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生態農業旅游的意義
1. 生態農業旅游的意義
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滿 足最基本的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廣大城鄉居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曰益 加深。因此,生活環境及生產環境問題、飲食安全與衛生問題、農村 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從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上看,加快生 態農業的發展進程、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建設村容整潔、環境優美、 經濟富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方向。
這與發展生態經濟,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推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 型生態農業建設進程息息相關。關注生態農業發展前景,必須著眼于生態農業產品和服務需求定 位。農業生產歸根到底追求的是效益,而生態農業的最終產出包括兩類, 一類是產品,一類是服務,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都需要滿足市場和 消費者的需求。
從生產環節看,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就是在產出傳統 的肉、蛋、奶、蔬菜、水果、糧食作物的同時,關注糧食安全,降低 能耗,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這就需要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污染, 不用或少用相應的化學物質,使其最終產品具有綠色、有機、安全無 公害的特點。
從銷售環節看,生態農業要求管理科學、技術先進、理 念新穎。此外,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與第三產業有了更為緊密的聯系。 生態農業在生產農產品的同時對其配套設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相應的地域文化、美學含義等。因此,近年來具有旅游觀賞價值的農 副產品以勢不可擋的姿態沖入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此外,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是保障生態農業長足發展的根 本。生態農業發展程度以及生產規模最終要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約。因此, 要想發展生態農業,必須重點關注并積極采用與之相關的高新技術, 以科技進步帶動生產與服務的發展。另一方面,生態農業還需要投入 現代化科技的產物,如新型肥料、機械設備等,同時注意生產過程中 可能產生的各種負面問題,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例如農畜糞 便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土壤肥力下降的問題等。這些方面考慮成熟了, 生態農業建設就已經成功了 一半。對于生態農業發展前景的展望,主要集中在生態文化建設方面。如 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精神層面的需求,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就更不能落后。
這就要求農業發展也要跟上時代潮 流,積極發展人文氣息濃、底蘊深厚的農業生態文化。相應舉措包括: 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 向平衡、致力于品牌建設等。總而言之,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生態農業的發展應該與當下市 場需求靠攏,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有意識地發展和發掘其內涵,同時 配合相應的服務,使生態農業得到良性、可持續的發展。
2. 生態農業旅游概念
農業生態旅游是以農村自然環境、農業資源、田園景觀、農業生產內容和鄉土文化為基礎,通過整體規劃布局和工藝設計,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務,供人們觀光、旅游、休養、增長知識、了解和體驗鄉村民俗生活的一種旅游活動形式。
3. 生態農業旅游的意義和作用
農業生態學(Agriculture Ecology,Agroecology)是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及系統論的方法,研究農業生物與其自然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的應用性科學。農業生態學是生態學在農業領域應用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研究由農業生物與其環境構成的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調控和管理途徑等。學習農業生態學的目的意義一方面要了解有關生態學的一般知識及理論與方法,另一方面要運用農業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農業生態系統的資源生態問題與系統優化途徑。
運用農業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研究農業領域中的生態問題,探討協調農業生態系統組分結構及其功能,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生態學的根本任務。農業生態學不僅要進行基礎性的理論研究,更要為發展農業生產提出切實可行的技術途徑,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人類社會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如何盡可能減輕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和降低資源成本,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生態學面臨的重大問題。同樣,這也是農業生態學要探索的問題。把握農業生產的“生態―技術―經濟”復合系統的相互作用關系與特點,從整體結構優化和提高系統功能上進行合理調控,以促進農業生產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生態學未來發展中面臨的重要任務。
4. 發展農業旅游的意義
一是可以充分有效地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合理結合,建立新的“農游合一”的農業發展模式。
二是可以擴大旅游市場和農產品銷售市場,同時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勞動就業,增加經濟收入,發展高效農業。
三是可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塑造良好的鄉村風貌,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達到休憩健身的目的。
四是可以讓游客了解農業生產活動,體驗農家生活氣息,享受農業成果,同時普及農業基本知識,促進城鄉文化交流。
五是可以開拓新的農業旅游空間和領域,使部分游客走進“農業”這一大世界,以減輕某些觀光地人滿為患的壓力,緩解假日里城市旅游地過分擁擠的現象。
5. 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首先以健康為出發點,有機農業食品將是消費人群的追求。發展綠色有機食品是農業生產的最高標準,從字面上看“有機食品”可以理解為“有機質”——有機肥種植,那么如何種有機食品卻是個值得研究的技術問題。國家出臺有機食品的標準,同時也擬定種植有機農業的規范條例。
有機質是人類健康的源頭,土壤有機質是確保綠色植物生存的基本條件。任何大量元素的超標使用,及化學農藥的使用都無法達到有機標準。提倡生物農藥,以菌防病,提高免疫力。所以有機質的重要性,是發展有機食品的關鍵。
國家普及發展綠色有機產業的必要性,可以減少工業化學污染,農業污染,保護耕地的可持續利用發展。利國利民!
