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的非遺項目有哪些 非遺項目名單
連云港雖說是國內比較小眾的旅游城市,但在連云港內也有不少的非遺項目,那么具體的非遺項目有哪些?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了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們快來了解了解吧!
1.梨園曲藝
連云港、淮安、鹽城、宿遷等地以淮海戲、花船表演、工鼓鑼、蘇北琴書、童子戲等非遺項目,集中展示當地各類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成果,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
省淮海劇團在春節期間于線上開展“荷香四溢賀新春——淮海戲經典劇目”展播活動,共推出《天下民心》《秋月》《節婦吟》《玉鐲記》《秦香蓮》《白蛇傳》等18個經典劇目。
2.徐福傳說
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徐福傳說在贛榆民間流傳已久,最具影響的是《徐福東渡的傳說》。據民間流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夢想得到長生不老之術,并抓來許多方士,因他們無法保證從三神山得到仙藥,結果都被殺了。徐福聽后,便主動要求出海尋找仙藥。秦始皇非常高興,便命徐福出海。不久,徐福回來說,他見到了神仙,神仙嫌禮太輕,需要漂亮的童男童女和各種工具與糧食種子作為獻禮,才能得到道。秦始皇遂派500童男童女隨徐福再次出海。次年,秦始皇二次東巡,沒找到徐福。等到他第三次東巡時,已是十年后,終于見到了徐福。徐福說本來就要拿到仙藥了,但是海上有大魚護衛仙山。于是,秦始皇親自率領弓箭手到海上與大魚搏斗,殺了一條大魚,就回去了。徐福帶著求仙船隊又復漂洋過海,從此,再未回到中原。早在漢代贛榆縣金山鎮就建有徐福廟,廟邊還有徐福村,一些關于徐福傳說如《徐福河的傳說》、《留福村的由來》、《秦始皇與繡針女的傳說》等世代相傳。
3.花果山傳說
2009年6月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東海孝婦傳說
東海孝婦傳說是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講的是漢代東海孝婦竇娥的故事,在連云港地區以口頭方式世代相傳。漢代連云港市稱東海郡,孝婦故事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為《漢書·于定國傳》:“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晉代干寶《搜神記》中有東海孝婦臨刑場景的詳細記載:“青將死,車載十丈竹竿,以懸五幡,立誓于眾曰:‘青若有罪,愿殺,血當順下;青若枉死,血當逆流’”。讓東海孝婦感動蒼生、震撼九州的是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根據民間傳說為素材而創作的不朽名劇《感天動地竇娥冤》,使這位原本默默無聞的鄉間少婦,成為一位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典型。不僅國內有近百個劇種移植演出,還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劇本被國外16種文字翻譯,使竇娥的故事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的文化精神財富。
5.姐兒溜(歌謠)
《房四姐》是流行有于東海縣馬陵山區的一首《連哩羅》千行長歌。它“打破了蘇北無長歌的定論”。小曲《連哩羅》當地又叫《姐兒溜》。貧苦的山區農民為圖快活,多靠唱《姐兒溜》謀生。因此口述文化特別是民間小曲相當豐富,至今傷流傳有譜小曲近200種。長歌來源,傳說是少女馬姐兒為救全家性命,不惜以自身為題材,編唱應付隋煬帝的艷曲360首,以致羞憤而死,變為“姐兒溜”(即蟬)長鳴,傾訴其羞恥和不平。乾隆下江南路過聽到悅耳的《姐兒溜》小曲聲,信口皇封:唱著吃罷!故留下俗語:小媳婦大閨女都會唱《姐兒溜》。
6.海州五大宮
海州五大宮調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歷史悠久的漢族民樂,是江蘇省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脈,是古老的“諸宮調”寶貴的遺存,對中國漢族民間音樂乃至民間曲藝的研究具有難得的實證價值。
7.鼓吹樂(海州鼓吹樂)
民間鼓吹樂曲屬民間習俗中的一種吹奏樂曲。有傳統曲目,現在已沿襲成傳統樂曲與流行樂曲相結合的形式。清朝至解放前,蘇、魯、豫等省交界地區,廣泛用于慶祝壽誕、結婚、生子、節慶日演奏。發展至現代,基本上專用作為當地民間喪事樂曲,其次是節慶、結婚等喜事演奏,已被當地群眾所接受,至目前為止無其它藝術形式所替代。該曲廣泛傳布于蘇北東海縣和贛榆縣境內以及魯東南的廣大藝人。目前,活躍于吹鼓樂屆的有房山鎮山后村的熊勝龍,屬祖輩沿襲傳承。
8.竹馬 擴展(南辰跑馬燈舞)
南辰“馬燈舞”源于明代。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盛傳、曾在1983年參加連云港市民間舞大賽獲二等獎。每年初一到正月底“馬燈舞”做為當地老百姓一項重大節日娛樂項目,廣場上或體育場上都能看到。“馬燈舞”它反映了本土本地的民風、民情、歷史生活具有區域性和古樸性。如小場里的挑花挑就展現當地婦女的一種純樸。給人以親切、鄉土懷古思念的心理感受。
9.童子戲
海州(今連云港市)童子戲屬儺的一支,它起源甚早,和古代的巫覡活動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海州自古巫風盛行,考古學家在連云港市錦屏山將軍崖遺存的原始社會巖畫中,就發現許多巫的形象和“皇舞祭天”、“執干戚舞”的儺舞場面,海州童子戲藝人至今仍自稱為“鄉人儺”,而鄉人儺正是古代每年鄉間舉行的驅鬼除疫的重要儀式。明代以后的海州地方志中,均有儺戲的零星記載,約清乾隆年間,童子戲的演出已由“娛神”向“娛人”方向發展,漸漸衍變為具有戲曲形態的海州童子戲。
10.淮海戲
淮海戲是江蘇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流行于連云港市、淮安市、宿遷市及徐州市、鹽城市部分縣區。淮海戲的形成,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相傳清代乾隆年間,海州(今連云港市)一帶流行由秧歌號子發展而來的【太平歌】和獵戶所唱的【獵戶腔】,有邱、葛、楊(一說張)三人將其加工潤色為【怡心調】和【拉魂腔】,并以此來演唱農村生活和民間故事。后邱去淮北,葛去山東,楊留在海州,他們各自吸收了當地民歌和語言的特色,遂形成泗州戲、柳琴戲和淮海戲。
11.工鼓鑼
工鼓鑼又名淮海鑼鼓,是流行于蘇北大地廣泛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一種曲藝形式。據研究,它的原始形態和大禹治水(史載禹的父親鯀因治水失敗,被處死東海縣羽山)有關,據有關專家考證,大約在清代中葉,工鼓鑼形成了完整的說唱形式。清同、光年間,在蘇北地區極為盛行,不僅聲名顯著的藝人輩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爭奇斗妍。
12.湯溝酒釀造技藝
“南國湯溝酒,開壇十里香”。這是我國清代著名戲劇家、詩人洪昇在309年前為湯溝酒寫下的不朽詩篇。正是湯溝酒,使灌南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蘇北小城名聲鵲起,蜚聲中外。湯溝酒起源于北宋年間,成名于明朝末年,是我國享有盛譽的歷史名酒之一,幾百年來,湯溝酒以其獨特的風格而博得眾多文人墨客的謳歌贊頌。
下一篇: 2024王心凌廣州演唱會時間+地點+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