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點三個效益平衡,旅游三大價值與三大效益
1. 旅游三大價值與三大效益
由于經濟、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原因民俗文化資源一度被閑置和封閉,現有的一些旅游景點經濟疲軟,旅游品位低下,國內外旅客很少光顧,從而使當地旅游業與外界的市場旅游經濟嚴重脫節。面對這樣的現狀,應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民俗資源豐富則是自己所長,故應以開發民俗作為自己的旅游特色優勢。
對于民俗文化旅游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二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前者一般只有在其經濟效益程度上的差別,后者則是旅游業的決策關鍵。本文圍繞以上的兩點,進行論述。
(一)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當前,國際旅游趨勢在向文化旅游發展,以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展現民族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越來越受到重視。民俗旅游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是其能夠得到大力發展的兩大優勢。
旅游業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產業。而民俗游則是其新興的旅游專項產品。民俗旅游開發是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跨越式的貢獻。”民俗旅游已成為當今旅游業的一個亮點。發展民族旅游業應做到:自覺地執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傳承原則;旅游開發商應注意保護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游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摘自《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第7期)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民俗旅游開發的經濟效益已成為當代發展民族旅游業的一項重要原則。
(二)
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應該向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不能只滿足于風土人情的展示和民俗歌舞的表演, 還應充分結合獨特的自然旅游資源和底蘊深厚的當地文化, 將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有機結合, 從而增強旅游資源的吸引功能, 提高其觀賞價值, 豐富和增強民俗旅游的內涵和生命力,以此帶動地區的各項經濟發展。
經濟效益是民俗旅游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夠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旅游開發才是成功的。我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經歷了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的過程,促進了游客數量增長,增加了因旅游帶來的各項經濟收入。其中因各地的民俗所拉動的地區其它產業經濟如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都收獲不小。
曾有這樣一段話說,”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改革開發以來,旅游業發展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旅游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廈門日報》1994年2月10日)這段話中的第二句話,”各級政府重視”,也得到了旅游為經貿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的回報。既然旅游搭臺,經貿唱戲,已為實踐證明了的較好的活動方式,把民俗風情游盡量納入其中,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以它固有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從而構成了良性的循環體經濟。
民俗旅游是國外了解我國地方的窗口,也是我國各民族、各地方向世界的通道,近幾年,國際旅游業出現了以民俗為主的態勢。民俗旅游作為一種普遍模式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多優點,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民俗旅游業有利于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民俗,其民俗品格越鮮明,原始風格越濃,歷史氛圍越重,地方差異越大,就越具有地方資源優勢,就越能吸引異國異域的旅游者。而旅游者的到來,不僅能是他們了解這個地方,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到來,也給旅游地帶來了極大的財富,同時,帶動了整個地區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如充分利用頗具民俗風情的民間建筑、飲食、游藝等建立民俗村、景區等;另一方面,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旅游業產出對經濟貢獻可表現于旅游消費支出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上。所謂旅游乘數就是旅游業創造的總效益與其創造的直接效益之比。 這一比例越大,乘數效應越大,從而拉動的地區經濟效益也就越大。