6. 生態農業發展意義
1 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拉動內需 為社會主義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添磚加瓦
2 促進社會穩定 為構建和諧社會打造良好的基礎
3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與社會主義經濟良性發展是辯證統一的,是中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必不可少的兩部分。
沼氣是一種可再生的生物能源,是一種優質、衛生、廉價的氣體燃料,開展農村當沼氣建設,推廣”三沼”綜合利用,能扒動農村經濟發燕尾服,使農民得到實惠,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沼氣是一種清潔、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農村發展沼氣很重要,不僅可以方便農民的生活,還可以改善生態環境.以沼氣為紐帶開展綜合利用,加快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可以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增加農民收人,使農民盡快脫貧致富
7. 生態農業旅游的意義是什么
生態農業發展的背景是怎樣的?
工業革命后,我國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工業 文明在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 危機。
追求農業的 可持續發展和食品的安全、無污染是人類共同的心聲。因此, 倡導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當今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
然而,人類半個世紀的實踐發現, 化學殺蟲劑在使害蟲暫時得到控制的向時又給人類帶來了嚴峻 的不良后果:人類的棲息環境遭嚴重破壞。大量 的化學肥料輸向土地,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的生產能力萎 縮和水土流失,最終造成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為了解決常規農業帶來的種種問題,開始嘗試“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 并開始組織生產無污染、無公害食品。
國外生態農業模式研究比較典型的有 美國低投入和可持續農業研究模式,德國的農場內部物質循環 和有機農作模式,日本的自然農業和立體農業模式以及印度生 態農民協會組織下的生態農業模式等。 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外 生態農業模式建設側重于輪作,擴大豆科作物種植,施用有機 肥,生物防治,減少或少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等,這些 模式對于改善生態環境,培養土壤肥力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模 式中的農業替代思想也出現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學物質投入的極 端做法。
我國生態農業是從20世紀80年代在總結農業發展歷程中 各類型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形式,在內涵和外延上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論與技術體系,雖然 與國外生態農業名稱相同,但措施相差甚遠。
我國生態農業是 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培育 和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它以協調人與自然 的關系、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整 體、協調、循環、再生”為基本原則,以兼顧傳統農業技術精 華和現代農業科技手段為技術特點,強調農林牧副漁大系統的 結構優化,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與農戶微觀經營、農 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從而建立一個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和不 同產業部門之間全面協作的綜合管理體系,實現農業高產、優 質、高效、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達到生態與經濟兩個系統的良 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
我國生態農業理論及 典型的推廣實踐僅有20多年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以馬世 駿為代表的科學家提倡與廣大農民相結合的、根據生態工程原 理和方法、融會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經驗和現代先進技術的生態 農業建設,以此提出的“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和方 針至今仍對我國生態農業模式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1994年開 始的中國生態農業縣建設項目大大推動了中國生態農業建設。 各種豐富多彩的生態農業模式不斷出現,至今我國已有370多 種生態農業模式,這些模式的推廣為我國生態農業發展起了 重要作用。
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通過大批科技人員和廣大 群眾對生態農業理論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并經歷了生態戶… 生態村一生態鄉一生態縣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已經形成了 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 到2000年我國已建設不同 類型、不同規模的生態農業試點2000多個,其中縣級規模 的達160多個,地(市)級規模的10多個,生態農業示范 面積超過6。
