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旅游發展新潮流-旅游業發展的空間指向鄉村的五大特征
引領旅游發展新潮流——旅游業發展的空間指向鄉村的五大特征
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旅游需求愈發強烈的當下,全域旅游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全域旅游是指將旅游發展融入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而將旅游發展的最大潛力空間指向鄉村則是全域旅游的五大特征之一。
全域旅游的“資源觀”從稀缺的壟斷性觀光資源向豐富的鄉村資源轉變
與傳統的觀光旅游不同,全域旅游將眼光投向了廣闊的鄉村地區。我國農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文化遺產、民族風情等,這些都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寶貴資源。
自然資源:我國擁有261.5萬個自然村落,這些村落蘊藏著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如青山綠水、田園風光、奇峰異石、生物多樣性等。這些資源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天然的吸引力。
文化遺產:鄉村地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保留著大量的古建筑、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這些文化遺產是鄉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為游客提供獨特的文化體驗。
民族風情:我國擁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鄉村地區是體驗民族風情的絕佳場所,游客可以在這里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
全域旅游的“產業觀”從單一的旅游業向“旅游+”融合發展轉變
全域旅游不僅注重旅游業本身的發展,更強調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共生。在鄉村地區,旅游業可以與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產業相結合,形成 “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產業結合 | 發展模式 | 優勢 |
---|---|---|
旅游+農業 | 農旅融合 | 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豐富游客體驗 |
旅游+制造業 | 工旅融合 | 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鏈,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 |
旅游+服務業 | 商旅融合 | 促進服務業轉型升級,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提振地方經濟 |
通過“旅游+”融合發展,鄉村地區可以拓展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繁榮。
全域旅游的“發展觀”從政府主導向全社會參與轉變
全域旅游不是政府的一廂情愿,而是需要全民參與。只有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才能真正實現全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政府引導:政府在全域旅游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和支持作用,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規,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打造良好的基礎設施。
社會參與:全域旅游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參與。企業、居民、社區組織等都可以在全域旅游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目標是實現區域資源優化配置、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這就要求全體參與者牢固樹立共建共享理念,攜手共創美麗宜居、經濟繁榮的鄉村。
全域旅游的“空間觀”從封閉式景區向開放性鄉村轉變
傳統的旅游模式大多是景區旅游,游客往往只在有限的景區游覽,與當地居民接觸不多。全域旅游打破了景區與鄉村的界限,將旅游發展擴展到整個鄉村區域,讓游客有更多機會體驗當地文化和民俗。
消除壁壘:打破景區與鄉村的物理和政策壁壘,暢通區域流通,讓游客無障礙地探索鄉村的美。
融合互動:鼓勵游客走出景區,深入鄉村,與當地居民交流互動,體驗真實的生活。
全域開放:將旅游目的地從景區擴展到整個鄉村,讓游客在更大范圍內感受自然風光和人文魅力。
全域旅游的“管理觀”從部門管理向綜合治理轉變
全域旅游涉及到多個部門,如旅游局、農業局、文化局、交通局等,需要建立健全綜合治理機制,才能實現高效協調。
統籌規劃:編制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統籌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優化資源配置。
綜合執法:建立旅游綜合執法機制,加強對全域旅游活動監管,營造良好旅游秩序。
多元主體:構建全域旅游治理多元主體格局,發揮市場、政府、社會組織、居民等各方力量。
通過綜合治理,全域旅游可以避免部門分割、多頭管理的弊端,形成規范有序的旅游發展環境,保障游客和當地居民的利益。
全域旅游為鄉村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對我們的思維和行動提出了新的挑戰。歡迎大家踴躍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您認為全域旅游發展中的“五個特征”有哪些具體體現?
在您的印象中,鄉村旅游還有哪些值得開發的方面?
您對全域旅游的“空間觀”轉變有何建議和期許?
政府、社會和企業在全域旅游發展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讓我們共同探討全域旅游的廣闊前景,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