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的政治前景,旅游業發展的政治環境
1. 旅游業發展的政治環境
旅游業40年經歷了四大階段:
一、初創階段(1978-1986年)
1978年、1979年,國家為改革開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發展旅游事業”。
國家第一個關于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性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強旅游工作的決定》(1981年國務院80號文件)有兩個定位:
1、雙重性質雙重目標,“旅游事業在我國既是經濟事業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游業發展要“政治經濟雙豐收”,這是用以確定旅游業“中國式道路”特征的定位;
2、把旅游放在經濟領域中比較、調試后的定位,“旅游事業是一項綜合性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
這也是第一次關于產業重要性的精準定位,為旅游業在40年“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大發展中“選對跑道”“對上表”。
二、產業化進程階段(1986-1998年)
從1986年國民經濟“七五”計劃,到199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旅游業明確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1981年,國務院主持制定了旅游業第一個發展規劃,在5年后列入國家第七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5年實踐、5年探索有多難可以想見,最終這個《規劃》敲定了作為“國民經濟一個組成部分”的產業應該有的基本政策體制保證,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的軌道上開始了產業化進程。
2. 政治對旅游業的影響因素
第一,二戰以后,世界局勢相對穩定,人們安心出門旅游;
第二,戰后經濟得以快速回復并開始快速發展,人們擁有經濟實力出門旅游;
第三,戰時科技應用于生活,導致交通更加便利;
第四,移民的增加,各國居民往來頻繁。或許還有,現在一時半會兒也想不起來了。呵呵~好久沒做過這種高中歷史題目了。
3. 旅游市場的政治環境
1.景區的人文歷史情況,環境情況。人文歷史環境不錯,旅游人數就會增加。
2.景區的位置情況,交通影響人數的出行。
3.景區的配套設施,景區吃喝玩樂。讓體驗度上升。可以增加旅游人數。
4.景區的宣傳,景區服務體驗。一個好的宣傳,一個好體驗會吸引人數游玩。
4. 旅游業發展的政治環境包括
現代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一. 從宏觀環境分析:
1. 人口環境: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對于出境游是最好不過的。可能有人會認為外匯會創低,但這不是主要。最重要的是讓國人外出認識世界,愉悅身心,對比自己,更好發展自己!
5. 政治環境如何影響旅游業的發展
全球旅游五大趨勢:
1.各國紛紛制定旅游發展戰略,以增強本國綜合競爭力。世界已經進入“旅游時代”,旅游基本實現了休閑化、大眾化和社會化,成為人們的一種普遍生活方式和基本權利。大力發展旅游業,正成為世界各國增強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決策。
2.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旅游業發展逆勢而上。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國際游客達5.38億人次,同比增長4%,預計全年增幅為3%-4%,繼續超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
3.旅游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及其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正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旅游業是世界公認的資源消耗低、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高的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業態,也是許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
4.中國旅游對世界旅游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把脈世界旅游業大勢,必須關注中國旅游走向。
5.國際旅游抗風險能力面臨諸多挑戰。暴恐事件、病毒疫情、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國際政治矛盾等問題形勢嚴峻
6. 旅游經濟對政治的影響
旅游不是一項簡單的業余活動,它對提高國民生活質量,豐富大眾生活內容有著重要作用。此外,旅游還為人們創造了脫離日常生活環境,增加多元化交流接觸的機會,從而加強了社會凝聚力。通過接觸、學習當地的歷史文化,旅游者都不同程度地開闊了眼界,掌握了知識。 旅游目的地(旅游區) 為了發展旅游,旅游目的地需要保持本地區特有的傳統文化,在地區建設上突出旅游的吸引力。通過發展旅游,旅游目的地的地方特色得到了保護,地區間交流得到了加強,也為本地居民帶來了經濟實惠和自豪感。總之,為發展旅游而進行的城區建設能對促進旅游目的地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國民經濟旅游業是個內涵非常廣泛的產業,涵蓋了旅行社業、交通產業、住宿業、飲食業、娛樂業、土特產品制造業和其他旅游相關產業。從我國旅游產業對經濟的影響來看,旅游直接消費達到了20000億日元,加上旅游帶來的輻射性間接消費,旅游產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的貢獻可達到50000億日元。可以看出,旅游業具有相當強的經濟帶動作用。 國際社會 從國際旅游的角度來看,國與國之間的旅游交流,可以讓國民直接面對外國人,更加深入理解他們的實際生活。國際旅游的民間交流,為增強國與國之間的相互理解、改善關系,以及增進國際和平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7. 旅游發展對政治的影響
影響旅游需求的因素
一、客觀因素
(一)足夠的可隨意支配的收入
