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黄色毛片视频片子,国产91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首頁 - 游玩攻略 > 文章正文

盛邦和:顧炎武“天下一家”思想探析?

發布于:2024-11-15 作者:小途 閱讀:47
盛邦和:顧炎武“天下一家”思想探析?

  

   提要:顧炎武“天下一家”思想,克服“華夷之辨”理論的消極性,主張“天下一體”,催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萌生與化育。他的“文化天下”的思維,把中華文化推崇到至高的精神境界,而發揮引領統率的作用,為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他守望“天下四維”的精神,堅持中華民族價值的核心,而其闡發“興利天下”的學說,則增強中國共同理念的凝聚。

  

   關鍵詞:天下一家 、文化天下 、天下四維 、興利天下

  

   顧炎武(1613—1682年),江蘇昆山人,本名絳,字忠清,明朝滅亡后改名炎武,號亭林。后人尊稱他為亭林先生。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及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錢穆將顧炎武與清初三大儒中的另兩位相比, 稱“梨洲晚節多可譏”、“ 船山于諸家中最晦”,唯“亭林最堅卓”。1

  

   中國社會由古代向近代轉型,文化也相應由中古形態向近代形態轉軌。顧炎武等啟蒙思想家在學術上的表現,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轉化的趨勢。2顧炎武“一面指斥純主觀的王學不足為學問, 一面指點出客觀方面許多學問途徑來”, 使得學界空氣一變 , “乃至以后的二三百年也跟著他所帶的路走去”。3

  

   滿清入關,顧炎武參加當地的抗清義軍,周旋抵抗,此后則壯游天下。在學問道路上,他顧盼朱陸, 偏向信奉“天理”的朱熹 , 對“心學”陸王多有貶斥,而實際上于陸王學說也有吸取,4如論“行己有恥“,與陸九淵“人之患莫大于無恥”思想略同,其 “先教之以立志”說, 則與陸九淵“學者須先立志”意境融匯。清初, 樸學取代理學為學壇主流, 顧炎武是開啟這一學術的先導大師,5他又重視經史互證,考史辯妄,對清代經世史學產生重大影響。6有學者認為章學誠的“六經皆史”, 就是“從顧炎武的主張中獲取了有益的啟示”。7魯迅十分推崇顧炎武,1933年魯迅致曹聚仁信中說:“漁仲 (鄭樵) 、亭林 (顧炎武) 諸公,我以為今人已無從企及。”8

  

   顧炎武留給后世的重要著作為《日知錄》,所謂“日知”,即日有所思,日志新知。這個“知”是“知識”,增長見聞。這個“知”是“知道”,明悟道理。顧炎武為學,匡時益民而利于“天下”。顧炎武又有《天下郡國利病書》,9對于古代疆域與少數民族地區史地、風土情況敘述特詳。此外還有作品《肇域志》、《音學五書》、《金石文字記》等。10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凡事關天下興亡者,不論匹夫百姓皆有責任。11八字成文,出自梁啟超。梁啟超于《辨法通論·論幼學》云:“夫以數千年文明之中國,人民之眾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獸,其誰之恥歟?顧亭林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已耳!”。12他又在《痛定罪言》中說:“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 。”13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思想的提出,意義重大,成為激勵中國人愛國奮進的精神力量。

  

   自成一體的“天下”觀,成為顧炎武重要思想特點。他的“文化天下”、“天下四維”的精神,堅持著中華民族的價值核心,而其“興利天下”的學說,則增強中國人的精神凝聚。

  

   一、“天下一家”的倡導與民族共識的初創

  

   中國傳統民族觀演化顯示從“華夷之辨”走向“天下一家”的思路歷程。春秋戰國學派林立,這是中國傳統民族觀的初創時期。當時產生“華夷之辨”的思想。

  

   “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武成》,所謂“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率俾,順從的意思。整句意思為:無論中原華夏族還是偏遠的少數民族,沒有不順從(周武王)的。

  

