宮而名。在甘棠山下。寨廣數里,居民環聚,元時避兵于此。民國三十八年,國民黨軍殘部鄧戈據此對抗解放軍。
因地殼隆起褶皺而形成,攸縣巖洞多屬于石灰巖層,著名的有:
天蓬巖因有天蓬真人和石室禪師入住修煉而名。在廣寒寨山下,洞壑深邃,中有龍潭,水泉不竭,明時蔡槐庭讀書于山寺。
獻花巖在漕泊。相傳嚴仙會眾仙于此,白鹿銜花來獻,故名。明鴻臚寺丞劉習灌有詩。
甘棠巖在湖南坳鄉下龍村茅陂。山勢如獅,巖如獅口,洞內寬闊,可容數百人。一石伸出如舌,舌旁有兩孔,上小下大,深不可測,有泉涌出,冬溫夏涼。巖內建甘棠觀,祖師殿座落獅舌上。
靈龜巖在紫云山。巖內可容數百人。巖內水池藏二白龜。七星巖在嚴仙嶺,為嚴仙修煉處,上有丹井,水泉不竭。巖壁有詩,為嚴仙作。
鐘鼓巖在酒埠江鎮暮塘,距縣城30公里。接壤寶相寺。巖空闊10余丈,光照深處,石壁泉流,日照金色,左壁有水池。巖前有兩山,形如鐘鼓,故名。又高枧天臺山夢仙庵前,亦有鐘鼓巖。
隱真巖又名顯真巖。在寶相寺右。今新市鎮平江村。
禹門洞在距縣城東北70公里的柏市鎮富頭沖,漕泊水伏流至此,一見又伏,流出處為羅浮江(即攸水上游)。
金仙洞在漕泊獻花巖下,內有奇像如佛。漕溪水伏流洞內,經15華里至禹門洞始見。
海棠洞在漕泊,道士朱玉琢修煉處,因洞前春秋海棠花盛開故名。
桃源洞在鸞山鎮桃源。內有石池、石床、石馬;前有古塔,為游覽勝地。
皮佳洞在鸞山鎮皮佳村,又名水源洞。宋隱士皮文通卜居洞側,遺詩猶在。明《一統志》云:“中有湫,世傳盧真人得。”
白龍洞在漕泊,洞內分上、中、下三層,寬大幽深,洞中有洞,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
攸縣,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演繹著許多歷史傳說,仁人志士們用這些歷史傳說,也為地名打上了歷史的烙印。
2. 中江縣石廟鄉
中江縣下轄45個鎮鄉,其中:鎮29個,鄉16個,共有760個村,社區71個。鄉鎮分別為: 凱江鎮、 東北鎮、 杰興鎮、 通濟鎮、 回龍鎮、 永太鎮、 黃鹿鎮、 南華鎮、 南山鎮、 集鳳鎮、 富興鎮、 興隆鎮、 輯慶鎮、 永安鎮、 悅來鎮、 雙龍鎮、 繼光鎮、 倉山鎮、 馮店鎮、 積金鎮、 會龍鎮、 聯合鎮、 太安鎮、 萬福鎮、 廣福鎮、永興鎮、 普興鎮、 玉興鎮、 龍臺鎮、 青市鄉、 瓦店鄉、 古店鄉、 清河鄉、合興鄉、 石泉鄉、 柏樹鄉、 高店鄉、太平鄉、 白果鄉、 民主鄉、 石筍鄉、 永豐鄉、 元興鄉、 石龍鄉、 通山鄉。
3. 中江縣大石村
雙峰縣處于東經111度51分43秒至112度31分7秒,北緯27度12分31秒至此7度45分51秒之間。總面積1715平方公里,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截至2007年末,全縣總人口為91.6萬人,其中,男性人口46.8萬人,女性人口44.8萬人,城鎮人口16.98萬,農村人口74.62萬人。下轄13個鎮、3個鄉(永豐鎮、梓門橋鎮、井宇鎮、荷葉鎮、杏干鋪鎮、蛇形山鎮、甘棠鎮、洪山殿鎮、三塘鋪鎮、青樹坪鎮、花門鎮、鎖石鎮、走馬街鎮、印塘鄉、石牛鄉、沙塘鄉)。永豐鎮
