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是怎么來的,苗刀的用法
中國古代的兵器種類繁多,不得說不說古代人民的智慧也是很強大的。制造出了許許多多我們能為之驚嘆的兵器,苗刀作為漢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許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苗刀。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苗刀是什么,以及苗刀的用法。
1、苗刀
苗刀是漢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它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起源于西漢初年的環首刀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將日本刀與中國的長刀(如儀刀)結合,改進成為威力更強的苗刀,并將中國槍法、刀法與日本刀法結合,創造出了《辛酉刀法》,用來與沿海地區倭寇海盜們作戰,因此又稱“抗倭刀法”。之所以被稱為苗刀,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在民國時期定名為苗刀。
它刀長五尺,刀身修長,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并可單、雙手交換使用,這樣便于發揮腰背整體力量。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殺傷威力極大。
2、清朝苗刀技術低迷但沒有失傳
民國,民間滄州武術家劉玉春,將中國這類長度120~160,刀身形似禾苗的刀統稱為苗刀,這是北洋政府曹錕官方認可的命名!而劉玉春傳承下來的苗刀刀法歷經幾百年變革,是為一路苗刀,已完全脫離日本刀技風格。后來其高徒郭長生結合通臂絕技,創二路苗刀,并且流傳至今。
民國開始,苗刀再次在武術界朝氣蓬發,引得日本劍道重視,直到后來1991年中國武術團訪問日本,應日本劍道強烈要求郭瑞祥表演家傳苗刀,榮獲金牌,引起整個日本劍道高度重視,至此日本劍道多次邀請中國苗刀高手切磋實戰,然而日本劍道敗多勝少。
總的說來苗刀過程是這樣的:漢環首刀~魏晉御刀~唐儀刀~明御林軍刀~苗刀。而苗刀的一種戚家刀的過程是這樣的:漢環首刀~唐大刀~武士刀~戚家刀。
3、苗刀自古就有傳承
中國苗刀自古有傳承,自然不能說苗刀是來自日本武士刀,苗刀刀法源自日本,戚家刀源自日本這倒是事實。中國宋代的確失傳了雙手刀法,明代的確參考并融合了日本刀技,但是經過幾百年變遷,已經成了中華特色的武術技法。與日本劍道區別明顯。
可以看出苗刀的基本定型是在明代,并廣泛推廣使用,明代名“御林軍刀”,它刀身修長,共五尺,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且可單、雙手變換使用。臨陣殺敵,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4、苗刀的來歷
西漢以前,將、吏佩帶或在戰場廝殺的都是劍,而不是刀。春秋史上荊軻秦王的“圖窮匕首見”和魚藏劍“專諸刺王僚”的故事,都是大家所熟知的。這兩種藏于圖卷和魚腹中的利器都是短劍。
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望王一座楚墓里出土的越王勾踐寶劍,雖兩千四百年后再見天日,仍光芒四射,鋒利無比。1976年在湖北襄陽蔡坡出土的吳王夫差劍,其鋒利也令人贊嘆。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保存的“吹毛利刃,迎風斷草”的寶刃,如“干將”“莫邪”“青釭”“魚藏”等等都是劍而不是刀。這說明劍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是戰場上進攻與防衛的重要武器,而且也是上層人物標志身份的重要信物。就連當時各諸侯國出訪使臣也必須佩劍。
同時也是各國互相饋贈的重要禮品。雖然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使用石刀、蚌刀和骨刀等武器與野獸搏斗,與鄰族爭生存,商、周時期也出現了有青銅、鐵打造的刀,但在軍隊裝備中并不受重視,直到西漢才重視刀在戰場的作用。
5、苗刀的用法
苗刀的起勢應北望南起。首先要有極好的臂力,這是控制好刀的角度和擊發力量的主要因素。
在二趟苗刀里有抱攔刀勢、迎推刺勢、低插勢、刀背朝外的刀勢,應提出單練,所以有個勢子叫刀背格鐵器勢,力求以最近的距離,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達到其意境,使用至字訣要求的用意為上。
苗刀是單把、雙把都可使用的以雙把為主的刀法。比如華拿刀勢,我學的是攪一刀后瞬間坐腰抖腕力達刀尖。苗刀的整個套路并不完全是以身催力。其中的很多刀勢原地轉身翻身都可使用。藏刀勢怎么能用以身催刀呢?
在技擊時各種刀勢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武學的層次決定擊技法的變化水平,苗刀是很靈活的套路,不應該有絕對的理論,同時也不能用耍或掄的方式去單獨追求苗刀的美感而失去它的實用價值。
上一篇: 獼猴桃種植的土壤管理
下一篇: 幼兒園保育員的個人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