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為什么要放鞭炮?
結婚放鞭炮就是為了營造喜慶氣氛,與過節、喬遷、開業等放鞭炮一樣,并無特別的講究。牽強附會的所謂“傳說”和“典故”很多,聽聽就好,沒必要當真。
放鞭炮最初是過年的特有習俗,據說是為了嚇走怪獸“年”,這個說法從邏輯上來講有一定的可信度。
可以想見,由于鞭炮可以營造氣氛,人們理所當然地將其推廣應用到了一切喜慶活動上,使其逐漸成為了喜慶的標配,結婚當然也不例外。
婚禮上放鞭炮同春節放炮一樣,是為了驅逐邪佞。 在以前,男婚女嫁是不放鞭炮的,只是后來有兩家姑娘爭一女婿才引起的。 傳說有一位姓王的人家給公子娶親。東方欲曉,王家院里燈火輝煌,亮如白晝。公子身著紅袍,滿面春風。王家老幼及街臨四舍都等待著新娘子到來哩!卯時,端盤提壺的忙客就叫開了: “新娘子到了,快來看啦?!彪S著喊聲,王家父老和“月老”都已出門相迎,歡聲、笑聲、夸贊聲接連不斷,優美動聽的嗩吶聲更是響撤云宵。新娘子在一片擁擠聲中,羞答答地進了院子。 就在準備給新郎新娘拜天地時,管家突然慌里慌張地跑進來,對王家老爺說: “外邊又抬來一乘大轎,在門前賴著不走,說是同我家公子來結拜夫妻的。”王家老爺聽后,感到很驚訝,便差人去找“月老”?!霸吕稀甭牶?,也感到莫名其妙,很是迷惑不解。心想:“自己說了一門親事,怎么來了兩抬轎呢? ”“月老”認為奇怪,兩位新娘子長得一模一樣,像對孿生姐妹?;卮鸬膯栐捯餐耆恢?,絲毫不差?!霸吕稀睕]法,只好求王家暫停新郎新娘拜天地,帶著新郎新娘前去縣衙評判。 縣太爺便在大街上升了堂,兩位新娘子各不相讓,互相爭辯,說自己是真的,對方是假的,是妖精變的,弄得縣太爺一時也暈了頭。停了片刻,縣太爺有了主意:“我在這兒豎根兩丈高的柱子,誰若先爬上去,就讓誰和王家公子結為夫妻;誰若爬不上去,就將其趕出去?!彪S著一聲令下,先到的那位新娘子旋風似地爬了上去,后者則急得在地上嚎哭不止,怎么也爬不上去。此時,只聽“辟叭、咯”幾聲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雷子聲,接著幾支帶響的弓箭也一起向柱子頂上的新娘子射去,眾人親眼看到,一縷青煙,直上云宵,摔下來的是一具狐貍的尸體。原來,這位先到的“新娘子”是一只狐貍變的。 后來,人們才明白,縣太爺為證實究竟誰是凡人,誰是妖精,才用了讓兩位新娘子爬上兩丈高的柱子的良計。事實上,一般女子要爬兩丈高的柱子,是很難做到的。既然其中的一個能輕而易舉地爬上柱子的頂端,縣太爺果斷判定其人就是妖精變的,便隨即命差人發箭捉妖。也就從那以后,人們在結婚時,總要先放鞭炮,以示震妖除邪,圖個吉利。這種象征吉利的做法,一直流傳至今。
少數民族朋友結婚都有哪些比較好玩的習俗呢?
我是廣西土生土長的壯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桂南一個壯、漢夾居的百萬人口大縣,縣里壯族與漢族人口各占一半,各民族之間非常團結,相互通婚。我們村有3000人口,全部是壯族,附近幾個幾千人口的大村也都是壯族,都是從小講壯話,但我們也會講本地平話、白話(就是粵語)和普通話。小時候我們都是四語教學,所以與漢族朋友沒有語言與文化上的交流障礙,在村里我們講壯話,到鎮上就講平話(本地漢語方言),到縣城就講白話(粵語),到首府南寧就講普通話。各民族之間風俗相互影響,但我們在婚戀儀式上還是保留有一些民族特色的。比如結婚,我們壯族就比較講究一些傳統。兩個新人情投意合準備結婚了,首先由男方找算命先生算好吉日良辰,哪一天送彩禮、哪一天舉行結婚儀式都由算命先生說了算,而且結婚儀式上,新娘領進門的那一刻必須要由法力深厚的道公做主持,以保證婚禮的順利進行,保佑新人新婚生活幸福美滿、多子多福。送彩禮壯話叫“過小禮”,要提前幾天送,現在彩禮一般是兩萬元,如果要女方送嫁妝的話禮金就要適當增加。婚禮舉行的前一天上午男方要送一百斤豬肉到女方家,這叫送“禮肉”,一并送去的還有煙、酒、糖果若干。結婚當天,新郎來接新娘的時候一般還要送兩萬元給女方父母,作為女方舉辦婚禮費用的補償。婚禮當天晚上新娘和伴娘們是要住在男方家的,婚禮后第二天早上新娘就要隨伴娘們一起回娘家了,新郎當天下午就要帶一個小姑娘一起去女方家把新娘再接回來,這叫“回門”,這時候岳父岳母大人自然是一番熱情接待。最有意思的是結婚的當天晚上,女方一般會請幾個當地民間女歌手去男方家對唱山歌,男方家自然也得組織當地有名的男歌手對陣,畢竟男方作為主場,如唱輸了是非常沒有面子的事情。歌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如果歌逢對手,意猶未盡,往往第二天中午還要接著唱,無論主、客大家都喜聞樂見,畢竟婚禮是越熱鬧越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優良的民族傳統需要繼承和發揚,多元文化對社會發展有利,對民族團結、和諧共處有利。
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至今一直保存有獨特的傳統習俗,也有一些很特別,并且好玩的婚俗習慣。
羌族的“逗新郎”習俗
羌族民間有的地方,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并且在筷子的后面加幾個馬鈴薯筷子墜,需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苗族的“鴛鴦糯米飯”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時,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白族的“面糕”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就需要向男方送粑粑?;槎Y時新娘要下廚房制作魚羹。婚后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槎Y時講究先上茶點,后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每個人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