轄:五里、光輝、城中、天青、文星、復興、和塘、城關、城北、城西、園藝11個社區居委會;諸家侖、紅旗、顏家、鏡坪、一心、炭山、黃家、馬段、檀山、金山、四安、土橋垅、桑園、桃樹、馬山、新龍、東華、東塘、銀星、洪殿、福壽、峽龍、高托、楊柳、茅坪、橫塘、定源、南岸、磨石沖、楊樹、聯陽、楊村、毛塘、泥灣、月龍、定勝、松坪、風江、金田、源石、白楊、青杉、城坪、五四、光彩、石坪、紅 荷、磨刀、西沖、紹塘、井灣、犁頭、元宵、煙灣、何家嶺、洋荊56個村委會。
荷葉鎮
轄:賀家坳社區居委會;曾國藩故居
沙溪、豐田、木皮、石牌、珠目、石魚、金魚、龍吟、鳳鳴、神沖、泥魚、大勝、新民、橋桂、天坪、桂華、荷塘、建設、橫木、海秋、星球、雙江、清泉、攸永、聯盟、豐石、石塘、紅日、永鎮、長塘、豪勝、雙合、富托、石林、新耀、禾村、湯佳、新高、上新、太源、當先、金鳳、硤石、白泥、尖石、大坪、江邊、九峰、良江、聯石、花貝、石虎、泥塘、獅院、寒坡、象形、小村、新建、益嘉坪、荷葉、岳飛、正江、黃騰63個村委會。
井字鎮
轄:關圣殿社區居委會;扶溪、松莊、坪石、同德、增峰、世仁、萬里、石泉、黃巢、前程、蓮塘、井字、觀樹、新云、同豐、同樂、石奇、花橋、花山、三石、紅光、黃峰、石口、水灣、芳桂、樟葉、竹山、石咀頭、石球、楊球、洪山、長灣、觀祖、陳家、約溪、喬木36個村委會。
梓門橋鎮
轄:低坪、銅鈴、粟灣、中江、八仙、茶亭、陰山、街埠、新堤、石咀、光明、永和、澗山、東山、山田、匡沙、牌頭、金坑、龍王殿、附鈴、白山、仁里、長勝、永勝、復興、雙林、坪灣、源泉、東灣、新莊、黃石、土橋、水洲、同華、周井、大村、星星、時來、跳石、黃馬、新華、犀牛、厚田、石、株模潭、大沖、龍加、完西、青峰、灣頭、檀山壩、東灣里、梓橋、星火、青蘭、梅龍、良田、英雄、石門、梓木、升堂、星輝、蘇家坳、金袁、千金65個村委會。
杏子鋪鎮
轄:高加、慶樂、石笏、王毛、西亨、花樹、松桂、合意、斗鹽、沿河、梅子、泥溪、雙沖、吳合、西塘、梓源、溪口、雙源、景、床石、合心、杏子、亭子、模家、品端、花家、大樹、江口、桂花、同心、歐源、清源、石壁、新安、合塘、石壩、云庭、大坪、泉壩、新輝、樂業、長和、龍返、高泥、聚珍、同勝、虎塘、雙石、水泥、測水、龍塘、大康、白沙、小窯、琥珀、萬年、必家、和目、和豐、先鋒、紅陽、和家、學堂、大豐、坪上、宣峰、高光、馬義、樟目、坳頭、紅勝、嚴喬、民主、立愛74個村委會。
走馬街鎮
轄:香泉、香花、金蚌、金坪、燕巖、金龍、石澗、龍口、馬仙、泉水、湄水、雙灣、印臺、石沖、石潭、洋潭、高沖、大源、杉樹、萬家、五異、巨輪、屈灣、楓樹、官托、保豐、大塘、大星、同裕、同意、水口、箭樓、同福、雅安、新鋪、泉井、秋塘、大碼、走馬、托塘、萬福、和民、宋家、將軍、金鄰、石溪、九溪、秧沖、定星、增新、塘星、周家、彩石、立新、古田、石門、益豐、豐星、山塘、繁榮、下白楊、峽山塘、柏樹、神山、高樓、界坪、蕉橋、蕉溪、梅山坪、梅峰70個村委會。
蛇形山鎮
轄:立新社區居委會;楓樹臺、洪福、曹來、青嶺、蛇形、鳳形、石灣、洪橋、沖口、檀灣、萬富、南塘、泉口、秋湖、當家、丁祝、泥凼、秦侖、泥沖、雙泉、泉山、越山、泉沖、新洋、杉河、康南、進步、姚橋、恒中、高塘、新連、新紅、南口、黃井、花橋、天井、赤典、日升、農升、杉木、上杉木、金溪、大路、麻洋、鄢家、龍潭江、光耀、新增、萬乾、喬家、白竹、壩塘、鞍山、泉塘、扶洲、世瑞、新來57個村委會。