   《左傳·定公十年》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尚書·正義》又將“華夏”稱謂定義為:“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春秋時期管仲等人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戎狄好像豺狼,貪得無厭。中原各國互相親近,不可離棄。

  

   《論語》中孔子夸獎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意即管仲相齊,抗御“蠻夷”,為民造福,若是沒有管仲的功勞,華夏之人或許要披頭散發,穿上衣襟左掩的奇怪衣服了。《孟子》說:“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意思是:我只聽說過用中原的文明去改變蠻夷的,沒聽說過被蠻夷改變的

  

   《左傳》則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當年齊魯夾谷之會,齊侯與魯君不和時,孔丘站出來說的一句話。裔,本義為衣服的邊緣,這里喻指邊疆“夷狄”;夏、華則為中原漢族。意思是,華夏以外之蠻夷,不可覬覦及干擾華夏事務。“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則稱“蠻夷”與中華有種族之隔,因其異己,心不可測。

  

   “華夷”理論至于漢代被再次推出與彰顯。《漢書》說:“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左衽,人而獸心,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飲食不同,言語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隨畜,射獵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絕外內地。”《后漢書》又說:“夫戎狄者,四方之異氣也。蹲夷踞肆,與鳥獸無別。若雜居中國,則錯亂天氣,污辱善人,是以圣王之制,羈縻不絕而已,不以傷害中國也。今邊境幸無事,宜當修仁行義,尚于無為,令家給人足,安業樂產。”

  

   隋唐以后,中國傳統民族觀有所發展,至宋元明清日趨完熟。歷元而向明,因中國疆域大幅擴展,各少數民族日益融和,中國傳統民族觀的含義煥然有新意。傳承千年的儒家“華夷之辨”理論得到重新解釋,“華”、“夷”涵義再被界定。

  

   人們既論“華夷之辨”,又倡“華夷一體”,后者思想漸入人心。明亡清興,隨著“大一統”格局的形成,“天下一家”思想成為主流。自此以后,一個擁有合理化思想基礎、比較豐富的理論內容、自成體系的中國傳統民族理論體系逐漸浮出水面。

  

   “中華一體”、“天下一家”觀念不僅是一個學術概念,也是一個政治概念,符合中國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實際。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國的“華”與“夷”歷經沖突,漸至融和。“華夷之辨”、“尊夏賤夷”等觀念日漸淡化,各民族相互吸引,不斷凝聚,最終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即偉大的中華民族。

  

   顧炎武的重要著作《日知錄》在許多地方闡述了華夷思想。如說“君臣之分所關者在一身,華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意思是說:辨識君臣名分,事關個人,認清華夏與蠻夷文明與野蠻之區別,設置防衛,事關天下。14

  

   又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其意為:夷狄之地雖設君主與地方權力,依然野蠻,遠非中原華夏可以比肩。后者即使消亡,也屬暫時,可憑其文明而再度復興。

  

   顧炎武在一個時期內受“華夷之辨”論影響,是想以此思想為抗擊清軍入關的理論武器。然而不久他即以“四海”、“四方”等詞代替“華夷”概念。他說“生無一錐土,常有四海心。”又說“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懸弧,焉能鈞三江,終年守菰蒲。”他寫《天下郡國利病書》,把“天下”概念放入書名中,以表其志。

  

   《日知錄》云:“中國之稱夏尚矣,今以為起于唐之夏州,地鄰于夷,故華夷對稱曰華夏。”顧炎武的這句話值得探討。前面說過,早在戰國時代“華夏”概念已有定論:“禮儀之大,故稱夏,章服之美,謂之華。”而顧炎武卻引證一個說法:華夏之“夏”,“起于唐之夏州”,只是地域概念。由此,“華夷對稱曰華夏”。后來章太炎也說古代漢族稱夏或華,乃由夏水、華山而來。

  

