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9月旅游穿什么,內蒙古旅游穿衣攻略
1. 內蒙古旅游穿衣攻略
第一天去昭君墓:穿一件短袖,一條長褲,一件防曬薄風衣,太陽鏡,太陽帽
第二天去葛根塔拉大草原:一件長袖,一條牛仔褲,一件防雨厚外套,一條長圍巾(可以圍頭圍臉的圍巾(那里也有圍巾買,20元一條),那里風很大(風也可以把你吹黑),而且下雨的話會很冷)
第三天去響沙灣沙漠:很曬,一定要注意防曬,所以還是建議穿一條薄長褲,一件薄的防曬薄風衣,太陽帽和太陽鏡,最好還是帶上一條薄圍巾把臉圍上,那里的太陽真的很烈。
第四天去成吉思汗陵、博物館:很曬,還是穿一件短袖,一條長褲或半短褲也可以),一件防曬薄風衣,太陽鏡,太陽帽
總結:長袖、圍巾和厚外套、薄外套(最好是防雨防曬的那種)都要帶上一件,草原上一定能用上,褲子都穿上長褲都可以的,因那里熱不會太難受。防曬一定要做好。
2. 內蒙古旅游穿什么衣服
我是內蒙的,像我們一般上身穿的是,內衣“胸罩”,打底衫,薄得細線得那種,外面出門穿羽絨服,下身穿內衣“內褲”,保暖褲薄得那種,穿靴子就是靴褲,要是出入有車得話,薄一點的棉襖也可以,沒有車子得話得有口罩啦,圍巾了以免凍了咱得姿色,鞋子一般得靴子半棉鞋都可以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3. 去內蒙古旅游穿衣打扮
北方人性子比較急,需要你平時大方點,不要太粘人了,根據每個人的愛好不同。這個沒有統一標準哈。
4. 內蒙古旅游穿衣攻略 10月
1. 內蒙古最佳旅游季節為每年的7—8月份,其它月份天氣還比較涼爽,早晚溫差較大,所以客人需要帶長袖、外套、長褲。
2. 內蒙古空氣較干燥,太陽直射強,團友需要帶遮陽帽、.太陽鏡以及防曬霜,隨身攜帶藥品如:消炎藥、清火類、感冒類等藥品。
3. 景點景區注意事項: A. 草原午餐盡量不要喝酒(尤其是想參加騎馬活動的客人),避免影響下午的活動,在草原用餐時,盡可能的多吃羊肉及多喝奶茶或磚茶,可解酒; B. 騎馬時不要往馬后面站,左上左下,不要互相打鬧追逐,不要抽打別人的馬,以免馬受驚; C. 在游覽響沙灣時,請將手表、手機、照相機等貴重物品裝入包內,以免細沙進入,損害儀器; D. 蒙古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貴賓到來一定會以酒相迎,但不會強迫一飲而盡,不會喝酒的客人可以接過銀碗,表示禮貌,內蒙古的風俗習慣較多,請聽從導游的安排。內蒙古是少數民族地區,請團友尊重少數民族生活習俗,不做或不說帶有歧視性的動作和語言。 E. 內蒙古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條件有限,尤其是在草原,請團友作好心理準備。
5. 內蒙古旅游穿衣攻略圖
內蒙古鄂爾多斯的8月,天氣還是比較熱的,這個月份還是穿夏裝,但早晚溫差大,不能穿的太單薄了。
6. 內蒙旅游穿衣指南
七月份去內蒙古大
上衣的選擇面比較廣,但是推薦您選擇薄款的、紗質類的衣服,要避免黑色衣物,深色的衣服會讓您覺得更曬。短褲是最好的選擇,在市區里非常舒服,如果要去草原玩的話,建議穿長褲,能避免腿部被割傷。避開牛仔褲和深色系褲子。
7. 去內蒙古穿衣攻略
八月來的話夏季的衣服帶好,盡量穿防蚊子的服裝。
根據你旅游目的地不同選擇不同的衣服。如果就是在城市周邊旅游,和你家鄉穿的一樣做的一樣就行了。如果去牧區,要帶一些厚衣服或者大披巾。因為有的地區晝夜溫差很大,比如說阿拉善等地。
今年內蒙古雨畢竟大,防雨措施做好了。
內蒙古地區比中原地區稍微涼快一點點,生活和內地差異不太大。
吃的方面:牛羊肉多一些。但是其他大部分蔬果這里都有。不過還是建議盡量多吃蔬菜吧。羊肉的話建議涮和烤。反正我是一個死也不愛吃羊肉的內蒙古人。唯一覺得能接受的就是烤和涮。尤其是涮羊肉,這里的羊肉價格相對更低品質更高。
行的方面:如果去牧區,沒有汽車就是寸步難行!所以最好是幾個人包車!帶車更好!如果不去山里可以帶點爐子買羊肉串燒烤!進山會被沒收!如果就是城市周邊的景點,基本上都有線路車。
你可以來了以后找酒店的人聯系包車或者去景點的事情。
騎馬:景點騎馬收費都挺貴的。尤其東部草原,旅游業開展了很多年大家基本上學會怎么賺游客的錢了。還有烤全羊據說也是天價。我也從來沒吃過烤全羊。畢竟活的羊一只大概就一千元左右,做熟價格更要翻翻。土豪隨意!
因為內蒙古比較長,所以在你確定好自己具體要玩的地方之前,只能說個這樣簡單籠統的內容了。好玩的地方比較多,購物的地方比較少。這邊的群眾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農牧業,不是旅游業,所以想買土特產什么的還是到城市超市搞定。只要不是導游帶你去的地方,買什么都不會有虛假價格的。
有問題還可以隨時@我!
歡迎你來內蒙古哦!
8. 內蒙草原旅游穿衣攻略
蒙古族風俗習慣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002年遼寧省十大風味食品評選中阜新孫玉國廚師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湯”入眩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制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御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后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于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由于一種歷 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蒙古族服飾概述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制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扎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并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云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熱,避免汗濕貼于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后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后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家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于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系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后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里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干薩日”。蒙古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農歷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好漢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并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項目。
下一篇: 日本飲食文化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