由此可見發展民俗旅游對旅游的經濟影響是直接且重要的,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也是不可小視。
2. 旅游三大價值與三大效益是什么
結構特征評價法如下:“三三六”評價法。即:“三大價值”是指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科學考察價 值。“三大效益”的評 估即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進行評估。“六大開發 條件”的評估包括:
①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
②景觀的地域組合條件;
③景區環境容量條
;④客源市場條件;
⑤投資條件;
⑥施工難易程度。
3. 旅游的三大價值和三大效益
首先給您個旅游資源開發的定義您看下:不符合的就是您要找的 未開發的旅游資源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旅游業發展的狀況,通常認為旅游資源開發有以下原則:①切實保護原則,即在切實保護資源環境的前提下有條件地開發。
②突出特性的原則,預開發的旅游資源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或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③符合旅游景觀的美學條件。④突出重點的原則,在全國或某一級地區具有重點意義的旅游資源可優先開發。⑤突出三大效益的原則,開發旅游資源必須突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⑥適應市場需求的原則。⑦統籌安排、均衡發展的原則等。為了使旅游者獲得豐富的地學知識,在該資源開發中必須強調科學性、合理性和保護性。旅游資源開發分為以下四個步驟進行:①旅游資源調查,分為旅游資源普查和旅游資源詳查兩個階段;對旅游地的資源種類、數量、特色、成因、結構與分布進行詳細調查,對旅游資源所在地的區位條件、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歷史沿革等作調查;②旅游資源評價,對調查區旅游資源的質量、品位、等級、價值、開發條件等作出綜合評價,為旅游規劃提供依據;③旅游資源開發的可行性研究,即為旅游資源評價作科學論證、對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特別是客源市場作科學分析和預測、對開發建設項目、投資、產出、環境生態效益等作綜合分析評價;④旅游資源開發規劃:在旅游資源調查、評價、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制訂出旅游規劃,包括對旅游區性質定位、劃定規模、范圍、確定分期實施目標、景點和項目布局、基礎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客源市場分析、投資效益估算、環境影響評價和社會經濟發展影響評價等多方面內容。
4. 生態旅游三大效益是什么
生態效益有哪些
1、生態效益指人們在生產中根據生態平衡的規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條件產生的有益影響和有利效果,它直接關系到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
2、生態效益的基礎是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良性、高效循環,它的內容包括了生態環境中諸物質要素在滿足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3、單從能影響生態發展的相關因素而言,生態效益常指人類在進行各項活動時所創造的經濟價值與消耗的資源以及它們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的比值。
4、生態效益代表著需要從生態與經濟兩個維度去考慮環境問題,在兩者之間選擇出一個最佳配置,通常在進行經濟和其他活動時,在創造經濟價值時應盡量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5、在農業生產中常講究生態效益,是為了使農業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在物質與能量輸出輸入的數量上、結構功能上,經常處于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的平衡狀態,使農業自然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6、當前世界各國包括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迫切任務是在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過程中,合理的人為調控,充分發揮出自然系統的自我調控能力,從而維護生態與經濟的平衡,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能達到統一。
5. 旅游四大價值
旅游的目的是什么?
我覺得每個熱愛旅游的人內心都有自己的想法!
是假期休閑娛樂,是情侶追求浪漫,是自由、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獵奇、是探險,還是想弄明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比如我大部分時間,是為了去另一個城市吃好吃的,看好看的風景,順便拍一些美麗風景!
現在頭條上有很多旅行自媒體,比如“子安徒步旅行”、“一個人窮游中國”、“冒險雷探長”,他們有的是鍛煉自己,豐富自己的閱歷,有的是帶領我們探索發現新大陸,但每一段旅程都是人生中一段既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一位長者,回憶自己幾十年前去過新疆天山,到過四川峨眉山、九寨溝,去過云南、貴州大部分地方,你現在問他旅游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他此時的心情是:可以有個更豐富的人生!
