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風民俗的資料
一、關門炮和開門炮的說法在溫州有關門炮、開門炮的說法,在網上有傳閱,我這里也來講敘自己的見聞。在年三十晚上,溫州人家關門時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在門外放炮仗,稱之為關門炮,表示舊歲平安。大年初一清晨,溫州人家開門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門外放炮仗,稱之為開門炮,用以圖新年吉利。開門炮關門炮一般放三個雙聲爆仗(俗稱二踢腿),不過一般備四個炮仗,俗稱“帶四放三”,留一個作預備。這是我們在溫州過年溫州老板們給我講的有關于過年的習俗,這很適用,我在永嘉甌北鎮這里,每年都會看到這樣的情況。過年,這里農家還是有在三十下午,煮豬頭肉敬神和仙,然后三十晚上點長明燈,以示一年的最后一個晚上平安吉祥。二、過年吃年糕在甌北鎮這里,村民都有吃年糕的習慣, 正月初一的早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餐一般是大年三十準備好的,菜碟一定要用高盞碗,取其高字,謂“一年高一年”,也有食年糕的,“糕”與“高”諧音。吃年糕,我也喜歡吃,其做法有有炒年糕,煮年糕,蒸年糕,還有的就是油炸年糕。這些做法都很普通,但在西南三省一市或其它地方是很少有的,我喜歡吃年糕,最喜歡水煮年糕,油而不膩,有清菜淡香,還有蔥香和海鮮的鮮味。說真的,第一次吃年糕還是在樂清市柳市鎮上一個同事家里吃的,雖然很普通但也表達了他們的熱情,還記得,端上年糕同事就說:“小劉,祝你年年升高?!本蜑檫@句話,我吃得現在還想吃那同事家的年糕,在甌北鎮吃了這么多,我覺得還是在樂清那碗最好吃。也許,那是心情的原因,還有好奇的原因,而現在太普通了和平常了。人就是這樣喜歡平淡發生在自己平常的事情上。外賣的年糕,就做成一包,一包五條相連成塊,要吃時,打開包裝用菜刀切成橢圓塊狀,或蒸、炒、煮、煎都可以。水煮年糕清香可人,潤滑而爽口,再加上青菜葉的清香,蝦米的鮮味,那味道真是回味無窮。蒸年糕,是將其切成塊狀,放到蒸籠里蒸熟,煮后加白糖、或其它調料,你想吃什么風味都可以調出。煎年糕,就是用油煎,煎至油黃,再加適當香料或其它自己喜歡的調味料,那種香酥味美的回味給人又是另一翻佳境。不管如何做年糕,只要自己喜歡,就可以隨意做來,不帶富貴特色,不遜大眾風味。有道是:“一方水土,必有一翻鄉情。這種濃濃的溫州特色,讓人久久難忘,久吃不厭,真想把年糕吃個夠,卻道人生本是年年高,何苦自來打胖漲呢。年糕,一種特色,一種風味,更代表一種鄉情。三、拜年和新年酒早起幼輩即向父母等長輩拜年、然后攜元棗、桂圓、荔枝等禮物外出拜年。同輩拜年,互相拱手,互致“新年好”、“恭喜發財”之類賀辭。拜年活動一直延續到正月半、建國后,每年正月初一上午,黨政領導部門邀請各界人士舉行團拜,以減少百拜繁冗。 新年酒是指春節間,各家擺“新年酒”宴請親友。新年酒無一定規格,時間通常在初一至初五之間。瑞安往昔在初五祭祖“完真”日擺酒。 這些事情,有幾年未回家親眼看到房東和一些本地村民的過年的一些做法,與西南三省的做法差不多,不過還是有些區別。