   中國夏商周時期,“天下一體”的思想已經出現。《尚書·禹貢》云:“夏朝禹平水土,分天下為九州”,又將東至海、西至流沙的廣大地區分為甸、侯、綏、要、荒“五服”,形成包含“九州”、“五服”廣袤土地的“天下一體”。從這個意義上說,顧炎武的“天下觀”,與其說是華夷論的遺緒,不如說與“天下一家”思想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

  

   顧炎武一生中為實踐其“天下一家”思想,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劍及履及,行走天下;一是墨池振筆,記錄天下。1659年,顧炎武已過45歲誕日,他前往山海關古戰場,吊古深思。此后20多年,成為他一生中漫長的游歷時代,“往來曲折?三萬里,所覽書?得萬余卷”。15

  

   亭林的每次出游,既為聯絡義士抗清,也有躲避鄉里冤仇迫害的原因。他奔逃于長江沿岸及吳中各處,又跋涉流寓于北方如山東、河北、山?、河南等地。蹤影不定,行走不已。有學者將其一生游歷分為五個階段:早年的讀書應試優游生活、明亡前后的武力抗清、卜居南京聯絡義士以待再起、中年北游山東、晚年游學關中。16

  

   顧炎武每次出行,皆驢馬相隨,載以書籍。遇名勝險要,翻身下馬,尋老兵退卒問詢。過村落市集,步行探尋,察訪風土人情。口問手記,有疑問則取書對勘。顧炎武做學問講究“ 反復參考” 、“ 援古證今” ,梁啟超稱其“以抄書為著書”。17然而他又“所考山川、都邑、城廓、宮室,皆出自實踐”。18

  

   顧炎武“天下一家”思想,在其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多有反映。張元濟為此書作《跋》時說:“ 亭林嬰亡國之痛, 所言萬端, 而其所再三致意者不過數事, 曰兵防、 曰賦役、 曰水 利而已’。顧炎武對社會生態考察尤深。如《天下郡國利病書》卷104《廣東八》載:“蛋民不諳文字。” 說“蛋民”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不會讀寫,但與陸上居民可口語溝通。

  

   《四川土夷考》為明人譚希思所作,對少數民族民俗風情、邊防戍守及部落政權興替等都有詳細記載。該書散佚,僅殘存第三卷。《蜀中廣記》對《四川土夷考》有大量引用。《天下郡國利病書》復征引《蜀中廣記》,對研究四川少數民族歷史頗具價值。

  

廣西少數民族分“僮”“瑤”兩類,顧炎武仔細弄清兩個少數民族的來龍去脈,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判明:“徭乃荊蠻,僮則舊越人也”。明代《過山榜貼》中說有瑤人“逢山任種”,浮游天下;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作詳細說明,記其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生活情況。

  

   這里需要補充的是,顧炎武的游歷經歷對其學問的傳播也十分有利,有學者論:王夫之僻居隔世使其學問較難為中原儒林所熟識。黃宗羲聲名遐邇, 而其不思北渡,故也削弱其學問之傳播。只有顧炎武一生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由此擴展其學問影響力度。19

  

   二 文化天下的弘揚與中華精神的復興

  

   天下是大概念,國家是小概念,天下是主概念,國家是分概念,天下涵蓋了國家,國家從屬于天下。一如宇宙包容星月、穹窿覆蓋山川。這是顧炎武的天下觀給人的印象。

  

   與國家相比,天下更重要,對于國家來說,可以改朝換代、更迭不已,而天下不同,千古一系,恒久不易。

  

   人說一部二十四史記錄中國歷史,其實巍巍中國何止走過二十四個朝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站在岸上,望滔滔江河東流不返,這時他或許想到,日子一天天過去,年歲一載載老去,因此而發身世之嘆。而更重要的,則是對王朝興替、風云變幻的無限感慨。

  

   《論語·八佾第三》說:“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子是魯國人,沒有把魯國看為天下。強莫過于秦,也沒有把秦國視為天下。孔子的“天下”是宇宙時空的變遷、日月星辰的轉換,以及包羅萬象的紅塵萬物、廣闊無垠的神州四海。