6. 旅游三大效益是什么
隨著“互聯網+”加速與產業融合,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發展的新引擎。疫情防控期間,云旅游、無接觸服務等數字文旅新業態不斷涌現。此次疫情在給文旅行業帶來不小沖擊的同時,也加快了文旅行業轉型的步伐。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互聯網+旅游”等新業態將迎來更大發展機遇。
相關數據顯示,“互聯網+旅游”孕育一個新的龐大旅游市場。這個新型市場由網民+購買力+購買欲望組成。根據最新的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3%。其中,20歲到39歲年齡層占42.3%,這意味著“80后”和“90后”的需求將成為有待挖掘的巨大市場,“互聯網+親子旅游”市場成為未來競爭高地。網民日益年輕化以及互聯網向年長者滲透,預示著旅游新業態、高端旅游都會展現廣闊的發展空間。
7. 旅游三大價值與三大效益的關系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游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游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游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 2008年,我國旅游業連續遭受金融危機和各種突發事件、不利因素的沖擊,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我國旅游行業總體上保持了平穩發展。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0億人次,實現國際旅游外匯收入408.4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4%和2.6%;國內旅游人數17.12億人次,收入8749.30億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6.3%和12.6%;中國公民出境人數達到4584.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9%;旅游業總收入1.16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5.8%。 2009年1-3季度我國旅游業頂住了國際金融危機和甲型H1N1流感的巨大沖擊,旅游經濟運行中的有利因素明顯增多,總體增長勢頭良好,三大市場保持“兩升一降”的格局。國內市場方面,2009年1-3季度國內旅游人數14.5億人次,同比增長11%,國內旅游收入7400億元,同比增長10%。入境市場方面,2009年1-3季度入境旅游人數9400萬人次,同比下降3%,入境旅游外匯收入280億元,同比下降7%。出境市場方面,初步統計2009年1-3季度出境旅游人數3500萬人次,同比增長2.4%。從產業基本面來看,我國旅游產業處于全面回升狀態,經營狀況有較大改善,旅游就業保持穩定,旅游投資持續活躍。旅游產業的景氣是處于全面、大幅回升狀態。 盡管2008年的金融危機帶來了全球總需求的疲軟,對我國旅游業帶來不利影響,但我國旅游業面臨的重大機遇和基本環境沒有改變,旅游業總體發展趨勢也不可能改變或逆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旅游業發展的動力依然強勁。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居民旅游消費需求潛力依然巨大。改革開放30年奠定的堅實基礎,將有力地支撐我國旅游業發展。 同時,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正式發布,首次提出了“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產業升級方向。這將為我國旅游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預計2010年我國旅游行業復蘇趨勢明顯,行業增速將提高到16.5%,行業重新回歸快速增長。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24年中國旅游業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二十二章。首先介紹了旅游的定義、類型、產業特征及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等,接著分析了相關產業及因素推動旅游業的發展和國際國內旅游業的現狀,并對中國入境旅游市場做了細致分析。然后具體介紹了生態旅游、黃金周旅游、紅色旅游、溫泉旅游、旅游小城鎮、主題公園、獎勵旅游、工業旅游、農業旅游、科技旅游、自駕車旅游的發展。隨后,報告對旅游業做了市場細分與消費者分析、電子商務運用及構建分析、旅游資源分析、行業競爭分析、產業鏈構成及價值分析、商業模式分析、信息化發展分析和投資分析。市場營銷是指一個企業為適應和滿足消費者需求,從產品開發、定價、宣傳推廣到將產品從生產者送達消費者,再將消費者的意見反饋回企業的整體企業活動。企業的經營導向經歷了生產觀念導向、產品觀念導向、推銷觀念導向、營銷觀念導向、社會營銷觀念導向五個階段漸次遞進的演變過程。 旅游市場營銷是通過分析、計劃、執行、反饋和控制這樣一個過程來以旅游消費需求為導向,協調各種旅游經濟活動,從而實現提供有效產品和服務,使游客滿意,使企業獲利的經濟和社會目標。旅游市場營銷研究的出發點是旅游市場需要,研究的目的是獲取效益。可見,旅游市場營銷是獲得效益的重要環節,對發展旅游事業起到重大作用。 二、旅游市場營銷發展現狀 我國作為世界旅游資源第一國,擁有著世界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并且2024年將成為世界最大目的地國。在這種供需雙向互動下,促進了我國旅游業市場的消費需求量不斷增加,國民出境旅游又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帶薪假期的延長使人們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以及人均收入的增長使人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這些都為我國國民創造更多出游的條件和機會。同時,隨著我國旅游業的逐步發展,人們外出旅游次數的增加,人們在旅游方面的消費變得理性化、個性化、多樣化。然而,在此蓬勃發展的旅游市場下,我國的旅游市場營銷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營銷中盲目進行削價競爭,營銷策略科技含量不高,不注重售后服務、不能形成良好客戶關系,以及法制意識淡薄等問題。