生態 農業戶、生態農業村、生態農業縣遍布全國31個省(市、 區),生態農業建設成績斐然。
8. 生態農業的生態意義
自然農業的缺點:首先從規模來說,生態農業建設可以是以戶、村、鄉和縣為發展單位。一直以來,中國的生態建設多集中于戶、村的層次發展,例如,由小型的桑基魚塘到大型的生態農場,都是強調個別的農戶或鄉村在這些系統上擔當的角色。無可否認,任何生態建設最終都是在戶的層次去推動。因此,若沒有農戶的支持,任何生態建設都不可能成功。但是,農戶式的生態農業建設很難達到經濟規模,例如:若要一個約 10m3 的沼氣發生桶正常運作,所需的有機物投入量實非單一的個別農戶可供應。因此,為每個農戶建設自己的生物氣發生桶是不實際的。相反,按農民的數目去建設生物氣發生桶才是有效地運用資源的方法。
以村、鄉為主體的生態農業建設雖較農戶式生態農業建設為佳,因為在村的范圍內,決策者可以對土地利用作出規劃,也可以對某些資源作出優化分配。例如:在山坡地上,將頂部劃定為森林區和草地區,山腰栽種果樹,山腳則劃定梯田種植作
物 [7]。然而,因為規劃地區的范圍始終有限,容易造成土地割裂的問題。在分配土地的時候,優質土地的數目往往難以滿足農民的需求。部分農民分配得一些較劣的土地,只得無奈地接受。此外,村、鄉式的生態農業建設也難經得起較大的經濟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沖擊和影響,相對比較脆弱。因此,有學者提出,中國生態農業建設應該由戶、村的層次向縣的層次發展[4]。
“縣”是中國行政系統的最基層單位,它具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和經濟的自主權。從行政的角度,它有權運用政策等措施,借著調動自己擁有的財力和資源,發揮對生態經濟系統的調控能力,達到經濟規模和危機分擔等功能。從規劃的角度,縣是具有一定規模和特點的自然群體,是宏觀與微觀的結合,能就農民的需要,設計優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積,有效統籌農村的勞動人口。從生態的觀點出發,只有在一定大的區域范圍內,其生態系統才能發揮出穩定的功能和效益[4]。所以,以縣為單位加速生態農業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問題二:農民接受程度
生態農業建設能否成功,除了取決于本身設計的優劣外,農民的接受程度亦是關鍵所在[8]。長久以來,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內解決溫飽和改善生活。因此,農民是否愿意接受生態農業建設,往往是從短期的經濟效益出發,看看能否即時為他們增加收入。無可否認,沒有經濟效益的生態農業建設肯定是失敗的,因為經濟效益是一切社會建設的原動力。然而,經濟效益建立于一定的環境和生態條件的基礎上。單一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忽略環境,雖然在短期內收入可能會增長,但當環境和生態條件惡化后,經濟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倒退。例如,因為短期的回報率高,農民大多愿意種植經濟作物;但種植單一經濟作物,土壤(特別是表土)的養分會快速消失,容易導致肥力退化、土質變壞等問題[3]。當這些問題出現時,最后損失的還是農民自己。相反來說,若經營者能多注重環境和生態的效益,雖然在短期內經濟效益較低,但隨著環境和生態條件得到改善,環境的效益便能轉化成經濟效益,不但總體經濟效益會大大提高,經濟的動力亦得以維持并持續發展下去。例如,種植樹木,雖然短期內直接經濟價值低,但卻能夠有效改善土質,增加肥力,減少水土流失,保證農產品能維持穩定的產量[10]。在具體規劃上,作物的結構和布局必須合理,要兼顧到長期效益項目和短期效益項目的配合問題,做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為解決溫飽問題當然要優先考慮發展一些有即時效果的項目,但在實施這些項目的同時,應以不損害現有環境為底線原則,并積極安排具有中、長期效益的項目,實行優化的土地利用,為農村持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4]。
然而,中國農民的教育水平低,并不容易改變他們既有的觀念和生產方式。技術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環境退化等問題。因此,教育工作便顯得格外重要。藉著教育,令農民放棄短視的眼光,讓他們懂得運用一些合乎生態環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長期效益得以確保。建立示范區是一有效的方法。通過示范區可以使農民直接看到新系統對提高生產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潛力。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資源或補貼,也有助農民支持一些具長期效益的項目。當這些項目成熟的時候,長期效益出來了,農民定會大力支持這些項目并貫徹下去。
3 問題三:市場
改革開放后,中國由全面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市場經濟的好處是能讓農民自由地生產具有市場價值的產物,從而有效地增加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然而,產品能否在市場上立足,取決于生產者對市場的了解和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現今中國生態農業建設要在市場經濟中茁壯成長,仍存在很多困難。首先,中國農民對市場經濟缺乏認識。他們決定生產那種作物,往往是根據去年產物價值的情況,選擇其中價格好者來生產。然而,他們沒有市場的觀念,并不了解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去年價值好者,今年卻有可能因為供和求的變化而產生價格的波動。更嚴重者,他們都抱著同一想法去生產,一窩蜂去生產單一作物。這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單一作物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所以生產單一作物遠較生產多種作物的風險為高。其次,即或豐收,作物的價格也可能會因為供應量大增而下降。例如: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山楂價格高,每公斤達 3.8~4.0 元,于是各地大力發展種植山楂,有些地方甚至無限制地擴大山楂林面積。90 年代,山楂樹進入豐果期,山楂產量大增。因為供過于求,結果價格暴跌,每公斤僅 0.4~0.5 元,山楂農損失慘重。因此,農業發展應根據地域分工的原則,讓產品多樣化,分散市場風險,為農產品尋找好的出路。