  

   顧炎武說“天下”,是孔子天下觀的延續與發展,他說“保天下”方可“保國”。“保天下”與“保國” 相輔相成,“天下”包容“國家”,“國家”從屬“天下”,天下為前因,國家為后果。天下既保,國家可在。天下不保,國家孰存。

  

   顧炎武所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蘊含深刻的含義。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明朝已經滅亡,清軍入關,江山底定,復辟明朝已經不可能。

  

   這個“天下”不是明朝,更不可能是他死不依從的清朝。這個“天下”是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薪火傳承。顧炎武的原文如下: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這是說:所謂亡者,有亡國,也有亡天下。改朝換代,易姓改名是亡國。道德淪喪、文明凋謝,人將不人,率獸吃人,人與人相殺相食,這是亡天下。比較而言,亡國事小,亡天下道德文化此事體大。亡國固可哀傷,然有亡有興,未必滅絕。亡天下道德,何至哀傷,亡則滅絕,慘絕人寰。

  

   他指出,魏晉文人可以亡天下,因為他們游談無根,不守信義。楊墨之言也可以亡天下,因為他們的理論“至於使天下無父無君而入禽獸者也。”

  

   顧炎武舉例闡述自己的理論,他說嵇紹的父親康,被晉文王殺害,至武帝革命的時候,有一個叫山濤的人推薦他入朝當官,紹隱居躲藏,堅辭不就。

  

   山濤勸他說:”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於人乎一時。”就是說,我為你把這個問題都考慮周全了,仰俯首天地猶有四季變化,作為天地中人何不應時而變呢?又何必耿耿于殺父之仇,而重操守氣節呢?顧炎武說:坊間傳誦山濤之言,以為“明言”,“而不知其敗義傷教至於率天下而無父者也。”

  

   在說完上面這個案例之后,顧炎武作了結論性的發言:“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

  

   保天下,方可保國家,保國是朝廷君臣自己的事情。保天下即保天下之文化道徳,是大家的事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說的“天下”,是“文化天下”,顧炎武從文化意義上定義天下。天下的本質存在,為文化存在。文化亡,天下亡。文化存,天下存。20

  

   三 “天下四維”的堅守與民族傳統的弘揚

  

   顧炎武在《日知錄·趙盾弒其君》中說:“君臣之義無逃于天地之間,而可逃之境外乎? ”君臣之道為忠,父子之道為孝。忠孝節義、禮義廉恥,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

  

   顧炎武將忠誠愛國,視為“至要之道”。天下道義,首義為忠,堅守忠誠之心,即保“天下之道”,此為“保天下”第一條。

  

   顧炎武在《日知錄·廉恥》中有這樣的話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大意是:“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仲這句話說得多么好,禮義是管束人倫的法則,廉恥是做人處事的大節。

  

   這16個字,原是古代管仲的名言。“維”,指粗大牢固的繩子,用來束縛維系物體。國家興亡靠這四根繩索有力維系,四大維系失去,國家勢必滅亡。

  

   顧炎武又論:“(禮義廉恥)四者之中,恥尤為要。“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 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21這是說中國有道德,官人士子率先垂范。

  

   “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22,知恥而廉,廉則潔身。反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膽大妄為,盲人瞎馬,墜入深淵而不知。

  

   “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業。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業。恥之于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23

  

   顧炎武立此言論,意在一己言志,也為勸導天下:“博學以文,行己有恥”。前者強調,做人一生學習中,向自然學,向社會學,向民眾學。于書本中學,于行旅中學,于事物中學。后者指出學必有行,行必事事反省,慎獨而知恥。凡有過,知恥而勇,悔而求新。

  

   世上有可恥者,也有不可恥者。分清界限方為真“知恥”。士子“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

  

   顧炎武既說士子率先知恥而修行正身。又說必須導民以知恥以正風俗。他說士不知恥政亂,民不知恥則風俗亂。他認同一個道理,凡風俗混亂,社會必然出現五個“不祥”。此所謂:

  

   “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

  

   損人利己,必危害己身。顧小孩而棄老人,必使家庭不幸。老人不教育,孩子不學習,將使習俗敗壞。圣賢避讓,愚人為官,天下混亂。“風俗者,天下之大事”。這樣看來,顧炎武所指的“天下”也指“天下風俗”,把身體、家庭以至于社會,總括涵蓋于“天下”,對“天下”的概念作進一步闡述。

  

   顧炎武指出: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轉移人心整頓風俗,則教化紀鋼為不可缺矣。士子揮筆著作,意在布教化、整風俗。

  

   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士大夫當以“明道救世”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24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風俗,指的是長期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無論君臣,都把倡導新風,改造舊俗,看成執政要務。

  

   顧炎武竹杖芒鞋,走訪基層,問詢民意,了解執政治理過程中的優劣得失。“目擊世趨,方知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25他說:凡為士子,當于歷史走向、社會趨勢有所了解,由是可知國家治亂與人心風俗相連之緊密。目光向下,專注于民情,方能見微知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防患于未然

  

   四 “興利天下”的闡說與國家理念的凝聚

  

   “天下之人各懷其家,各私其子。”顧炎武認為:“天下”由一個個具體的家庭組成。每個家庭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父母子弟,然后才及其他。無論百姓官人,都會這樣想,這樣做,概無例外。“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26

  

   他有如下的言論:世上賢者皆云,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如東漢政論家王符所論:富民者,以農桑為本。為民者日夕勞作,乃為身家妻兒之生活。因此不免具私欲、私念及私利之心,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人之本性。

  

   當政者高高在上,說什么“無欲無己”,他們自己又何時能夠做到,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愚民哲學,絕不可信。就本質而言,“存天理,滅人欲”,就是鏟人之常情,除人之本性。因有人之性,方有天之理。

  

   人性是天理的基礎,因有人性,方有天理。人性既除,天理何存。所謂“天下”,就是天下之人,天下廣大,人民眾多。天下興亡,有關人民之福與禍、歸與離、安與亂,休戚相關,不可須臾分離。人民幸福、人心歸附、人世安定,方有天下之興。

  

   反之,人民被禍、人心離散、人世動亂,必使天下趨亡。當政者只有恢復人性、順乎人情,才能讓天下人去禍得福、不離而歸、避亂趨安,才可天下興而不亡,長治久安。

  

   顧炎武援引荀子的言論,指出要使人民安定,人民富足,必須“養人之欲,給人之求”。27

  

   天下之興,既有賴于社會道德的提高,亦有求于民眾生活欲求之滿足。他盛贊古代楊于陵任戶部尚書時,“令兩稅等錢皆易以布帛絲纊,而民便之”的做法。28

  

   由此原因,為官者既要“授人以道,養人之德”,即培養民眾之道德,又要“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什么是人民的幸福?就是滿足人民的合理欲求,人民欲求逐步滿足,人民幸福水平日漸提高。

  

鳥有兩翼,車有雙輪,

道德教育與欲求給予同時進行,勢必收效卓著,而使社會達于豐盛清明。

  

   貧困致愚昧,富足思禮儀。顧炎武主張:不要忽視為民興利的重要,應開放渠道,放手引導,使民興利,“莫急于生財。”29

  

   當政者不明白這個道理,把為民興利看作不好的事情,其結果必然人心不齊,社會不安,“刁民”叢生。為此,顧炎武一再告誡:“所惡于興利者,為其必至于害民也。”30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范仲淹的天下觀。他說的天下是天下百姓之樂。顧憲成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是事事關心。他講天下,是天下之大事。顧炎武說“天下”,更為周詳。是為天下之疆域、天下之文化、天下之道德、天下之興利。31

  

   當代學者張豈之也肯定顧炎武提出的“寓封建于郡縣之中”的論斷,指出其學術活動皆圍繞“經世致用”這一宗旨展開。32

  

