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黄色毛片视频片子,国产91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首頁 - 游玩攻略 > 文章正文

旅游生態文明,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發布于:2024-09-24 作者:小途 閱讀:10
旅游生態文明,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1. 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第一,污染防治要避免被傳統思路鎖定。環境污染防治要避免傳統思路,不能“穿老鞋、走老路”,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傳統防治技術思路是,將污染物的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現在我們要進行思路到技術、政策和制度上的創新。

現在看來,垃圾處理成本越來越低。當然,我們還要避免污染治理的碎片化。治理碎片化的問題是什么?就是每塊治理都要投錢,如果我們把這個產業鏈連起來變成一個產品,這就是循環經濟的思路了。同時,還要有“水處理概念廠”,減少藥物投放量和能源消耗。以后,還可以把水處理廠作為一個景觀,讓大家旅游參觀。

第二,工業化和城鎮化中的生態設計。生態設計可以在城市中,也可以在工業生產中。生態設計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包括:智慧城市、綠色城市、生態城市、緊湊城市、可持續城市;從建筑物角度來看還有很多認證,比如綠色認證、LED認證等指標體系。從工業上看,生態設計主要是解決減材、去毒、降碳問題:一是減少材料利用,二是減少有毒有害物質利用,三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第三,依靠科技創新建設生態文明。科技創新有很多內容,包括技術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煤炭為基礎能源,出現了蒸汽機、印刷術。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代表能源是電力,制造的核心是內燃機,出現了電報。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能源是新能源,出現了3D打印、物聯網。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創新,一是技術創新,二是建立大數據基礎。通過大數據基礎分析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部門要什么、推進什么、解決什么。為什么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大家已經明確,那么做什么、怎么做要從具體情況出發。現在,一些電商把農村和城市有機銜接起來,做有機食品從地頭到餐桌的溯源,這對生態產品消費非常有意義,也能改善農村落后面貌。

第四,環保產業與循環經濟有機結合。例如,可以將城市污水處理、污泥產生沼氣等聯系起來,也可以將垃圾處理、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河道清淤等聯系起來,形成環保、新能源一體化產業鏈,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前面講到,應該把供水、排水、水處理、中水利用、城市防洪、海綿城市建設等相關因素都串起來,這樣一來既能減少中間交易成本,還能形成產品,形成產品以后就能掙錢。

循環經濟是生產產品的,這樣就可以花更少的錢改善環境質量,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要點,用盡可能少的資金投入改善環境質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這是民生問題,也是未來非常需要的事情。

第五,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環境是公共產品,當然需要政府。政府的作用是制定法律、法規、政策,進行監督檢查等。企業要發揮主體作用,按照市場規律推動經濟轉型,研發技術,把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發展的總體戰略。

當然,企業建在什么地方有它的經濟規律。企業布局一般是靠原料、靠市場、靠企業。比如,礦產資源多的地方就能發展成資源型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很多城市建設了鋼廠,鋼材主要用于城市建設,工業余熱可以用于職工洗浴、供暖等。一個企業的原料可能是其他企業的中間產品,而它的產品可能也不是終端消費品,于是企業之間就形成了企業集群,企業靠在一起進入園區,可以減少中間產品的運輸,減少交易成本。

與此相關的,在區域經濟中還有一個概念叫“梯度發展”。有很多產品不能進行遠程運輸,特別是水泥、建材等。現在,有些地方的農產品沒有辦法運輸出來,也是因為運輸成本太高。這是“梯度發展”的經濟規律,經濟規律的核心是價格問題。

第六,形成生態文化與綠色消費風尚。前面說到政府、企業,當然還有公眾。公眾有兩個問題:一是社會氛圍,其中包括生態文化,比如節約、垃圾分類要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二是綠色消費。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需要在穿衣、飲食、居住、出行、旅游、物品使用上有節約意識,要有綠色消費意識。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要考慮到生態文明建設,核心是兩部分內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這應該成為我們的意識,成為我們的行為自覺,也是生態自覺。