其次,中國大部分的農產品都缺乏市場競爭力。因為生產技術落后,難以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品質檢定又沒有保證,沒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難以為農民賺取可觀的利益。其實,產物的質和量可借著科研和品種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這方面中國的投入一直很少,以致產物的質和量均難以突破。每年中國投入農業的科研少于國民總產值的 0.5%,而其他先進國家可達 5% 或以上。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說是高產值農業的兩大支柱,中國在這兩方面宜多努力。
4 問題四:資金
資金短缺是中國生態農業建設的另一大困難[2]。現今,很多生態農業建設仍然處于建設的初期,財政未能獨立,只有依賴國家補貼來支持。可是,國家現時的整體經濟實力仍弱,補貼有限,以致很多生態農業建設未能全面地展開,部分項目遲遲未能付于實行。這樣便形成惡性循環,生態農業建設一天未能獨立運作,國家便要不斷給予補貼。無可否認,單靠國家補貼來完成生態農業建設似乎是不可能,而長期的補貼為國家構成負累,也不是件好事。解決的方法不外有二:節流和開源。有關資金的開源節流問題,外國(無論是發展中國家或是發達國家)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供借鑒參考[11、12]。
節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項目,防止資源的浪費,例如:為塑造“高產衛星”而不顧現實環境制約的個案,在過去時有出現,生態農業建設應以此為戒。其次,是要設計出資源的優化分配方案,把該用到農業的資金確保及時到位,選準投向,讓資源能發揮它最大的效用。
至于開源方面,有幾個可行的方法。其一是借著發展鄉鎮企業,擴大收入渠道,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使農村集體經濟將一定比例的積累資金回饋用于
農業[13];其二是引進其他產業與生態農業互相結合,例如:發展手工藝加工業,讓部分農產品有市場出口,賺取資金;又例如:發展生態旅游,借著旅游的收益保護生態環境,讓生態農業能在一定的生態基礎和水平上發展;其三,是建立較完善的融資系統,讓農業建設項目能透過銀行發行股票、債券或以發展基金的形式籌集資金,通過制定條例和規定,激活資金流動,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5 問題五: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因為生態農業建設最主要的目的是達到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所以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方向也必需共同考慮經濟、環境和社會 3 個方面。從經濟上來說,生態農業建設作為一種社會投資,它的長期總回報必須大于總成本。沒有足夠的長期回報,便是虧本的生意,是沒有持續性的。投資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和賺取回報,其竅門是要精確計算和預計建設的成本與回報。然而,中國現今卻缺乏一個健全的會計系統,將有形與無形、財政性與非財政性的成本與回報計算出來。現在中國的會計系統只能計算一些有形、財政性的項目,無形的環境成本并沒有計算在內,以致真正的成本與回報的比例未能如實反映[14]。不健全的會計系統不但不能幫助有關部門了解問題核心的所在,更容易被利用為文過飾非的工具,令問題持續、甚至惡化下去。
從生態角度來說,生態農業建設必須令生態環境更適于人民居住。狹義的生態環境,指自然的生態環境;廣義的生態環境,亦包括人文的生態環境。人在生態環境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滿足不同人、在不同時間的需要實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當中國農村社會十分貧困,人民要求的只是簡單的溫飽問題,環境的生產力便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但隨著人民生活改善、衣食無憂的時候,人民所要求的可能便是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這時候,環境的質量便最重要了。所以,生態農業建設必須具有彈性,即能滿足不同人、在不同時間的需要。
從社會方面來說,生態農業建設必須推動社會發展。現在中國農村仍然落后,存在著許多社會問題,例如:就業、教育、生產力低等等。建設生態農業可以說是一個契機,在引入新的生產系統的同時,締造出一個新的社會環境。以就業為例,因為農村人口不斷增加,但生產條件未改善前,勞動力不能充分利用,大量剩余的勞動力只得涌向城市。這不但是一種浪費,也給城市造成很大的壓力。解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安排,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生態農業建設是其中一個很好的解決
方法[4]。此外,現在一般的農業勞動大多是強體力勞動,勞動環境比較惡劣,老人和婦女等不能發揮作用。生態農業建設如能提供一個較好的勞動環境,讓老人和婦女也可以投入生產,農村的勞動力便能進一步發揮作用[4]。
6 結論
隨著世界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已有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人民認同和接受可持續發展的路線,而中國也在 1994 年制訂了“中國的二十一世紀議程”,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定下大綱。由于生態農業建設比傳統農業有很多優勝的地方,所以在中國的二十一世紀議程中,生態農業建設已被列為優先項目[4]。在最近 10 年間,生態農業在不同的水平和層次上迅速發展,現已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生態農業建設仍有很多問題尚未解決,但可以預見,它在中國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并發揮其巨大的影響力。
9. 生態旅游發展意義
第一,樹立維護生態安全的危機感。在影響生態安全的所有因素中,應該說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人類自身。因此,維護生態安全第一重要的就是在民眾中樹立維護生態安全的危機感。
