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開發原則,生態旅游開發原則
1. 生態旅游開發原則
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
1、發展鄉村觀光旅游要有較豐富的農業資源基礎。農業資源是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經濟資源的總稱。農業自然資源含農業生產可以利用的自然環境要素,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農業經濟資源是指直接或間接對農業生產發揮作用的社會經濟因素和社會生產成果,如農業人口和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農業技術裝備、交通運輸、通信、文教和衛生等農也基礎設施等。
2、發展觀光農業要有較豐富的旅游資源。觀光農業的開發與本地旅游發展的基礎密切相關。旅游發展條件良好的地區,其旅游業的發展帶來大量的游客,才會有較多的機會發展觀光農業。在分析區域旅游發展基礎時,應著重考慮旅游資源的類型、特色、資源組合、資源分布及其提供的旅游功能,同時注意外圍旅游資源的狀況。
3、發展觀光農業要有較明確的目標和市場定位。觀光農業是按市場動作,追求回報率的,任何觀光產品都應該具有市場賣點。就我國當前發展趨勢來看,觀光農業主要客源為對農業及農村生活不太熟悉又對之非常感興趣的城市居民。因此,觀光農業首先應當作為城市居民休閑的“后花園”,即市民利用雙休日、假期進行短期、低價旅游,作為休閑娛樂、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4、發展觀光農業要有明確的區位選擇。區位因素與游客數量具有正相關關系。成功的觀光農業園應該選擇以下幾種區位:一是城市化發達地帶,具有充足的客源市場。二是特色農業基地,農業基礎比較好,特色鮮明。三是旅游景區附近,可利用景區的客源市場,吸引一部分游客。四是度假區周圍,開展農業度假形式。
2. 生態旅游開發原則是什么
森林生態旅游以生態經濟和旅游經濟理論為指導,以保護為前提,遵循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3. 生態旅游的基本原則
生態城市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指導城鄉發展而建立的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潔優美,生活安全舒適,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城市是由經濟、社會、自然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其中,自然子系統是基礎,經濟子系統是條件,社會子系統是目標。生態城市的本質是追求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的特征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城市是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生態城市是可持續的、符合生態規律和適合自身生態特色發展的城市。城市的生態化模式是人口控制、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資源與環境的節約、保護與恢復相統一,追求城市社會、經濟與環境整體效益最好的模式。
城市的生態化表現為環境生態化、城市經濟的生態化、社會的生態化。環境生態化強調保護生命支持系統,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前提 ,發展以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合理利用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經濟生態化強調低消耗、高效益、低投入、高產出的經濟增長方式,對經濟增長不僅重視質量,更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社會生態化采用可持續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區發展模式,強調生態意識,保證生活質量、人口素質、健康水平等,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4. 生態旅游開發原則不包括
環境生態類專業包括: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工程專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林學專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
如旅游、牧業、漁業、林業等對生態環境依賴高的產業。
指在生態環境及資源開發方面的,如生態旅游、生態產品之類的。比如原始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野生動植物公園及各種生態景觀的開發利用
5. 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原則
“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是《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的主要措施之一。
??《文化部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既要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和本真性,又要通過旅游開發向外界宣傳推廣。對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加以合理利用,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鮮元素。
6.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原則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逐步認識和熱切關注,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人口劇增、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給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資源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嚴重危害世界各國的健康、穩定發展,人類迫切需要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
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人們為尋求一種新的長期發展模式進行了不懈的探索,這種模式可以達到環境和資源都能承受的程度。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大會提交的《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綜合概念,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及自然環境,包括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三個方面。
參考《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旅游可持續發展可以被認為是在保持和增強未來發展機會的同時滿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當前的各種需求。
旅游可持續發展實質,即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形成一個整體,以協調和平衡彼此之間的關系,在全球范圍內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的統一。
7. 旅游資源的開發原則
旅游公司類型非常多,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投資類、電子商務類、景區類、旅行社類等,下面也旅行社為例介紹規費和辦理手續,營業所需費用不在討論之列。 申請開辦國內旅行社指南
1、擬設立旅行社的申請書。
2、縣級旅游局的初審意見、設區市旅游局的申報文件。
3、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預留名稱核準。
4、設立旅行社的可行性報告。
5、旅行社章程。
6、開戶銀行出具的資金信用證明、注冊會計師及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驗資報告。
7、經營場所證明。
8、《申報旅行社技術報告書》。 旅行社注冊資本不得少于30萬元人民幣。 擬開辦旅行社向所在地縣級以上旅游局提交申請,經縣級以上旅游局審核后,由設區市旅游局報省旅游局審批。 省旅游局原則上每季度第二個月下旬受理各設區市旅游局的申報材料,并于受理后30個工作日內作出批準或不批準的決定。 批準后,頒發《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旅行社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交納質量保證金10萬元,并按規定在60個工作日內持《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 申請開辦國際旅行社指南 1、擬設立旅行社的申請書。 2、設區市旅游局的申報文件。 3、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預留名稱核準。 4、設立旅行社的可行性報告。 5、旅行社章程。 6、開戶銀行出具的資金信用證明、注冊會計師及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驗資報告。 7、經營場所證明。 8、《申報旅行社技術報告書》。 旅行社注冊資本不得少于150萬元人民幣。 擬開辦旅行社向所在設區市旅游局提交申請,經設區市旅游局初審后報省旅游局審核,省旅游局審核后報國家旅游局審批。 承諾時限: 省旅游局原則上隨時受理各設區市旅游局的申報材料,并于受理后30個工作日內提出審核意見并報國家旅游局審批。 批準后,頒發《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旅行社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交納質量保證金60萬元,并按規定在60個工作日內持《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