2. 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旅游的關系

生態旅游在今后的旅游業發展,特別是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有著巨大的作用。但是生態旅游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它的發展也需要具體產品化。特別需要迎合目前旅游消費向休閑度假、生態旅游、體育旅游的轉變的現狀,使得生態旅游真正落下去,同時使生態旅游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也只有這樣生態旅游才能夠有自身的活力,而不是簡單的維護生態。生態旅游越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越有好處,所以我們要做好生態旅游的內涵,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它的強大就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

3. 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和區別

一.生態制度文明

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建設的成果,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關系,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

二.生態產業文明

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三.生態意識文明

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以生態科學群、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綠色技術群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健康消費,適度消費。

四.生態行為文明

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4. 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是什么

生態旅游作為大眾旅游的一種替代被提出,而這些大眾旅游在中國很多地方主宰著地方發展.生態旅游通過賦予當地人權力自主決定他們希望在社區里開展的旅游,生態旅游致力于使游客享受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感受當地文化的同時對當地環境產生最小的影響,并尊重當地人的傳統,信仰和習俗.生態旅游和傳統的大眾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通過限制游客的數量,控制能源和水的消耗,使得文化之間能夠充分的交流,它給游客提供當地自然和文化的歷史信息,使旅游者并不僅以金錢的方式來回報社區.

5. 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1000字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類福祉和未來。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將以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為契機,積極分享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與經驗,深度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與各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一、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它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生產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態環境和獨特別致的景觀文化。隨著人口增長和人類經濟活動的擴張,生物多樣性正面臨嚴重威脅。

從全球看,2024年5月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改變了75%的陸地表面,影響了66%的海洋環境,超過85%的濕地已經喪失;25%的物種正在遭受滅絕威脅,近1/5地球表面面臨動植物入侵風險。2024年以來,全球自然災害頻發,澳大利亞山火持續肆虐,東非國家遭受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這些都不斷警示人類,必須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切實維護全球生態、生物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從國內看,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評估的34450種高等植物中,受威脅物種共計3767種,占比10.9%;4357種脊椎動物中,受威脅物種共計932種,占比21.4%,其中兩棲動物受威脅比例高達43.1%。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

面對全球性的危機和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只有攜手并進,尊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加強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共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發布并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開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系列活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愛知目標”(2024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中國實踐取得顯著進展。

一是生物多樣性戰略地位明顯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逐步納入國家各類規劃和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將維護生物多樣性作為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重點工作進行部署。2024年6月,《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4—2035年)》發布,提出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6%,濕地保護率提高到60%,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二是政策與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建立。先后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等文件,提出多項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改革舉措。2024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加快《生物安全法》立法進程,推進生物遺傳資源法律法規制定。

三是生態空間保護力度持續加大。截至2024年底,初步劃定的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小于陸域國土面積25%,覆蓋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重要生態區域,有效保護了生物物種及其棲息環境,維護了國家生態安全。其中,各類自然保護地已達1.18萬個,占陸域國土面積18%,提前實現“愛知目標”提出的到2024年達到17%的目標。

四是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取得重大進展。穩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2009—2024年,全國共完成造林7039.0萬公頃,成為全球同期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2024年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經率先實現全面禁捕;2024年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禁捕政策。

五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和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積極開展部門、區域和國際聯合執法行動,形成嚴厲打擊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行為的高壓態勢。2024年全國查處涉及野生動物案件8189起,沒收野生動物數量11.7萬只,涉案野生動物總數持續下降。生態環境部牽頭組織開展“綠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2024—2024年,累計發現34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違法開礦、采砂、在保護區核心區與緩沖區建設旅游設施和水電站等5740個問題,已完成整改3986個。

在推動國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同時,中國深度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認真履行已加入的生態環境相關國際公約,倡議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先后與100多個國家開展環保交流合作,實施一大批生物多樣性合作項目,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積極貢獻。

