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命理特征與易醫防治?
作者:李洪陵
一、脾病
脾為后天之本,中醫稱脾主太陰經。傳統醫學講生理,歷來重視脾的作用,《內經·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迸R床中可見,人到成年后,切除脾臟,生命也可維持,脾臟似乎沒有多大重要性,脾臟的特殊性就在于此。
脾、肺、腎主三焦水道運化。脾主中焦運化,康健時,為腸胃行其津液,化水谷之精微,或成血入肝脈,或化氣輸于肺,或化水歸于腎,以供周身之營養。脾臟又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血液流通過程中,吞噬異常的紅細胞,進行修整,以成紅細胞生命之源;貯存部分血小板,介入血液中的血小板平衡的調整;分泌使中性粒細胞的壽命延長的促吞噬素,對于血的精化和再生起重要作用。脾臟病變對機體的危害最大,也是機體多數病變的原發基因。脾臟病變時不僅自身功能減弱,而且大量損耗機體能源,污染血液。
古書常講:“脾傷則四肢俱傷?!薄捌馓?,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薄爸T病之腫,皆源于脾。”脾康健時,為后天之本,是生化水谷精微之源泉;病弱時,是損耗能源之大害??芍^機體內“安樂之忠良,濁世之奸雄”。故脾健當用,脾弱當養,脾病當除。脾臟摘除后,胃腸可代行一部分功能。雖多有不利,但不至于危及生命。
臨床中分析病因時,每遇濕寒癥,應首先重視脾之癥狀。病例中可見,肝硬化、脾肝大、胃炎脾寒、全身消瘦、風濕性心臟病、臟器水腫等,其原發基因多數是脾寒濕、病弱造成的。《內經·太陰陽明論篇》講:“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困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p>
脾病初發,不易查處,也不易引起重視,因此易使病勢蔓延,引發其它病癥。脾濕寒,病初發較易治。筆者于96年冬季,曾用“熟地、何首烏、當歸、山茱萸、香附、沒藥、姜片、大棗”配方藥,較容易地治好了十幾例脾病初發者。病者性憂郁,病前曾生悶氣,吃瓜果、冷食。病后全身串痛,有時麻痹脹滿,經儀器查體,沒發現體病變。經脈診斷為脾寒,冷氣初起,活動于全身,投以熱藥,助陽祛寒,效果甚好。
脾性屬己土,己土為田園之土,中正蓄藏,有生化萬物之功能。需火濕生土,水濕潤土,但不可火炎無水,無水土則焦躁,失去生養之功。又不可水泛無火,水泛無火,土濕物病。水火既濟,陽光普照,雨露津潤,萬物則茁壯成長。土薄又怕盛木克,貧瘠堿洼的土地上,難以生物,必成不毛之地。弱土又怕陰、陽金重泄,土中掏金,土將受折磨,耗盡生機,成病弱之軀。用陰、陽五行規律分析脾病,應熟記此理。
一般身寒脈細沉之人,多有脾寒之基因。若早防治,則免其大害。如任其風濕邪侵,當筑成重病之根。身熱脾躁的人,多不思飲食,脾染病毒,免疫不足,成機體之大害。肝木過盛恣狂,欺脾最重。肝統氣上行,脾弱耗氣,缺養,也造成脾之病變。脾弱,水谷精微物質被肺氣宣蒸怠盡,也病變之源。
上一篇: “砼振鄉農,助力民生”社會實踐團走訪蘭陵金莊村并進行問卷調查?
下一篇: 小烏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