第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我國建國后在經濟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現在我國已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在以后的發展中應注重工、農業生產的技術改造,注意生產技術向高質量的生態型技術轉變,要徹底放棄落后的粗放型生產方式。
第三,加快建立生態安全評價指標。目前,大多數人對生態安全的具體內容還不甚了解,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或生活方式是否與維護生態安全的目標是一致的,從而也就失去了社會衡量標準。
第四,加強生態安全網絡建設。在網絡經濟時代,生態安全的維護同樣也離不開互聯網的支持。生態安全信息網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五,加強生態安全的法制建設。雖然我國也就生態安全問題作了一些宣傳,但人為地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仍然時有發生。因此,維護生態安全離不開法律的強制手段。
10. 生態農業旅游的意義和價值
鄉村旅游對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在于:
①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農村旅游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游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②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使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增加價值。同時,也使農村生產的農副產品就地消費,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市場價格,促進農民增收。
③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使農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發展,進而減少國家對農村的扶持資金。同時,當地農民參與投資、經營旅游業,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實現“生活寬裕”的目標。
④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里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⑤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以農村文化為吸引物,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時,通過旅游可以吸收現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
⑥ 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旅游對于環境衛生及整潔景觀的要求,將大大推動農村村容的改變,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推動環境治理,推動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旅游追求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莊的獨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說,發展農村旅游,有利于農村乃至全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于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農村科學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
⑦ 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旅游業在當地社區的參與度,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進行農村建設,提高當地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
11. 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意義
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指的是什么?
1.什么是休閑農業?
什么是鄉村旅游業?
什么是鄉村旅游?
2.鄉村旅游業的主要類型
3. 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意義
二、鄉村旅游業和鄉村旅游什么樣?案例)
三、如何發展鄉村旅游業
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含義
1. 什么是休閑農業?什么是鄉村旅游業?什么是鄉村旅游?
傳統農業只有食品與原料的供給功能。休閑農業與之完全不同。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為城市游客提供觀光、休閑、游覽、度假等服務,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結合的新型產業。
鄉村旅游業是休閑農業的另一種稱呼,直觀易懂,經常使用。
(注意與“鄉村旅游”區別!)
特點:
(1)鄉村旅游業是一種”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形態;
(2)鄉村旅游業的產品是一種服務性商品,其生產以市場為導向,其核心價值是服務質量,而不是具體的水果、蔬菜等,顧客滿意與否,取決于整個旅游過程中的所有感受的總和(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農產!!);
(3)鄉村旅游業的資源豐富多樣,如,各種色彩和形狀的作物、果樹、蔬菜、種養、民居、溝渠、道路、農具、傳統勞作技術、手工藝、節氣活動、衣食住行習慣、婚喪嫁娶習俗等等。
(4)鄉村旅游業以農民家庭為基本接待和經營單位;
(5)鄉村旅游業以盈利為目的。
鄉村旅游的概念
定義:鄉村旅游是指以鄉村地域及農事相關的風土、風物、風俗、風景組合而成的鄉村風情為吸引物,所進行的休閑、觀光、體驗以及學習等旅游活動。
鄉村旅游活動的形式: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觀農家景、購農家物、隨農家俗、用農家具等。
鄉村旅游業與鄉村旅游有什么關系?