三、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在2024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獲得COP15主辦權,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高度認可。COP15將制定2024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明確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國際社會對此高度關注并給予厚望,將COP15視為解決日益嚴峻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關鍵歷史性節點。

作為COP15東道國,中國高度重視會議籌備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國際場合,多次提及并推動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對COP15的支持。雖然受疫情影響,COP15會期有所延遲,但中國始終嚴格對照《東道國協議》,認真落實職責、履行義務,不斷完善會場設備設施、會務服務和各項保障措施,積極參與全球關于“框架”的磋商進程,認真籌劃大會高級別會議,爭取舉辦一屆圓滿成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締約方大會。

2024年9月,中國和《公約》秘書處共同發布COP15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EcologicalCivilization—

BuildingaSharedFutureforAllLifeonEarth),這一主題與《公約》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愿景不謀而合,順應了世界綠色發展潮流。面對全球性生態危機,中國政府將堅持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與國際社會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一是廣泛謀求共識,推動COP15成果達成和持續落實。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積極主動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作出承諾。充分吸收總結“愛知目標”經驗教訓,提出既具雄心又科學務實的新十年目標。積極搭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話橋梁,加強關鍵議題交流磋商,推動各方相向而行、求同化異、增進共識,促進“框架”順利達成。廣泛調動多種資源,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金執行效率,加強科學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切實推動發展中國家履約,保障“框架”的后續落實。

二是強化頂層設計,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助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搶抓疫后經濟復蘇戰略機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構筑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管能力,嚴控重要生態空間用途改變,加強對野生動植物資源利用的全過程監管。提高社會各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覺性和參與度,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良好氛圍。

三是加強國際合作,攜手應對全球環境挑戰。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議題納入國家高層外交活動,不斷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主流化進程。加強雙多邊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領域的對話與合作。充分利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一個星球”峰會、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等高層外交場合,增強伙伴關系認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全球多邊環境治理,促使各方凝聚共識,攜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6. 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論文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

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

習近平指出,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面對全球環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共商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之策,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勇于擔當,勠力同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二是堅持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摒棄以犧牲環境換取一時發展的短視做法。大力推進經濟、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

三是堅持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要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從而達到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的目標。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要探索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的協同增效,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增加各國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是堅持多邊主義。要堅持以國際法為基礎、以公平正義為要旨、以有效行動為導向,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目標和原則。中方歡迎美方重返多邊氣候治理進程,期待同包括美方在內的國際社會一道,共同為推進全球環境治理而努力。

六是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充分肯定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所作貢獻,照顧其特殊困難和關切。發達國家應該展現更大雄心和行動,同時切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支持。

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留給子孫后代

習近平強調,中國將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中方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需要中方付出艱苦努力。中國正在制定碳達峰行動計劃,廣泛深入開展碳達峰行動,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中國將嚴控煤電項目,“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

習近平指出,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方將在今年10月承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臺階。中方通過多種形式的南南務實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中方還將生態文明領域合作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內容,持續造福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各國人民。

習近平指出,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挑戰是現實的、嚴峻的、長遠的。我堅信,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人類必將能夠應對好全球氣候環境挑戰,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后代。

與會領導人表示,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需要全球合力應對。應該迅速采取行動,進一步加大減排力度,加強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大增長空間,實現綠色、更可持續發展,保護好人類共同的星球,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造福子孫后代。支持昆明《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取得成功。要更加關注脆弱國家和群體,發達國家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他們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

7. 淺析推動生態旅游建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要謀劃推進舉措,牢牢把握建設武陵山區生態經濟強縣的重點任務。

建設武陵山區生態經濟強縣,必須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等生態產業,加快經濟轉型;必須建設宜居宜游宜業生態城市、特色集鎮、美麗鄉村等生態人居,提升宜居水平;

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生態修復建設、推進環境綜合治理等保護生態環境工程,打造美麗家園;必須加大民生投入,加大生態文化載體、生態文明體系等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建設幸福美好新酉陽。