8. 生態旅游開發的原則
建設美麗鄉村,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設幸福大埔的重大舉措,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抓手。根據省、市有關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落實縣委“建設幸福村居,打造美麗鄉村”的工作部署,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緊密結合起來,按照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目標要求,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提高城鄉居民生活品質,促進生態文明和提升群眾幸福感。
二、總體目標
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探索建設幸福和諧大埔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文化”四大工程建設,致力建設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國際慢城,抓好百侯鎮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鎮葵坑村、大麻鎮小留村等縣級示范村莊建設,做到以點帶面、穩步推進,建成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特色鄉村。到2024年底全縣完成100個行政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全縣打造成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
1、農村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快速發展,果園變公園,精致高效農業更加突出。
2、農村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農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綠化美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處處是公園,居住環境明顯優化。
3、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改善。農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讀、醫療衛生、交通條件、居住環境得到改善,農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4、農村生態文化日益繁榮。農村特色生態文化得到有效發掘、保護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把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農業和旅游業發展規劃、文化特色產業相銜接,有序推進,要做到開發與保護結合,凸現可持續發展。
2、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農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整合社會力量,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生態家園。
3、堅持保護為重。結合各村實際,突出重點,注重挖掘傳統農耕、人居等文化豐富的生態理念,在開發中保護,保護中建設,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特色,彰顯美麗鄉村,高標準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
4、堅持生態優先。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切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展示農村農業生態特色,圍繞農村生態經濟、生態人居、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發展生態特色農業,打造大埔大公園。
5、堅持整合力量。建設美麗鄉村與幸福村居工程、發展鄉村旅游、農民住房改造、生態村莊建設等有機結合,通過項目帶動、整合資源、合力推進。
6、堅持整體推進。認真分析,結合各村的特點,各鎮抓好2個以上示范點建設,合理確定各村建設目標,分步實施,以點帶面,提升景觀。
四、建設內容
(一)推進“生態人居”工程。按照“科學規劃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舊村。對村莊的危舊房要連片拆除,對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動員搬遷,盡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統一規劃,建成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新農村。二是改造危舊房。結合扶貧工作,加強農戶建房規劃引導,提高農戶建房的標準,做到安全、實用、美觀,推進農村危舊房改造和墻體立面整治,改善視覺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據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補植、封育等措施,優化美化森林景觀,特別是公路沿線沿河兩側的綠化景觀帶改造,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區綠化覆蓋率要達到30%以上。四是改造設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電、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達到給水、排水系統完善,管網布局合理,飲用自來水符合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入戶率達100%。主干道和公共場所路燈安裝率達到95%以上。對美麗鄉村建設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鎮主要出入口,開展既鮮明又樸素自然、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的整體風貌設計塑造,突出客家風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進“生態環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潔環境美”的要求,突出重點、連線成片、健全機制,切實抓好改路、改水、改廁、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廣告清理等項目整治。
1、整治鄉村生活垃圾。全面推進“戶集、村收、鎮運”垃圾集中處理的模式,合理設置垃圾中轉站、收集點,做到戶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負責垃圾收集,鎮有垃圾填埋場,確保鄉村清潔。
2、整治鄉村生活污水。清除農村露天糞坑、簡易茅廁、廢雜間,整治和規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無害化衛生廁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衛生公廁,大力推廣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利用沼氣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濕地等方式,通過開展農村污水處理,提高水體自我凈化能力。
3、整治農村畜禽污染。根據村莊特點,合理規劃,整治農村死畜禽亂丟到溪河現象,動員群眾填埋。拆除污染豬舍、牛欄等,村莊內畜禽養殖戶實行人居與畜禽飼養分開、生產區與生活區分離,畜禽養殖場全面配套建立沼氣工程,達到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
4、整治廣告、路牌。按照“規范、安全、美觀”的要求,對公路、河道及村莊公共視野范圍內的廣告牌、路牌進行清理,堅決拆除有礙景觀、未經審批或手續不完備的廣告牌。制定廣告布點控制性規劃,規范各種交通警示標志、旅游標識標志、宣傳牌等。
5、整治違章搭建。按照“誰建造、誰所有、誰清理”的原則,堅決拆除違章、亂搭亂建的建筑物,對廢棄場所進行整治、復綠,建設村野公園,整治農村供電、網絡、電視電話線路亂拉亂接問題,規范網絡、線路的布局,促進村莊規范、整潔、美觀。
(三)推進“生態經濟”工程。按照“創業增收生活美”要求,編制農村產業發展規劃,實施農業特色產業生態化、精致高效化工程。發展鄉村旅游業、生態鄉村工業,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構建高效的農村生態產業體系。
1、發展鄉村生態農業。深入推進現代農業,推廣種養結合等新型農作制度,大力發展精致高效農業,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森林食品生產。突出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優、新”產品,推進“一村一品”的生態農業,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葉、烤煙、仙人草等生態農業專業村,增強特色產業、主導產業的示范帶動作用。