因此我國的旅游業要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必須靈活運用目的地整合營銷(IMC)理念,改變營銷的思考重心,由4PS(產品、價格、促銷、渠道)轉向4CS(顧客、成本、方便、溝通),建立一種由外向內的營銷策劃模式,做好市場營銷。尤其在奧運的到來為我國旅游業和旅游市場營銷到來了更大的機遇,至此良機時,我國旅游市場營銷將更加科學、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 三、未來旅游市場營銷發展趨勢 (一)加快發展旅游網絡營銷 1.大力發展網絡營銷。隨著網絡與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旅游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和營銷策略的多樣化,旅游業也積極改變陳舊觀念,擠身于網絡營銷的大潮之中。旅游業網絡營銷是利用電子網絡這一載體的營銷活動,是利用互聯網,對旅游市場進行更有效的細分和目標定位,對分銷、渠道、產品的定價、服務、產品理念進行更為有效的規劃和實施,創造滿足旅游者與旅游產品銷售者之間的交易。 旅游業發展網絡營銷具有產品和網絡兩大優勢:一是旅游產品是一種特殊的服務產品,具有生產消費同步、遠距離異地消費、消費者無法對產品預先感知等特性,成為最宜于網上查詢、瀏覽、購買的產品類型之一;二是網絡擁有豐富信息源和傳遞速遞快、覆蓋面廣、自主性強、反應及時、營運方式更合理等優勢,可以有效地降低產品生產、營銷、銷售成本,節約顧客精力、時間、資金成本。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力發展網絡營銷是旅游市場營銷模式的必然趨勢之一,尤其是在我國申奧成功后,奧運帶來的巨大市場為旅游網絡營銷帶來一個難得的機遇。 2.網絡營銷和傳統營銷需要緊密結合。從發展趨勢來看,網絡營銷的實施是必然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網絡營銷仍處于較低階段,存在著信息源真實性和更新速度、網絡安全等諸多問題,致使旅游網絡營銷還不能完全發揮其優勢,成為制約我國旅游市場營銷發展的瓶頸。在此轉變時期,只有把網絡營銷和傳統營銷緊密結合,揚長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滿足顧客需要,更好地發展旅游市場營銷,從而促進旅游市場的繁榮興旺。 (二)加強綠色營銷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世界各國都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經濟發展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人們都開始追求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消費和綠色營銷。所謂綠色營銷是指企業以環境保護為經營指導思想,以綠色文化為價值觀念,以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為中心和出發點的營銷觀念、營銷方式和營銷策略。它要求企業在經營中貫徹自身利益、消費者利益和環境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旅游業“它是個資源型產業,有賴于自然的饋贈和社會遺產”,但在現實發展中,旅游業是“無煙產業”已受到質疑,“旅游者帶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腳印”,隨著旅游業的推進,世界有太多精美如畫但很敏感的環境受到破壞,而且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這些有損環境資源現象,直接影響到旅游業本身的發展。因此我國旅游業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加強綠色營銷。首先,樹立以資源價值觀為中心的綠色營銷觀念。其次,確定綠色營銷目標。再次,樹立綠色營銷組合戰略。旅游業在確立綠色營銷觀念和目標的基礎上,在旅游產品的設計、價格、包裝、分銷、促銷和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上始終貫徹綠色原則,并科學地予以組合運用。最后,開展綠色認證。從1993 年起,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了一系列環境管理國際標準(ISO14000),極大地推動旅游業綠色營銷的發展。比如我國浙江省、山東省開展的創建“綠色飯店 ”活動以及武夷山景區實施的ISO14000認證,為旅游業的綠色營銷注入了新的內容。 加強開展綠色旅游營銷,是使旅游業真正成為與環境友好、和諧的產業,是符合旅游者回歸大自然、愛護旅游生態環境的潮流,是走旅游業 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一條極富生命力的營銷策略。 (三)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開展旅游品牌營銷 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品牌的建設,以品牌為核心進行營銷也成為現代企業競爭的核心。品牌營銷是指企業通過利用消費者的品牌需求,創造品牌價值,最終形成品牌效益的營銷策略和過程。 我國旅游業品牌建設的的精髓應在于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但目前我國旅游業的品牌營銷對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挖掘還遠遠不夠,致使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不能有效延長。因此,必須首先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才能使旅游產品利于不敗之地。比如,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主題公園,是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再現,這個主題公園正是因為很好地挖掘了歷史文化的內涵,在全國主題公園旅游處于低谷的情況下,它卻能以年均效益1,500萬元以上的規模發展。同時,要注意“深度”挖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又是一個需要不斷融入創新因素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原有基礎的延續。其次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開發設計的旅游產品要走品牌化道路,要塑造和傳播品牌形象,這是品牌營銷的主要任務。依據我國旅游文化,策劃具有中國特色的品牌形象,賦予旅游產品品牌強大的生命力,然后根據成功地塑造品牌目標形象的要求、目標市場狀況以及自身的綜合條件等各種因素,科學、合理地選擇和組合傳播的方式,所選擇和組合的傳播方式要能夠全面、準確、直觀地表現出品牌的目標形象特點來,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企業自身經濟條件,要注意對投入與產出效益的研究,盡量花最少的錢而取得最大的效果。另外,旅游公共部門(政府及各旅游行政部門)也要發揮一定的作用,在營銷方面主要集中于對地區、省和全國的整體性促銷上,從而帶動旅游業有序健康的發展。