8. 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是

發展生態旅游必須以生態學為準則,綜合分析各種因素,全面考慮,按生態學原理去開發、利用和保護。根據系統的變化及特點不斷改善旅游系統的結構和布局,盡力維護其生態平衡及環境效益。一個良好的生態旅游系統應具備。

1.引 言

自海克爾創立“生態學”至今,100多年來生態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它從單純的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發展到研究自然資源開發和管理,人類生存環境變化,自然保護區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途徑等,為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生態旅游,其主體是人類,旅游對象是自然環境。所以,從學科定義來看, 生態旅游屬于生態學的范疇,只不過生物與環境關系中的生物成分不是一般的生物而是人。因此,管理這樣的系統必須以生態學的原理為指導,從生態學的普遍規律出發,協調好生物、環境、經濟和發展的關系。無論是開放的自然環境景觀還是自然保護區都是自然生態系統,而旅游行為本身是一種人為活動,它與自然系統共同形成比單純自然生態系統更復雜的人類-自然復合系統。它不僅由生物和環境條件組成,還包括人類活動和社會、政治、經濟條件,是這些復雜因素組成的多層次、多因子的統一體。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可引起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反過來,生態系統的變化又對人類活動產生重大影響。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要素均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都是按著生態學的規律在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的,其中一個因素發生了變化,就會引起系統內其它因素產生連鎖反應。當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超過其限度時,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旅游環境就會被破壞,旅游事業就會受到影響。

因此, 發展生態旅游必須以生態學為準則,綜合分析各種因素,全面考慮,按生態學原理去開發、利用和保護。根據系統的變化及特點不斷改善旅游系統的結構和布局,盡力維護其生態平衡及環境效益。一個良好的生態旅游系統應具備和諧的結構、高效而經濟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既能適應自然條件變化,又具有凈化環境污染能力,發揮最佳的生產效率,為人類提供優美的生態旅游場所。

自然保護區是受國家行政管理和保護的,絕不允許亂砍濫伐和破壞自然環境,尤其在劃定的界限內連正常的工農業生產也不能進行。然而,自然保護區建設離不開當地居民,二者唇齒相依,互相促進。自然保護區建設必須給當地居民帶來更多的實惠,而不是貧窮,因為無數實踐證明只有當地居民生活富裕,保護的目標才能達到。那么當地居民依靠什么維持其生存與生活?就目前各種經濟活動來看,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是取得經費來源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手段。生態旅游可給自然保護區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對參觀者進行自然保護的教育,使當地人民生活幸福與保持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經營的經濟形式。如何達到發展生產又減少環境破壞的效果呢?我們認為首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此原則指導下保護環境,尤其是要遵從旅游不能超過環境容納量這個最基本的生態學原理。

2.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產生

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由來已久,在傳統的農林業生產和社會發展的實踐中都有這一概念的雛形。但是作為一種科學術語,是在1980年發表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WCS)中給予系統闡述的(IUCN, 1980)。這一文件雖然主要是針對自然資源保護提出的,但其涉及的范圍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自然資源的保護,而且把保護與發展看作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并將自然保護置于整個社會發展的框架之下。

世界自然保護大綱改變了過去就保護論保護的做法。明確提出其目的在于把資源保護和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這里所談的發展是指經濟發展,來滿足人類的需要和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這里所指的保護是指人類要合理地利用生物圈(生物居住及賴以生存的地球),既要使目前這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續的利益,又要保持其潛力,以滿足后代的需求和愿望。大綱提出了生物資源保護的三個目標,即(1)維持基本的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系統;(2)保持生物遺傳多樣性;(3)保證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的持續利用。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于1987年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又稱“布侖特蘭德”報告(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該報告把可持續發展思想貫穿始終,在充分考慮目前世界環境狀況的同時,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策略與行動。在這里可持續發展的定義與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所提出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可持續發展是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人類后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報告中提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到:(1)提高經濟增長速度,解決貧困問題;(2)改善增長的質量,改變破壞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問題;(3)千方百計地滿足人們對就業、糧食、能源、住房、水、衛生、保健等的需求;(4)把人口限制在可持續發展的水平;(5)保護和加強資源基礎;(6)技術發展要與環境保護相適應;(7)把環境和發展問題落實到政策、法律和政府決策之中。