新春開筆 讀書人用大紅紙,書寫吉利辭名,或一年四季,讀書大吉這類,這叫新春開筆,也有寫比較長的,如新春開筆,大吉大利。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家門清吉,人口康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寫好后,貼在板壁上。會賦詩的人,則觸景生情,做幾首新自勉的詩。 擺元寶 每戶人家用紅糖和糯米、秈米制成大小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貯藏物件的地方,如谷倉、米缸、書櫥、箱籠、衣柜、抽屜、壇罐等等,都放上一個小元寶。 出行 正月初一出門,要選方向。先在灶神前燒香,然后拿一空鍋,中放一勺,用力旋轉,根據最后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后聽見和記住遇見第一人所講之話,以剪裁之(虛擬動作),意即取其一半,歸來占卜,這叫香卜,俗叫卜剪聽。 喜口彩 每逢過年,溫州一帶民間喜討口彩,只準講吉利話,忌講不吉利話。親戚酬酢,吉語生馨,即歲時送禮亦必加太平錢、萬年青柏等事,否則指為一祥。(清孫同元《永嘉聞見錄》) 送元寶 初一日,有人把紅糖元寶用紅繩縛在萬年青的樹枝上,沿門挨戶送吉利話,由一人打著竹板,現編俚語,一人搖春柴(樟樹枝葉)專門應好,這叫送元寶或喊元寶。溫州有俗語:正月初一送元寶,句句講好。講完,每戶給點年糕或零錢。永嘉送元寶之歌云:元寶進門臺,好!金銀大發財,好!積德積善前世修,好!元寶扭一扭,好!養豬大如牛,好!元寶顯一顯,好!赤腳蓬頭劉海仙,好!劉海仙戲金蟾,好!金錢銀錢送上府來,好!福祿壽禧萬萬年,好! 賣技 在蒼南、平陽一帶,正月初一到初三夜,都有賣技隊提著燈籠,上人家門口高聲頌吉祥詞,俗稱賣技或賣奇。所到人家則送些年糕、香煙或紅包,三宵乃止。有些喜事人家(如結婚、賀壽、建房、生子等)還提前預約,開門迎入堂屋,以香煙、酒席款待,稱扮新屋或扮新娘。 新年鼓 元旦期間,民間還有文化娛樂活動,如新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兒結隊成群,攜有鑼鼓,沿街敲打,此往彼來,絡繹不絕,叫新年鼓。有些人家則集合鄰友,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 舞龍燈 春節民間有舞龍習俗。在平陽,十余人手擎彩龍,至廟宇和大戶門前舞龍,主家酬以紅包、年糕、糖果。又有白龍,龍用白色苧布制成,內可點燈,也稱龍燈,由10多個小青年擎著,一般都到廟宇住宿,設香爐、鑼鼓,由唱書先生唱故事或頌詞,叫參龍。廟宇頭家要酬給錢物,安排住宿。活動以一個月為限。 迎年 在平陽等地,元日午夜人們設香燭于室,并在神前放爆竹,謂之迎年。 點歲燈 從初一至初五,每夜在寢室中燃燈,直到天明,名曰歲燈。 迎灶神 在平陽等地,初三凌晨或初四夜有迎灶神的習俗。謂灶神于臘月二十四朝天,今日回歸,故祈此迎之(《平陽縣志》)。在永嘉楠溪江兩岸,則在正月初一清晨迎灶。俗稱灶神爺十二月廿四夜上天,正月初一早晨,從天上回來。每戶人家把新的灶神爺像貼在神龕里,再點上香燭,泡一盞茶,祭拜神像。 新年禁忌 舊時,正月初一不煮飯(除夕多留飯于新年吃,取吃剩有余之意)、不擔水、不串門、不縫針線。一般不掃地,倘非掃地不可,則須由外向內施帚,禁忌向外掃地,俗謂財富會流失。晚飯早吃,不點燈,放過爆竹(謂關門炮),早早入睡。新年期間還有不吵嘴,不動刀斧,不殺生,以及禁討債等禁忌。據說,吵嘴會落彩頭;刀斧是兇器,動了不吉利等;還有不能說不吉利話,不能打罵人等。永嘉茹溪一帶有人在新年打了一下孩子,說是被開年了,一年就不順利。在平陽,五日內不挑糞,不倒馬桶,不得敲擊地盤,即如 桶之類。現在這些習俗已基本消失。過去農村還有正月慢的習俗,農民到初七、初八才下田,一般商店到初五才營業?,F在風氣轉變,近幾年,打破這一傳統習俗,有的地區,在正月初二就結隊(有的還全家出動)下田揮鋤整地和送肥到田頭了。一些商店也打破慣例,初二、初三就開門。
上一篇: 高潭革命老區旅游,高潭老蘇區革命紀念館
下一篇: 桂林旅游攝影協會,桂林市攝影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