鄉村旅游業是為鄉村旅游服務的一類產業。
2. 鄉村旅游業的主要類型:
鄉村旅游的分類沒有統一的標準,根據不同的區域位置、資源基礎、投資主體、體驗類型以及鄉村特點等劃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第一類,城市近郊休閑娛樂型。這是一種最基本、最普遍、數量眾多的鄉村旅游形式。一般在城市近郊,交通方便,可以為這部分游客提供食宿服務,娛樂設施較齊全。如,成都的農家樂,泰安的方特、花樣年華等。
對方特隨機調查300名游客:
來自泰安其他縣市區的占18%,濟南的占20%,省內其他縣市區的占32%,總共占70%。
自駕游53%。
年齡20-39歲的占67%
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66%
打算逗留1天的占75%
第二類,景區周邊食宿接待型。
該類型一般位于著名景區周邊,它本身單獨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務設施及景觀改造。依托主景區的客源來開展旅游活動,為游客提供食宿服務和當地的特產。這類園區與主要景區之間的旅游吸引產生互補,互相提供客源,協同發展。
泰山周邊具備這類農家樂發展的良好區位條件。第三類,觀光農業型。
在城市郊區,為游客提供學習農業知識、體驗農耕文化和參與農事活動的旅游,游客可以從事不同的農事活動。
如,休閑農場,果品采摘園,茶園、花園,休閑漁場,農業教育園,農業科普示范園。
第四類,民俗文化、特色民居型。
指以各具特色的當地民俗民風和民居來吸引游客。這種類型多以民俗村、古鎮為主。
如各種少數民族民俗村,泰安埠陽莊民俗村等。江西婺源徽式建筑。
第五類,田園風光型。
以優美的鄉村田園風光吸引游客。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園風光,吸引眾多城市游客,“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屋、娛農家樂、購農家品”,豐富市民們民俗體驗需求。
如,廣西龍勝縣的龍脊梯田。江西婺源有”中國最美的鄉村“之稱。
3.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意義
(1)增加農民就業。增加新的就業崗位;對新技術要求低,就業門檻低。
(2)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農民致富。投資門檻低;經營成本低。
(3)有利于充分開發農業資源,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村運輸、餐飲、住宿、商業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
(4)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促進鄉村文明提高。通過城鄉人員、信息、科技、觀念的交流,增強城里人對農村、農業的認識和了解,加強城市對農村、農業的支持,促進鄉村文明提高,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5)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什么樣?(案例)
1.國內、外休閑農業的發展(教材P.14——)
著名鄉村旅游區:
2005年4月12日舉辦的“首屆中國鄉村旅游節”開幕式上,成都市郫縣友愛鎮農科村的徐家大院休閑中心被國家旅游局確認為“中國農家樂第一家”。
近年發展迅速的鄉村旅游區:
江西婺源。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平安村龍脊山,龍脊梯田旅游區,徒步旅行 。
2.山東省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
改革開放之初,濰坊石家莊村農家民俗旅游首開全國先河。此后,“農家樂”“、漁家樂”在不少地方廣泛開展。
漁家樂開展最紅火的日照王家皂村,利用休漁期,家家戶戶搞旅游,全村106戶戶均年收入超過4萬元。
沂水縣地處沂蒙山腹地,2002年開始將旅游業確定為支柱產業,開發“沂水地質奇觀生態旅游區”2003年全縣接待游客21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7.6億元。
山東創辦的以民俗生態為重點的節慶活動在全國最早、最多。如,濰坊國際風箏會、菏澤牡丹花會、青島糖球節、泰山國際登山節、榮成國際漁民節等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2004年山東首批創建農業旅游示范點26家,數量居全國之首目前,山東創建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達55家,繼續領先全國。
山東鄉村旅游資源豐富
1、各具特色的鄉村自然風光。青島、煙臺、威海的迷人陽光,海浪,沙灘;以菏澤、濟寧、德州為代表的廣袤平原綠;泰安、臨沂等以山地、丘陵為特征的山村聚落。