總之,可持續發展不否定經濟增長,該概念從一開始就強調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甚至把解決貧困問題放在第一位。在改變以破壞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增長方式的同時,不忘滿足就業、提供糧食和限制人口數量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心愿,傳統的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人類正在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的途徑。我們認為: 犧牲環境求得發展的做法是不可持續的發展;同時,過分強調保護環境,忽視人民財富增加的發展也不是可持續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如何尋求發展途徑的問題,如何提高經濟增長的問題,以及如何發展經濟不破壞環境的問題。

3.關于可持續發展概念的討論

可持續發展概念提出以后,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響應和迅速發展,無論是學術領域還是政府機構都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研究課題和行動準則(ERP Environment, 1999)。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學者對這個概念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可持續發展更象一個口號,而不是科學概念 (Di Castri,1995),甚至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模糊發展 (Oldman, 1995)。本文針對這些情況,做一簡單介紹,以便使我們能夠對這個概念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和更深刻的理解。

為什么可持續發展概念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法國著名生態學家 Di Castri (1998) 認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本身不夠確切也無法應用,原因是概念本身自相矛盾,無法正確地反映長期趨勢和不確定性;在目前地理經濟和開放的信息社會條件下,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應用就更具有隨機性。由于政界、官員、環境專家、商人和企業家的完全不同的動機,使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就變得更具有隨機性和主觀性。他進而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弱點。(1) 人口、資源和環境不是平衡的,人口和資源都是在變化的,容納量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應用,我們不能用一個固定的框架去衡量那些不斷變化的空間及其相關要素;(2) 自然資源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事先規定的,淡水、濕地、潮汐等以前被看作非能源的物質現在成了重要的能源;(3)物種、生態系統和資源都是在不斷地進化或者變化,無法把當代的這些資源毫無變化地轉移到我們的后代,即使我們當代人不去干擾,它們也一定要受大自然的選擇而發生變化的;(4 )我們無法通過簡單的推理或演繹目前的趨勢來解釋未來幾代人的需求和未來的資源價值,當代人對電、火車和計算機的需求是我們的祖輩所無法想象的,也可能是我們將來所難以預料的;(5 )可持續發展是無法度量的也是無法計算的,直至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一個可用來度量可持續發展的計算單位;(6) 考慮系統動態、非線性、開放性、穩定性和適應性變化等方面,從方法論的觀點出發,發展和可持續性這兩個術語是不協調的。

Di Castri (1995) 在《自然與資源》雜志上撰文,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椅子”模型,進一步規范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內涵。他指出可持續發展可以被看成是一把椅子,其四條腿長度相等,強度相同,四條腿中的每一條都相對獨立但又互相依賴,都是可持續發展的成分,如果有哪一條腿比其它短些或長些,就坐不安定,不能可持續發展。這四條腿分別是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結論是只有在經濟、環境、社會和文化四方面都達到相對平衡的發展。然而,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已經達到或將會達到這四方面的完美與平衡。比如,美國的經濟發達和自然環境良好,但社會環境不好,尤其是大城市社會問題更多。法國也是社會問題嚴重,主要表現在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但環境的惡化和生態破壞很快制約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全球看,經濟發展迅速和導致環境惡化現象十分普遍,而且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達到這四個方面的平衡,或著四個方面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