1、可支配收入:扣除全部納稅后的收入。
2、可隨意支配收入:扣除全部納稅及社會消費(如健康人壽保險、老年退休金和失業補貼的預支等),以及日常生活必須消費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
(二)足夠的閑暇時間
1、每日閑暇
2、每周閑暇
3、公共假日
4、帶薪假期
(三)其它客觀因素
1、旅游目的地國的社會條件:政治經濟制度、政治環境以及社會治安等方面。
2、可進入性:時空距離、入關簽證、交通狀況等。
3、旅游者個人因素: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身體狀況等
4、家庭結構:擁有4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出外旅游的可能性較小
二、主觀因素——旅游動機
(一)旅游動機的定義
動機:激勵人們行動的主觀因素。
旅游動機:促發一個人旅游的內在因素。
(二)旅游動機與個人需要
1、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1)生理需要。為了生存而對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條件產生需要。如由于饑渴冷暖而對吃、穿、住產生需要。
(2)安全需要。指維護人身安全與健康的需要。
前兩者屬于生理的、物質的需要。
(3)愛的需要或社交需要。參與社會交往,取得社會承認和歸屬感的需要。
(4)受尊重需要。指在社交活動中受人尊敬,取得一定社會地位、榮譽和權力的需要。一個人在家時,一切均需要自理,而作為旅游者則全程有人為你服務,可以享受到受尊重的感覺。
(5)自我實現需要。發揮個人最大能力,實現理想與抱負的需要。有的人為了實現自我抱負或謀求自我發展而外出旅游考察,從中獲取信息或啟示,以尋求發展機會。如考察旅游、會議旅游;如駕車或徒步游全國、全球、跨越某大洲等,以此展示其成就,實現一種自我價值,引起人們的注目。
后三者屬于心理的、精神的需要。
需要層次越高,達到的人數就越少。因此,單靠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還難以分析現代大眾化旅游者的動機。
2、其他需要
1)探新求異的需要。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2)逃避緊張現實,調節身心節律的需要。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使人們的精神常年處于高度緊張之中;工業化和城市化造成的人群擁擠、交通喧鬧和空氣污染等問題日趨嚴重。因此,人們普遍希望在可能的情況下,暫時避開這樣的環境,到環境幽雅、空氣清新的地方度過一段時間,以調節自己的身心節律,恢復疲勞,松弛神經。
產生旅游動機可能源于上述需要的某一種,也可能出于其中兩種或多種需要。
8. 旅游業發展的社會環境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是旅游業的基礎。旅游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筑、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9. 旅游業的政治法律環境
一、確立生態旅游法律地位
生態旅游是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以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強調權利義務一致的旅游。具體來說,是強調在為游客提供欣賞、學習和環境教育的旅游享受的同時,對旅游地經濟、社會和文化負責,保護旅游賴以開展的生態、社會及經濟環境的旅游理念。它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是未來旅游業發展的方向。我國應當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通過建立生態旅游認證制度、生態評價評估制度和生態旅游環境審計標志制度對生態旅游法律地位作出界定,為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保障。
(一)生態旅游認證制度
2000年11月在紐約制訂的國際生態旅游認證原則性指導文件((莫霍克(MOUONK)協定,讓生態旅游認證制度得以在世界范圍內推行。但我國在這一方面仍未建立有自己的標準體系,建議可以采取向國外權威認證項目如綠色環球21國際生態旅游標準等申請認證,然后在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適合國情,能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的標準體系。
(二)生態旅游評價評估制度
生態旅游的評估一般集中在生態旅游活動所帶來的影響上,包括環境、經濟、文化、社區、倫理和資源等方面。對于當前我國旅游資源現狀,應當主要包括生態旅游對環境的整體影響、生態旅游過程中相關法律法規實施狀況、生態旅游中環境破壞的控制程度等。
(三)生態旅游環境審計標志制度
環境審計主要是對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執行國家環境法規情況、制定的環境政策和措施、環境管理制度執行的有效性和執行程度進行監督評價,揭示反映其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修正其不足,使新的環境政策更具規范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生態旅游也應當通過環境審計機制,來促進生態旅游的規范化,保護旅游環境資源。
二、規范旅游資源環境開發
旅游資源環境開發與保護存在密切聯系,從源頭上決定著保護的力度與效果,從法律角度可以考慮建立旅游資源開發許可制度、旅游資源開發使用擔保制度、旅游資源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旅游資源預警及監測制度和旅游資源輪休制度,來規范旅游資源環境開發:
(一)旅游資源開發許可制度。目前我國在森林資源的許可制度方面已較為完善并取得積極的效果。但是旅游環境開發許可制度方面仍然是空白。建立旅游資源開發許可制度,通過設立行業準入機制,將不適格的主體排除在外,可以從源頭上對旅游資源環境進行保護,同時也可為自然保護地社會性收費制度的建立創造條件。
(二)旅游資源開發使用擔保制度。該制度即通過一定機制,由旅游資源開發人或其他人,為旅游資源開發人的開發行為提供一定程度擔保。如果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造成了旅游資源環境損害,則權利人有權就擔保部分優先受償,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旅游資源開發行為中的巨大法律風險,保護旅游資源環境。