洪山殿鎮
轄:中心、太平寺2個社區居委會;古塘、梓木、塹塘、楊柳、四方、新中、觀沖、臘樹、扶沖、雙橋、清靖、柞子、南溪、建新、片玉、小段、前塘、栗心、松木、新邊、咸加、新湖、咸新、龜靈、新塘、亞家坪、大旗、菊花、楊林、永忠、熬頭、油鋪、洲上、高橋、永紅、盤金、太平、太和、公益、新檀、檀木41個村委會。
甘棠鎮
轄:企石、山峰、長沖、蔡家、伍林、桃林、大塘、山井、楓樹、山洲、山斗、合心、西坪、蘇林、劉家、松家、鹽井、栽樹坪、新陽、同心、大吉、龍安、金石、白龍潭、潭上江、和平、紅旗、井塘、甘棠、寧家、湖橋、劉家沖、莘耕、潭江、仰書、石龍、雙龍、芭蕉沖、甘沖、八一、巖門、集、五一、賽田、雙建、匡家沖、田心、龍嘶、雙洲、大富、大石、加祥、香花、羅家、同家、芭蕉、木排、虎邊、兩峰、接草、青山、石洞、向陽、楊林、景福、曹林、石塘邊、長沖坪、塘底、二步山、金華、金家、羅白沖、龍團、旺興、興無、南沖、楊倉、躍進、雙中、湖禧沖、荷葉、曹路83個村委會。
三塘鋪鎮
轄:朝陽、城中2個社區居委會;高峰、長田、黃河、長沖、馬蹄井、芒擔石、楓樹山、勝云、石牌上、石邊橋、八灣、架子塘、山沖、光沖、正沖、豐木、柳村、大名、大馬沖、柳界、九房頭、兩頭塘、坪豐、東合、灘頭灣、欣榮、茶沖、東星、雞公塘、東方、長江、三星、大楓、三塘、火車、淘沙、集輝、云、羅塘、相思、金橋、柘木、松山、新江、黃洲、朝陽、虎沖、新田、華上、巖泉50個村委會。
青樹坪鎮
轄:南門、北門、闖門、癩頭山4個社區居委會;青樹坪、青龍、紅星、從豐、金城、從宜、全團、從新、從德、建勝、巡民、側石、大聯、雙田、人和、合心、栗山、單家井、水田、興旺、田凼、維新、衛星、望日、黃田、五星、界塘、大新、界峰、界牌、三聯、裕民、竹華、國、雙華、經礎、業稼、農稼、高星、石子江、洪泉、建全、薦樓、大坪里、繁新、新石、共同、秧塘、石力、湘華、鐘旺、中心、茶園坳、人幸、勞田、民興、銀神、兩宜、廣義、長樂、大泉、金沙、金陵、凡平64個村委會。
花門鎮
轄:荷瑞、春山、理江、楊梅、端嚴、深江、藕壩、張山、杉林、風咀、瓦窯、扶搓、黃龍、龍山、山、黃山、大山、喬心、合建、人民、民益、群喜、青華、新民、益農、建江、軍山、花門、中坪、青和、仁山、幸福、紅愛、增加、石咀、明星、楚橋、峽山、石域、光前、富家、臺洲、珠江、長聯、勝利、坪田、大旺、青山、群樓、東橋、雙泉、社義、洲上橋、杉元、寶臺、大托、石龍、南方、大壩59個村委會。
鎖石鎮
轄:南陽、景星、西田、祝甲、龍須、鎖石、集同、大街、雙溪、和合、車田、梽木、團結、聯合、譚家、石江、金紫峰、坪上、冷山、山底、壕口、堤吉、金星、白元、橫石、塘、雙安、雨田、群力、家、辦沖、雙聯、新橋、十竹、新溪、利民、齊心、建雙38個村委會。
石牛鄉
轄:新勝、巖石、新立、柿梓、永家、仙女殿、金峰、紅衛、排形山、橋亭、新農、白竺、式谷、杉山、天獅嶺、小洞、龍上、柏樹、灣洲、樹山、樹新、雙河、黃泥、油園、木山、新豐、集福、小水、桃林、魚形、長豐、石 牛、良龍、采桑、橫城、洪家、稻稼、山口、七帳、八角、馬鞍、雙新、天明、常漢、五一、上段、小源、辦田、雙江、滴水、茶園、高枧、天津、古云、城沖、南沖、九峰、水口、石龍、兩絲60個村委會。
沙塘鄉