   維護國家統一,維護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原則,是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的主流,也是中華各族人民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深刻認識國家統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鑄牢共同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根基,成為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這樣的形勢下紀念愛國主義思想家顧炎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明末清初,國難當頭,顧炎武發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聲,至今回響耳際,成為激發愛國激情與責任心的至理名言。

  

   他自成體系的“天下”觀,包含豐富的思想內容,其中“天下一家”思想,克服千年以來“華夷之辨”理論上的消極性,及內在隱含的民族鄙夷與對抗性,主張華夷和合、“天下一家”,就歷史意義而言,助成中華各民族間的團結與進步,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鑄牢與發展。

  

   他的“文化天下”的思想,給予“天下”概念以別具一格的嶄新界定,把它解釋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別稱,并申明中華文化亡,中華民族亡;中華文化興,中華民族興。從而把中華文化推崇到精神世界的高地,使其發揮崇高的引領與統率作用,客觀上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具體而言,顧炎武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博學以文,行己有恥”、“民為國基,為民興利”等一系列思想,因其枝葉長青的生命力,依然與今日中華的核心價值觀同向而行,成為中華民族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的寶貴內容。

  

   注釋:

   1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 商務印書館 19 9 7 年版,第144頁。

   2馮天瑜:《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近代性轉向——以明清學術四杰為例 》《武漢大學學報》2018年7月。

   3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引梁啟超著、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 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第164頁。

   4許蘇民 :《顧炎武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命運》 ,《云南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

   5民國時期出版有張穆編輯、繆荃孫校補的《顧亭林年譜》。1997年,北京圖書館出版《顧亭林先生年譜三種》。此后 , 又有周可真:《顧炎武年譜》,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炎武傳記、評傳有趙儷生:《顧炎武傳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沈嘉榮:《顧炎武論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許蘇民:《顧炎武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如此等等。(孫雪霄:《二十世紀顧炎武詩文研究評述》,2010年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 5期。)

   6陳少明: 《漢宋學術與現代思想》,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第39頁。

   7陳祖武:《顧炎武與清代學風》,《清史論叢》第四輯第261 頁。

   8魯迅:《魯迅書信集》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第379頁

   9《天下郡國利病書》雖由顧巖從曲沃帶往北京 , 完整地交給二徐 (徐乾學 、徐文元) 。 后來輾轉流落到校勘家黃巫烈手中, 重新編排刻印。 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 “四部叢書三編本” , 就是黃氏的版本。參見:《顧炎武: 開啟清代樸學思潮第一人》一文。

   10梁啟超認為:“清代金石學大昌亦亭林為蒿矢”。引梁啟超著、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 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版第164頁。

   11語意原出于顧炎武:《日知錄·正始》。

   12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議·論幼學》。

   13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

   14顧炎武:《日知錄·管仲不死子糾》。

   15參見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亭林佚?輯補·書楊彝萬壽棋(為顧寧人征天下書籍啟)后》,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顧亭林詩文集》分為十六卷:凡《文集》六卷,《余集》一卷,《蔣山傭殘稿》三卷,《佚文輯補》一卷,《詩集》五卷,《集外詩補》三首,附《熹廟諒陰記事》,屬顧炎武詩文集完備者。

   16李暉:《談顧炎武 〈日知錄 〉中的 “天下觀”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5 年6月。

   17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引自《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 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 160頁。

   18顧炎武:《歷代宅京記》阮元序,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19張敏、李海生:《顧炎武: 開啟清代樸學思潮第一人》,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1月。

   20顧炎武的“文化”,還包括中國日常文化,比如“茶文化”。他記述常伯熊事跡, 論其研究陸羽茶論,又記邊境民族以馬運茶,開設茶市至明代, 設立茶馬御史。(陳益:《〈日知錄〉里的文化之根》,《書屋》2018·1)

   21顧炎武:《日知錄·廉恥》。

   22顧炎武:《日知錄·廉恥》。

   23顧炎武:《日知錄·廉恥》。

   24顧炎武:《病起與薊門當事書》。

   25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 ,北京 :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3頁。