2、豐富多彩的鄉村風俗民情。主要表現為各地的節慶、習俗等。如泰山登山節、濰坊風箏節、濟南千佛山廟會、菏澤斗雞、斗羊比賽、淄博的燈會等。
3、充滿情趣的鄉土文化藝術,烹食風味等。如濰坊楊家埠年畫、濟南布老虎、鄄城魯錦工藝、魯南柳編、菏澤泥人、面人等,孔府“滿漢全席、青島海鮮等。
4、富有特色的鄉村傳統勞作。邊遠偏僻鄉村仍保留著的古老耕作、勞動方式,有些地區甚至還處于原始勞作階段。它們對現代文明影響下的旅游者產生新強烈吸引。如驢馬拉磨、老牛碾谷、木機織布、手推小車、小磨豆腐、捉螃蟹、趕鴨群、牧牛羊等等。
3、普遍缺乏規劃和策劃。許多項目盲目上馬,開發中人工痕跡過于明顯,城市化傾向明顯,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受到沖擊,影響鄉村旅游的特色。
4、旅游人才匱乏,經營方式單一,管理混亂,服務缺少規范。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操作中,許多由村干部兼任或由當地農民擔任。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低下,粗放經營,陷入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3、普遍缺乏規劃和策劃。許多項目盲目上馬,開發中人工痕跡過于明顯,城市化傾向明顯,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受到沖擊,影響鄉村旅游的特色。
4、旅游人才匱乏,經營方式單一,管理混亂,服務缺少規范。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相對較少,缺乏系統、有效的培訓。在實際操作中,許多由村干部兼任或由當地農民擔任。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低下,粗放經營,陷入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山東省在發展農村旅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對鄉村旅游理解不深。鄉村旅游景區多以單純的農業觀光為主,多數鄉村旅游產品未能真正體現鄉村旅游的各個層面。
2、鄉村旅游開發和經營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品牌效應差,普遍存在規模小、經營者品牌意識淡薄的現象。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風箏民俗
濰坊風箏興于明初的楊家埠村。那時,村民已有木版年畫的刻印技術,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時間,用印年畫的紙張、顏料,繪制出各種圖案,扎制風箏。開始時僅自娛自樂或饋贈親朋好友,后逐漸發展為商品。至乾隆年間(1736—1795),風箏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手工業。
明代濰坊風箏以板子風箏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風箏為主,以長串蜈蚣為最(最長可達三百六十多米)、軟翅風箏為巧、筒子風箏為奇的造型系列,內容有人物故事、鳥獸、魚蟲等。其扎制方法雖簡單,少則竹條三根,多不超過七根,但講究竹條均勻、骨架周正、左右對稱、重心拴線,形象簡練,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具有起飛平穩、放飛高的特征。
目前,西楊家埠村風箏扎制專業戶近百家,風箏品種達三百余種,年產近百萬只。但近年來,因考慮制作成本而忽略了傳統的文化內涵,變換了材料,使用尼龍布和炭素鋼管,丟失了傳統技藝,也失去了濰坊風箏的地方特色。
三、如何發展鄉村旅游業
依據鎮、村等的發展規劃,或者鄉村旅游發展規劃。
1.發現、認識和創意鄉村旅游資源
發散思維練習(頭腦風暴):想一下,農村 生產、生活中,哪些可能對城市游客產生吸引力?
2.做好鄉村旅游項目開發前的準備(教材P.27)
(1)旅游項目選址
(2)社會環境調查
(3)區域經濟調查
(4)資源情況調查
(5)客源市場調查
3.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
(1)項目定位——項目位置定位,景觀特色定位(主打景觀),客源市場定位,產品功能定位,服務設施定位,重點子項目定位,開發主體定位,管理主體定位,開發時序定位。
(2)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與開發
項目產品的設計——農家樂,旅游村鎮,休閑農園(場),生態園區,民族風情園等。
旅游線路的設計策劃——
4.鄉村旅游市場營銷
誰是我們的對手(競爭者)?
為什么營銷?
誰來營銷?
有沒有清晰的鄉村旅游形象?
誰是我們的顧客?(市場細分)
下一篇: 沈陽有海的旅游景點,沈陽靠近什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