轄:大西、荊陽、黃土壩、橫田、荊林、雙永、臘樹、荊民、沙田、水源、石橋、燕宵、濕水、紅云、大石、洪田、沙坪、沙塘、善塘、響水、板洞、輝田、石星、白石、石峰、紫峰、密塘、上燕、梓田、梓星、忠實31個村委會。
印塘鄉
轄:東風、鐵馬山、湄水、石灰堂、觀嶺、段家灣、梅子坳、白馬、河田、鹽井灣、澎沙灣、仙神寨、蘇龍、茅侖、大橋、岳家、建強、四灣、楊柳井、吳灣、光華、龍華、大楓、金塘、思誠、大井、謝塘、大埠、印泉、印塘、金開、宋江、石灣里、戴家灣、石峽、段家、麥園、新園、楊眉、澤石、花街、進前、新澤、土畬、大橋邊、大元、全心、柿灣、愛心、大坪、石龍殿51個村委會。
4. 中江縣石馬村人口
繼光水庫。中江縣是丘陵農業大縣,人口大縣,但過去水利基礎設施很少,靠天吃飯現象很普遍。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中江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奮斗,修建了大量的水庫,渠道等水利設施,引來岷江千里水,灌溉中江萬畝田,成了天府糧倉。目前中江縣有繼光水庫,黃鹿水庫,雙河口水庫,響灘子水庫等中小型水庫50多座,其中繼光水庫占地最大,蓄水最多,水利效益和社會效益最高
5. 中江縣石橋村
城關鎮 轄:永佳、勝利、西閣、聯星、雪花、百花、聯西、蔡家坳、西閣庵、西街、中街、東街、北街、建設街、文化路15個居委會; 胡公廟、萬古橋、江橋3村委會。
黃豐橋鎮 轄:湖麗坪居委會;昭村、嚴塘、烏井、東岳山、南溟橋、豐隴、萬新橋、楊濱、大豐、吉林橋、閣前、廟背、廣黃、廣志、大塘、廣寒、石聯、滿江、蘭頭、曉曙、燕山、塔前、愛塔23個村委會。酒埠江鎮 轄:江東、江南、江北3個居委會;酒江、社田、白石沖、草田、大坪、慈豐山、瑤貝、木璜、白竹、色江、酒木、大屋場、芹佳洲、潭家垅、吏塘、普橋、雄心、普聯、柘雙、東塘、東田、官田22個村委會。桃水鎮 轄:桃水、泉塘沖2個居委會;小集、尤布坳、泉塘、三里、竹塘、夏泉、灣田、褚家橋、甘蔗橋、竹如山、遼沖、謝家坪、桃水、盤塘、睦塘、老君潭、周家沖、睦田、清江橋、楊木塘20個村委會。鸞山鎮 轄:建新居委會;琴陂、廟下、咸弦、咸周、新和、東院、利洞、鄒家坊、上垅、江沖、上坪、陶坪、江邊、龍會、南岸、南源、皮佳、老漕、東沖、漕聯、新漕、七里、桃源、三聯、殷江25個村委會。皇圖嶺鎮 轄:西街居委會;雙源、雙泉、瑞泉、陰泉、長嶺、雙和、新和、龍和、共和、高和、湖塘、富厚、龍塘沖、港口、樓下、譚家、桂閣塘、丹塘、筆增、筆田、筆塘、皇新、皇圖23個村委會。網嶺鎮 轄:南街、北街2個居委會;羅坪、慈嶺、楊家洲、里旺、竹實沖、新陂、漣灘、槐塘、西塘、良江、北聯、東沖、陶和、龍形、大新、北坪、小坪、笙塘、荷葉、洞井、宏市21個村委會。新市鎮 轄:南街、北街2個居委會;呂家陂、大橋頭、福壽灣、長茹、打古堆、山門、觀塘沖、桐梓、龍家場、易清潭、桐樹、新市、新中、新聯、回龍、回湖、回武、光明、文和、文普、文明、庚子22個村委會。丫江橋鎮 轄:雙江居委會;石牛頭、學堂坪、仙石、杉嶺下、廟灣、鐵爐塘、皮沖、增家臺、皮家如、嚴湖、涼源、河源、新田、盆上、爛木塘、王佳久、高潮、雙江、陽家臺、高峰、田峰、雙峰、明月、新橋、安山、栗山、桐山、雙富、中華、和平、團倉、頭度、塘陂、新江34個村委會。