(三)旅游資源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環境責任保險既和環境保險有關,又和責任保險有關,建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強責任人的抗風險能力,補償受害人的損失,為有效修復遭受破壞的旅游資源環境提供保障。
(四)旅游資源預警及監測制度。在環保部門的統一監管下,利用環保部門已經建立的環境預警機制和監測網絡,對旅游資源進行專門的監測,及時、準確地搜集旅游資源信息,并且通過報告制度將其上報有關主管部門。
(五)旅游資源輪休制度。由于旅游資源受季節的影響比較大,旅游資源環境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屬于生態圈的一部分,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建立旅游資源輪休制度,可以使旅游資源得以“休養”,恢復生機。具體可以采取限制進入旅游區、對旅游資源采取養護等方法,來實現輪休的目的。
三、健全法律救濟機制
旅游資源環境開發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損害,所以需要通過建立旅游資源開發侵權國家補償制度、旅游資源開發損害懲罰性賠償制度和旅游資源開發區域原居民環境侵權公益訴訟制度來實現對權利主體權利的修復與補償。同時這一制度還能夠對開發者的行為構成有效制約。也體現了公眾參的原則。
(一)旅游資源開發侵權國家補償制度。國家補償是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運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濟支撐。國家(政府)作為社會的主要管理者有責任也有義務保護人民群眾所賴以生存的環境,這也是政府允許合法排污與監控、預防違法排污生產活動所必然引發的環境污染對價。此外,對于一些特殊環境侵權行為或侵權主體無法得到確認時,采取國家補償的方法,能夠最大程度上抵消環境侵權帶來的不良影響,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旅游資源開發損害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旅游資源開發中,開發商被經濟效益所驅使,會從事一些盲目、非理性的破壞性活動,給旅游資源環境帶來甚至不可恢復的破壞,其侵權后果難以估算。因此應適當引入開發損害懲罰性賠償制度,并將賠償用于旅游資源環境的修復和保護。
(三)旅游資源開發區域原居民環境侵權公益訴訟制度。通過賦予旅游資源開發原居民以訴訟權利,使其能夠提起環境侵權公益訴訟。該制度的建立,可以避免因民事訴訟制度中關于利益不相關的主體不能提出訴訟的限制性規定,而必須作大規模制度改造的成本。還可以避免權利主體過于泛化,出現濫訴的情況。
四、完善《自然保護地法(草案)》
人大環資委于2006年初頒布了E1然保護地法(草案)(征求意見稿),體現了我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建設的進一步完善,但還是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擴大調整范圍。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關于自然保護地的定義:指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自然和相關的文化資源而特別劃出的,并通過法律上的和其他的有效的手段進行管理的土地和海洋區域。。應當將世界自然遺產、森林公同等都包括在其調整范同內。
(二)采取開放式共同管理。南國務院環境
保護行政部門對各類自然保護地的生態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并強化監管職能,林業、建設、農業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主管相應的自然保護地,以最人程度上消除管理體制上機構重疊,機制不順暢的矛盾。
(三)建立社會性收費制度。自然保護區中法律允許開發利用的功能區域及資源、景觀等因子,對于生態旅游、科研、教學實習、參觀考察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敦促受益者就資源的開發利用給予相應補償的社會性收費機制來為自然保護地籌集資金,并用于自然保護地的保護工作開支,使之符合生態補償原則,才能真正實現旅游環境資源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初衷。
10. 旅游業發展的政治環境是什么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東南部。南鄰南非、斯威士蘭,西界津巴布韋、贊比亞、馬拉維,北接坦桑尼亞,東瀕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峽與馬達加斯加相望,高原、山地約占全國面積3/5,其余為平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0℃(南部)、26℃(北部)。10月至次年3月為暖濕季,4月至9月為涼干季。
莫桑比克全國行政區劃為省、市、縣。現有10個省,53個市(含1個直轄市),144個縣。馬普托是莫桑比克首都,位于莫桑比克國土南端,臨印度洋馬普托灣。現為莫桑比克政治、經濟中心。有較大的煉油廠和面粉廠,還有鋸木、制糖、軋棉、水泥、煙草加工等工業。東非主要港口之一。
莫桑比克政府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大力發展旅游業,改善投資環境,鼓勵開發礦產、能源、農林漁業等資源,保持了經濟平穩增長。和大多數炎熱、干燥的非洲國家不同,莫桑比克氣候溫和,少澇旱災害,充沛的陽光和穩定的氣溫最適合腰果樹的生長。腰果給莫桑比克人帶來可觀的財富,莫桑比克也因此成為“腰果之鄉”。
11. 旅游業發展的政治環境有哪些
1、雙重性質雙重目標,“旅游事業在我國既是經濟事業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游業發展要“政治經濟雙豐收”,這是用以確定旅游業“中國式道路”特征的定位;
2、把旅游放在經濟領域中比較、調試后的定位,“旅游事業是一項綜合性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
這也是第一次關于產業重要性的精準定位,為旅游業在40年“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大發展中“選對跑道”“對上表”。
上一篇: 旅游投資策劃專家,旅游策劃經理
下一篇: 臺南到阿里山旅游,臺南到阿里山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