正由于可持續發展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不同的機構以及不同的學術背景的專家對此進行解釋和評論時,難免帶有各自所從事領域的色彩,有時甚至片面強調問題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面的重要價值。可持續發展有很多含義,這個思想既簡單又復雜,一方面要保護環境使生物群落免遭干擾,另一方面聽起來又不很實際:沒有一定的破壞我們如何建造橋梁和公路?如何生產足夠的糧食充饑?如何筑堤防洪?如果我們限制投資者所帶有一定破壞性的經濟活動,如何吸引投資開發?他們沒有經濟效益行嗎 (Johnson, 1998)? 事實上,任何一個環境問題的產生都有其顯著的經濟特征,環境污染的出現是人類發展機械和石油等工業的一個副產品,生態破壞是人類發展能源、交通運輸等工業的副產品。如果沒有這些工業的發展也可能不會出現這些環境問題,然而,為減少環境問題而限制人類的經濟發展是消極的、無所作為的觀點,也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繁榮的障礙。所以說環境問題實質上是經濟問題,是人類建設和發展自身文明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旅游是最能夠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經濟活動。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被學術界和公眾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中,并沒有明確表明它是一種即不破壞環境又能發展經濟的模式,只是強調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保持代際之間的公平性,防止當代人剝奪后代人利用資源的權利。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指出:經濟增長和發展必然要引起物理生態系統的變化,不能永遠保持所有生態系統不受干擾,甲地的森林被破壞了,卻可能在乙地重建, 但一定要有計劃,防止土壤侵蝕和遺傳退化等。總之,可更新資源的利用要在環境容納量的范圍內。UNCED (1992) 協議提出森林資源和林地應該進行合理的經營以滿足當代和后代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精神需求。我們在引用這一概念時必須既全面又準確,以便能夠合理地指導我們的經濟活動,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把我們的經濟搞上去。

在1992年6月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各國政府達成一項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共識。中國是全世界第一個編制和實施《21世紀議程》的國家,這表明中國人民將和全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擔負起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責任。事實上,中國只是用占世界7% 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2% 的人口,其資源、生態和環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同時也為全人類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更值得一提的是,從1998年7月1日起停止對天然林的采伐,全面實行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堅定不移地把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的決心,而不是削弱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中國21世紀議程》所強調的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即從傳統的偏向數量增長的經濟模式轉向強調改善發展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切實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子孫后代發展所需要的資源。

4.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游”是一種主題旅游,它是指旅游者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賞自然景觀和了解生態現象的同時受到環境教育,同時是能夠達到可持續管理的旅游。生態旅游不僅用來表征對所有觀光自然景物的游覽,而且強調被觀光的對象不受到損害,旅游者受到環境教育和生態文明的啟迪,反映了保護自然的要求和責任。根據牛亞菲(1999)的研究, 生態旅游概念的可分為三種:(1)根據市場和消費行為定義的生態旅游概念。將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旅游方式或旅游產品向市場推銷,向旅游者提供優美的自然和文化環境;(2)根據可持續發展目標定義的旅游概念。把生態旅游看作一種旅游發展模式,將旅游發展與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結合起來;(3)根據行為規范定義的生態旅游。強調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行為規范和環境價值觀,旅游活動能使旅游者和當地居民建立良好的環境保護和環境道德觀, 尊重地方文化傳統。

生態旅游這一名詞進入我國僅僅幾年,便如雨后春筍般得到廣泛傳播,尤其是自然保護區依據擁有自然景觀的優勢,更是把生態旅游作為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支柱產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回歸自然,享受美景,陶冶情操也已成為人民大眾休閑的時尚選擇,到自然保護區旅游的人數成上升趨勢,從而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按著Di Castri (1995) 的椅子模型,生態旅游可以滿足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四方面的協調發展。