8. 旅游業三大效益
第一個理論就是地域分異理論。旅游資源的特性、區位和環境共同組成旅游資源開發的地域條件。
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和分異規律是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地域性形成的背景條件。在《論我國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地域性》這篇文章中,就探討了我國旅游資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國自然地理地域差異的關系,認為在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異性,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旅游區劃分是旅游資源開發的途徑之一。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和人文環境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和復雜性,我認為在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性的基礎上,進行旅游資源區劃,尋找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可以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第二個理論是可持續發展理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有兩個基礎:
其一,旅游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組成因子,旅游資源的開發應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其二,旅游資源的強度與可利用的潛力是區域旅游發展的基本動力,以資源為導向的旅游開發應在保護旅游資源的前提下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開發要協調自然、社會環境的發展。
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前提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有利于保護旅游資源,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共同實現。
第三個理論是系統性理論。旅游資源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自然景觀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要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效益。
因此,旅游資源的開發要從整體布局出發,進行系統的規劃,分析資源、基礎設施、客源市場和投資條件等,分步驟、有重點,循序漸進,依次進行。
運用系統論的思想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有利于明確重點、分清主次,使一個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周圍環境和其他地區相和諧,在整體上具有層次感和完整性。
第四個理論是區位理論。運用最多的就是點-軸開發理論。“點-軸”系統理論是區域資源開發的基礎,它是我國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根據中心地理論、空間擴散理論和增長極理論提出的。《南疆鐵路沿線旅游資源“點—軸”開發模式研究》就是以“點—軸”開發模式為理論基礎,分析了南疆地區鐵路沿線旅游資源的類型和空間分布特點,從而提出了開發旅游資源的構想。我國旅游資源無論是從國家層面、地帶層面還是省級層面、小區域層面分布嚴重不平衡,旅游資源這種空間分布的不平衡通過點軸串聯,可以優化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發揮輻射帶動功能,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
第五個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地的演化經過6個階段,探查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旅游資源的開發也需要根據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分析旅游地所處的階段,“對癥下藥”,考慮對旅游資源是深度開發,較小規模改造,再調整 還是考慮關閉等等。一個地區的旅游生命周期特點源于資源特點,二資源開發也應以此理論為基礎,在不同階段進行不同層次的開發與改造,從而促進旅游資源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六個是旅游者行為理論。旅游資源的開發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身心需求,在開發當中必然需要考慮旅游者的行為模式,充分了解旅游者的身心需要,在此基礎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
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行為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本層次游覽觀光,提高層次娛樂、購物,專門層析休養、療養、會議、宗教朝拜等。
此外,還包括旅游者的決策行為、旅游者的空間行為等等。
只有充分考慮旅游者的行為動機,才能設計開發出滿足旅游者需要的旅游產品,這樣的旅游資源開發才更為有效,更為合情合理。
上一篇: 大連旅游攻略地圖,大連旅游攻略地圖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