淥田鎮 轄:新街、八角2個居委會;存陽、存高、存聯、存垅、五豐、五星、五一、陂垅、樓塘、淥田、江塘、江英、江聯、江口、大聯、大洲、群力、群新18個村委會。柏市鎮 轄:第一居委會;泉康、泉塘、風塔、石橋、富頭、庫前、溫水、中洲、湖廠、坪峰、樟井、墻背、龍下、柏市、塔院15個村委會。大同橋鎮 轄:善橋居委會;界江、大板、丁家龍、羅譚、觀南、觀東、觀西、大嶺、大同、何嶺、曠橋、新塘、善化、善勝、土樓、老虎塘、黃沙橋、新虎塘、回頭垅19個村委會。上云橋鎮 轄:龍形花園居委會;老頭嶺、高車頭、馬坊橋、尹佳向、上云橋、附塘陂、七里坪、楓嶺、李家巷、宋家洲、馮家坳、青塘、楊柳、高嶺、瑤塘、江南、烏坳、高岸、候聯、候市、圳江、宏文、大屋、對江、沙陵陂、田富、虎形、宏田28個村委會。菜花坪鎮 轄:菜花、蘇州2個居委會;菜垅、菜坪、菜塘、流和、流塘、譚安、譚洲、譚橋、東南、東郊、東聯、蘇西、蘇江、蘇塘14個村委會。市上坪鎮 轄:市坪居委會;長華、長竹、長橋、河峰、河田、河西、河良、市城、市先、市前、鵬江、鵬富12個村委會。石羊塘鎮 轄:譚家垅居委會;恒樹垅、南田、杏塘、郭家洲、賀家坪、達水橋、老屋垅、星合、明塘、洲上田、湯家垅、黃家垅、佳臺、佳聯、八合沖、扶竹沖、杏甲臺、金坑、羅家橋、老虎巖、市大、界市、花石垅23個村委會。高枧鎮 轄:高枧居委會;山關、中田、龍上、安豐、界頭、方聯、方春、高龍、新樂、朋樂、三星、三龍、師塘13個村委會。鐘佳橋鎮 轄:平江、平升、平田、方龍、方興、盤陂、白竹、鐘聯、鐘橋、鐘先、協塘、排樓12個村委會。銀坑鄉 轄:居聯、幽居、下洞、洲上、下田、高樓、銀坑、璜坑、銀塘、枧頭、南水、西沖12個村委會。湖南坳鄉 轄:土田、沙洲、杜口、龍井、高田、半山、下垅、田安、田黃、田立、田心、大興、大瑞、車塘、黃村、自嶺、自村、自友、崇新19個村委會。坪陽廟鄉 轄:聯和、寧家坪、聯盟、龍興、龍中、龍旺、坪雙、坪塘、坪臺、坪龍、坪泉、公平、中心、桐嶺、雙松、雙凡、雙雅、龍泉、沖臺、南洋、筆伍21個村委會。槚山鄉 轄:上湖、寶山、南岳沖、燈龍橋、沙峰、止步前、龍盤洲、地木沖、黃泥沖、湖沙垅、大倉、株形、坪田、網金、倉下、武佳龍、巷口山、潘田灣、賀家灣、伏陂、張家如21個村委會。蓮塘坳鄉 陽升觀、月龍、聯龍、大龍、谷星、沈和、中江、涼江、星坪、山田、山和、上村、先鋒新華、新民、新龍、新朝、沿龍、沿倉、柘合、山背、春聯、雙沿、同聯、銅羅、同心、新豐、盤龍、盤聯、巨建、巨田、巨中、巨西、巨洲、春洲、春龍、春塘、春風38個村委會。高和鄉 轄:旺田、旺龍、青塘、址陂、馬址陂、白龍、白聯、白艷、小塘、潘塘、高塘、高聯、大和、竹美、竹豐、竹萬16個村委會。鴨塘鋪鄉 轄:洪家洲、坪源、泥腳巷、茅坪、寶塘、雙橋、西洋垅、邱家垅、牛頭湖、杉園、奧林、黃泥塘、龍湖、謝家垅、桐壩、白日沖、楊木港、發龍、陰山港19個村委會。
6. 中江縣石碑河村
我國現存姓氏五百多種,據統計現在的第一大姓是“李”姓,已經接近一億人!然而有多就有少,有些罕見姓氏的人口甚至比“大熊貓”還要稀少,堪稱百家姓中的“活化石”。