首先,生態旅游業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旅游是一個人民群眾十分熟悉而又具有悠久歷史的社會活動,它能夠使人們相互了解,增長知識,發展友誼,促進經濟和社會文化交流。就目前各種產業狀況看,生態旅游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產業。當地居民通過開發旅游,就能夠從他們所經營的生態系統之外尋找生存空間,擴大經營領域,融入全社會。能夠開展生態旅游的地區一般都分布在林區、草原或其他偏遠山區,相對來說是比較封閉的系統,因而保留很多原始的、獨特的、珍貴的自然景觀,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發揮這筆財富的效益,為當地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維持社會穩定和提高邊遠山區的擴大開放具有重要作用。生態旅游是非消費性旅游,在旅游者得到滿足,旅游區當地居民提供旅游產品之后,自然景觀和環境條件并未得到破壞,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其次,生態旅游有利于文化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以此明顯區別于其他行業。旅游雖然也經營產品,但這是一個更富有文化內涵的產品,旅游者通過觀光不但獲得了產品而且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獲得了有關人與自然的知識。尤其是生態旅游在銷售給游客風光美景的同時,游客也獲得了一種文化和文明教育,這已遠遠超過了簡單的商業行為和買賣關系。普通的企業只能提高顧客的物質文明,優秀的企業在銷售其產品的同時也宣傳企業文化,提高顧客的精神文明,而生態旅游讓游客接受大自然的洗禮,在使游客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豐收的同時,又推出一個更高層次的文明,即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屬于廣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表現為人們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的理性認識、理智行為和道德情操。在世界面臨多種環境問題和倍受生態破壞困擾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生態文明,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旅游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生態旅游區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最大課堂;森林、草原、海洋,動物、植物和珊瑚等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文明教育的最好教材。

再其次,生態旅游可促進環境保護。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我們必須保護好環境,保護好資源,保護好生物多樣性。然而保護是一種人為活動,是人們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實踐,那么如何才能喚起人們的保護動機,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是應該培養人們的愛心:包括對大自然的愛、對環境的愛和對生命有機體的愛。那么這種愛心從何而來?我們知道愛父母師長,這是儒家思想的繼承;我們知道愛國愛人民,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結果,前者根深蒂固,后者有聲有色。儒家文化和社會教育對人們熱愛自然感情來說缺乏愛的基礎,必須用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這就是生態旅游。通過生態旅游能激發人們熱愛自然和環境的意識,喚起人們的保護動機。由于生態旅游使人們真正體驗到自然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由此激發人們的愛心,使環境保護成為一種有效的自覺自愿的行動,從而達到主動保護和積極保護的目的。

MecNeely (1996) 認為,生物資源常常遭到破壞的主要原因在于剝奪了最接近自然保護區居民對這些資源的經營權,生態旅游和當地居民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完成保護的任務。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的每種形式是獨特的,不管它對人類的價值如何,值得受到尊重。并且來自自然的利益取決于必須的生態過程和生命支持系統的維持,也取決于生命形式的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必須與生態學原理相一致,物種和生態系統存在的理由可能比簡單地滿足當代消費者的經濟愿望更為重要,當一個基因庫由于當代人為最大限度地滿足個人利益而趨向滅絕時,所有的子孫后代都將為其付出代價。

可持續發展必須反對二種極端傾向:一是片面追求數量增長,忽視效益和環境的做法;另一個是片面強調保護環境而忽視經濟發展的做法。在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狀況問題突出、經濟發展較快的條件下,更要注意后一傾向的發生,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決當地群眾的貧困問題的話,那么環境和資源也難以有效地得到保護。前文中提及的生態旅游只是林區或自然保護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實例,是否可以開發其它類似的產業?如林區綠色食品業,飼料肥料產業和禮品手工藝品等。可持續發展首先是經濟的發展,沒有經濟的發展也無所謂可持續。總之,發展是硬道理,解決貧困和發展經濟是我們的中心任務,保護也是為了發展,而且是為了讓子孫后代能夠更好地發展。

9. 生態旅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擬論文1000字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10. 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發展

“生態旅游”,是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來的,它指的是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游,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人文生態旅游”建立在人文資源基礎上,要在保護人文資源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個人覺得,做好人文生態旅游,必須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人文旅游資源,具有不可復制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所以要更加具有保護資源的概念和決心,不可過度開發!將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到底。像敦煌莫高窟游客限流措施就做的特別好。