   26顧炎武:《日知錄·言私其豵》。

   27 荀子:《荀子·禮論》。

   28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北京 :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8頁。

   29顧炎武:《日知錄·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

   30顧炎武:《日知錄·興利之臣》。

   31顧炎武在制度建設方面也有思想建樹,如他揭示分封制與郡縣制并非冰炭不容,而可取長補短,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的思想“。(瞿林東:《顧炎武的社會理想及政治學說——讀〈亭林文集〉郡縣論及相關諸論書后》 ,《蘇州大學學報》2013.5。)

   32張豈之:《中國思想文化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417-423頁。

  

二維碼

掃一掃關注我們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標簽:

相關文章

  • 浙江永泰旅游攻略介紹永泰古鎮,品嘗當地美食

    浙江永泰旅游攻略介紹永泰古鎮,品嘗當地美食

    浙江永泰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其中永泰古鎮是一個深受游客喜愛的景點,這里有著古色古香的建筑,傳承著濃郁的文化底蘊。永泰的美食也是不可錯過的,這里有著獨特的特色美食,讓人大飽口……

    2024-07-27

  • 2024河源中考錄取分數線最新公布 最低分數線出爐

    2024河源中考錄取分數線最新公布 最低分數線出爐

    廣東省河源市2024年普通高中招生最低控制錄取分數線已經公布!其中全市普通高中生最低控制錄取分數線為480分。下面整理了2024河源中考錄取分數線,一起來看看吧! 2024河源中考錄取分數線是多少 根據2024年河源……

    2024-11-17

  • 黃山西大門門票是多少,黃山西大門門票是多少元?

    黃山西大門門票是多少,黃山西大門門票是多少元?

    1. 黃山風景區南大門售票處 黃山南大門是在湯囗的后面,應該從湯口這邊上, 2. 黃山南大門售票處在哪里 黃山天都峰位于黃山東南,西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

    2024-11-01

  • 樂至旅游需要住宿攻略,樂至旅游酒店推薦及預訂方法

    樂至旅游需要住宿攻略,樂至旅游酒店推薦及預訂方法

    二、住宿攻略 1. 酒店位置 樂市區酒店比較集中,大多數酒店都在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周邊也有許多商店和餐館。如果你想體驗樂的自然風光,可以選擇住在景區附近的酒店,但這樣的酒店房價會相對高一些。 2. 酒店……

    2024-07-27

  • 太原師范學院2024體育類專業各省錄取分數線

    太原師范學院2024體育類專業各省錄取分數線

    太原師范學院2024體育類專業各省錄取分數線公布,其中在天津錄取文化成績最低分為442分,在江蘇歷史類錄取文化成績最低分為406分,在江蘇物理類錄取文化成績最低分為468分。 2024太原師范學院各省體育類分數線 ……

    2024-11-17

  • 福建中青旅游網官網,福建省旅游官網

    福建中青旅游網官網,福建省旅游官網

    1. 福建省旅游官網 七月可以來福建這邊旅游,福建山區較多,天氣不算太熱。七月來福建,可以去武夷山坐竹排,可以到廈門鼓浪嶼聽琴聲。閩西土樓也值得一看。泉州的小吃非常豐富,值得品嘗。七月來福建旅游還是挺……

    2024-07-03

二維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农架林区| 新乡县| 富平县| 安仁县| 合作市| 习水县| 图木舒克市| 株洲县| 武清区| 寿光市| 大石桥市| 万源市| 奉贤区| 弥渡县| 伊金霍洛旗| 吐鲁番市| 从江县| 衡南县| 长春市| 富川| 荔波县| 台东市| 镇江市| 上栗县| 桐柏县| 千阳县| 亚东县| 普兰县| 信阳市| 南木林县| 宁夏| 喀喇| 郑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始兴县| 湛江市| 常熟市| 南乐县| 东海县| 白城市|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