中國的姓氏傳統由來已久,每一個姓氏后面都有一段歷史原因,就拿“壽”這個姓氏來說,據說是“彭祖”的后代的姓氏,為何他們不姓“彭”而姓“壽”,大多數人都知道彭祖長壽,不以“彭”而以“壽”為姓更能凸顯彭祖這位祖先的特點,像這種帶有寓意的姓氏在我國姓氏當中數不勝數,每一個姓氏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不應該以人口的多少來衡量,越是稀少的姓氏我們反而越是應該保護,首先要了解的是這些姓氏背后的歷史。
第四名:山
這個字讀“ya”,與“亞”同音,之所以這個叫法后面還有一個歷史原因。2015年清明的時候央視從對“亞”姓做過一篇專題報道,安徽省渦陽縣有一處村莊有亞姓人的明確家譜,據家譜中記載,他們都是岳飛的后代,“亞”其實是“岳”字上下顛倒的說法,岳飛后人為了免于秦檜的迫害才將姓氏給改了,仔細讀一讀“亞”跟“岳”的發音是不是很像?
由于上戶口的時候電腦打不出來,才寫成了“亞”姓,后來有許多人知道自己是岳飛的后代又將姓改成了“岳”,據統計,姓“亞”的人口全國大約有六萬人左右。
第三名:死
這個姓氏光是聽起來就感覺很少,乍一聽有些不吉利,可若是將他與生死的“死”聯系起來那就大錯特錯了,“死”是我國鮮卑族的一個古老姓氏,南北朝有鮮卑四個族氏,其中第一個就是與“死”讀音相同的一個姓氏,后來融入漢族中故稱為“死”姓,還有一種說法是少數民族四字復姓逐漸發展而來。
“死”姓到現在極為稀少,據統計有千人左右,分別分布在河南洛陽,開封以及寧夏等少數地區。
第二名:難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字用在姓氏中一定要讀“ning”,第四聲,與“死”姓相似的是這個姓氏也來源于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族姓氏,1997年的時候曾在河南境內發現多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錄的是當時的一位鮮卑族官員,名叫“難樓”。
而“難”原本是一種鳥類的名稱,恰巧當時的人崇拜鳥類圖騰,所以就以“難”做姓,后來族人大多遷移到朝鮮地區,留在中國地區的很少。
筆者聽聞,“難”姓曾一度被認為是筆誤,不具備人口統計的意義,多是由于工作人員歷史文化缺失造成的失誤,而韓國聽到這件事后異常高興,馬上派了一隊“尋根團”過來考察,現河南地區難氏一脈被韓國認定為先祖一脈。
第一名:貺
均分布于河南安陽市,人口不到百人,都屬于一系。這個姓氏的起源于清代后期,只有百年的歷史,專家認為“貺”有可能是“況”誤寫而成,屬于“況”姓的一個分支,由于其人口最少,在四個小姓中榮登榜首!
7. 中江縣石龍鄉
中江縣轄29個鎮、16個鄉:凱江鎮、南華鎮、回龍鎮、通濟鎮、永太鎮、黃鹿鎮、集鳳鎮、富興鎮、輯慶鎮、興隆鎮、龍臺鎮、永安鎮、雙龍鎮、玉興鎮、永興鎮、悅來鎮、繼光鎮、倉山鎮、廣福鎮、會龍鎮、萬福鎮、普興鎮、聯合鎮、馮店鎮、積金鎮、太安鎮、杰興鎮、南山鎮、東北鎮、古店鄉、青市鄉、瓦店鄉、石泉鄉、柏樹鄉、白果鄉、清河鄉、高店鄉、石筍鄉、太平鄉、民主鄉、永豐鄉、元興鄉、通山鄉、石龍鄉、合興鄉。
下一篇: 績溪老街旅游攻略,績溪老街旅游攻略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