2、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利用農村森林景觀、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和鄉村文化,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努力做到“鎮鎮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點景區為龍頭、骨干景點為支撐、“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為基礎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閑目的地。擁有光榮歷史的革命老區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要發展紅色旅游,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特色;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和山水景觀的鄉村,要增強自然休閑特色發展生態旅游,將傳統的農耕逐步引向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特色農莊、農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鄉村旅游發展,按照大埔大公園理念,利用現有果園、茶園等建設水果公園、茶葉公園等特色生態公園,建設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國際旅游慢城。
3、發展鄉村低耗、低排放工業。按照生態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嚴格產業準入門檻,嚴格保護水源保護區、江河源頭地區及水庫庫區。推動陶瓷企業到縣陶瓷工業園區集聚,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標準,集中治理污染。推動“技術創新推進工程”和“落后產能淘汰推進工程”在農村的實施,推行“循環、減降、再利用”等綠色技術,調整鄉村工業產業結構,不斷壯大村域經濟實力。
(四)推進“生態文化”工程。按照“鄉風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農民群眾生態文明素養、形成農村生態文明新風尚為目標,增強村民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構建和諧的農村生態文化體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編制農村特色文化村落保護規劃,制定保護政策。在充分發掘和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樹名木和民俗文化等歷史文化遺跡遺存的基礎上,優化美化村莊人居環境,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村落培育成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別要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為弘揚農村生態文化的重要基地。
2、開展宣傳教育。深入開展文明村創建活動,把提高農民群眾生態文明素養作為重要創建內容。充分利用各類宣傳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陣地,大張旗鼓地開展形式多樣生態文明、生育文化知識宣傳,形成農村生態文明新風尚。
3、轉變生活方式。結合農村鄉風文明評議,開展群眾性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追求科學、健康、文明、低碳的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倡導生態殯葬文化,對公路沿線100米視野范圍內和村莊第一重山的墳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綠化覆蓋等措施進行整治改造,恢復公路和村莊周圍自然生態景觀。
4、促進鄉村社會和諧。全面推行村務公開制度,積極推行以村黨組織為核心和民主選舉法制化、民主決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規范化、民主監督制度化為內容的農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機制,合理調節農村利益關系,有序引導農民合理訴求,有效化解農村矛盾糾紛,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組織領導,縣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委和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直相關部門和各鎮(場)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縣農業局,負責日常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各鎮村相應成立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工作機構,負責抓好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落實。
2、落實工作責任。各鎮(場)和相關單位要切實按照美麗鄉村建設的責任分工,各司其責,加強聯動,整合項目,合力推進。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切實制定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并組織落實。村委會要切實履行好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的決議,做好美麗鄉村建設的宣傳發動、組織實施和管理服務等工作。
3、科學編制建設規劃。對美麗鄉村建設,要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群眾的意見,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的要求,科學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細化區域內生產、生活、服務的生態功能定位,明確垃圾、污水、改廁、綠化等各類項目建設的時間與要求。
4、加大資金投入。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合理運用好財政政策,發動群眾參與,整合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別是動員社會資金投入,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5、營造良好氛圍。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主流媒體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活動,總結宣傳先進典型,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監督美麗鄉村建設的良好氛圍。通過規劃公示、專家聽證、項目共建等途徑,廣泛動員和引導工商企業、民營企業家、海外僑胞、愛心人士等參與支持美麗鄉村建設。
6、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根據農村人口居住情況,以農村社區為節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與權利不變以及社區居民屬地化管理的原則,探索中心村組織機構設置新模式。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不斷優化村干部隊伍結構,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7、考核與獎懲。從2024年起,縣將每年對各鎮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工作進行績效考核,考核辦法另行制定。考核為達標的鎮級示范村,每個村獎給xx萬元,考核為不達標的示范村縣將給予通報批評。
9. 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性開發十大原則
生態保護要逐步建立健全相關機制體制。
生態決定人類文明興衰的理念、生態就是生產力的理念、生態就是民生福祉的理念、山水林田湖統籌治理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必由之路,這些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通古今中外,形成系統全面的理論體系,倡導人與自然和解、提倡綠色發展,對維護我國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進而解決當代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我們弘揚生態文化的重要遵循。
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繼續強化國土空間和資源開發管制。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健全相關配套政策。
二是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財稅制度。
三是要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四是要推進重點環境問題治理。
五是要加強生態安全監測與研判。
六是要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
上一篇: 兒童旅游行李備忘錄,旅行備忘錄怎么寫
下一篇: 大理旅游景點分布圖,大理旅游景點地圖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