第二,人文旅游資源依托人文景觀,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可能和歷史事件、名人、風俗、文化傳說等聯系在一起,所以開發人文生態旅游,首先要把景觀和背后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大膽的把故事講出來并傳播出去,大家只有知道了背后的故事,才會對景點感興趣,才可能過來旅游!我覺得這點是和自然生態游最大的不同。

第三,做好配套設施建設,包括交通、餐飲、住宿等周邊服務,服務好游客,也能順道帶動地方就業。這是任何旅游產業的基礎。

第四,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結合發展,抱團發展勝過單打獨斗,讓游客有更多的選擇,吸引更多游客前來。

以上是我個人對于發展好“人文生態旅游”的一些觀點,歡迎大神們一起交流探討

1116912

二維碼

掃一掃關注我們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標簽:

相關文章

  • 鄭州海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鄭州市海外國際旅行社

    鄭州海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鄭州市海外國際旅行社

    1. 鄭州市海外國際旅行社 靠譜。 河南旅步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04-06,注冊資本為3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代西猛,經營狀態為存續,工商注冊號為410105002202491,注冊地址為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農科路16……

    2024-07-01

  • 青城山旅游地產,青城山旅游區

    青城山旅游地產,青城山旅游區

    1. 青城山旅游區 青城山位于成都都江堰西南,距成都僅68公里,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中國著名道教名山,五仙山之一。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最高峰老君亭1260米。群山環抱,樹木參天,四季常青,享……

    2024-06-01

  • 周莊風景區,蘇州周莊風景區

    周莊風景區,蘇州周莊風景區

    悅客美譽民宿地址 在價格上,阜陽悅客美譽民宿,每天的價格是在210元,價格比較合適,能夠被大多數旅行的人所接受。 悅客美譽不騙人。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悅客美譽位于阜陽市潁州區南京路,有社會信用代碼……

    2024-08-23

  • ?打架斗毆的案底清零需要多少天?

    ?打架斗毆的案底清零需要多少天?

    ? 1.打架斗毆案底清零需要多長時間? 案件記錄不會被刪除;因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而被行政處罰的,將作為犯罪記錄存入個人檔案——電子檔案數據將保存在市局最高一級公安網絡服務器中,文本文件(案卷)將保存……

    2024-11-16

  • 濟南旅游必打卡-探索濟南十大必游旅游勝地

    濟南旅游必打卡-探索濟南十大必游旅游勝地

    濟南旅游必打卡:探索泉城十大必游盛景 泉城濟南,美譽悠長。作為山東省的省會,濟南山水相依,古跡眾多,素有“泉城”之稱。如果你是第一次來濟南,一定要打卡這些必游盛景,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濟南最出名……

    2024-06-15

  • 新馬泰旅游旅游 馬來西亞一周游大概多少錢

    新馬泰旅游旅游 馬來西亞一周游大概多少錢

    新馬泰旅游,一個讓人心馳神往的名字,仿佛就是一個奇妙的冒險故事開始。當提起馬來西亞,腦海中便浮現出翠綠的沙灘、熱情的文化、豐富的美食和現代的城市。而“新馬泰旅游旅游 馬來西亞一周游大概多少錢”這樣的問……

    2024-07-14

二維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新县| 麻阳| 嵊泗县| 全椒县| 万州区| 仲巴县| 涞源县| 津市市| 三江| 迁安市| 岑溪市| 巴青县| 甘肃省| 铁岭市| 珲春市| 怀集县| 襄樊市| 厦门市| 高唐县| 调兵山市| 安福县| 盘山县| 江门市| 前郭尔| 永靖县| 五指山市| 大安市| 建始县| 和硕县| 瑞安市| 开封市| 梧州市| 滕州市| 三台县| 玉溪市| 镇雄县| 五河县| 万宁市| 青阳县| 泊头市| 中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