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黄色毛片视频片子,国产91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首頁 - 游玩攻略 > 文章正文

莆田常太馬院旅游景區,莆田常太鎮景點

發布于:2025-01-26 作者:小途 閱讀:2

莆田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呢?莆田十大旅游景點是什么呢?

莆田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呢?莆田十大旅游景點是什么呢?

10.梅峰寺。梅峰寺因為在宋代,山上遍種梅樹,惠宗給它取名為“梅林佛國”,所以它被稱為“梅峰寺”。廟的前身原是觀音閣,后被宋元豐地方名人李富的母親黃氏占用八年,亭子擴建為廟。紹興七年,寺名“光孝寺報恩”。

9.蔡溪巖蔡溪巖相傳唐代鳳山九寺高僧廣智路過此處,并非人間煙火。當地人看到溪水中漂浮著野菜葉,就把這座山命名為“菜溪巖”。

8.木蘭坡。木蘭坡是北宋時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900多年前,一條有360條溪流的大溪流經常被潮水淹沒,給兩岸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于是在宋冶平元年,長樂女子錢四娘帶著黃金來到蒲,在村附近的將軍巖前修了一個斜坡。

7.鳳凰山。希爾菲尼克斯。鳳凰山因形似展翅的鳳凰而得名。鳳凰山景區內有十余處景觀,最著名的是“煙藏石室”景觀,也有許多古代人居住洞穴的侵蝕洞穴。

6.東延山。東延山古稱烏石山,因形似獨角獸,故又稱臨山。清晨登上東海看日出,奇幻莫測,故有“東山小旭”之景,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5.寧海大橋。寧海大橋,古稱寧海渡口,位于木蘭溪下游河口。因為溪流和大海在這里匯合,所以工程非常艱巨。它已經建造了7次,用了15年才最終完工。寧海大橋是一座大石橋,有長虹之勢,飛在頭頂。從遠處看很壯觀。從橋上看日出,千萬道金光直投橋下,宛如金龍追浪。是儀態萬千的奇觀,所以有“寧海之一日”的美譽。

4.廣化寺。廣化寺原名進賢院,距今已有143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剎。與福州鼓山寺、廈門南普陀寺、泉州開元寺并稱為福建四大叢林,宋代尤為興盛。

3.九里湖。九里湖是仙游“四景”之一(九里湖、麥蟹巖、彩溪巖、天馬山)。它以湖、洞、瀑、巖四大奇觀而聞名,尤其是瀑布。被譽為“九鯉瀑布天下之一”,與武夷山、雨花洞并稱“福建三絕”。相傳漢武帝時,何家三兄弟在此煉丹,后過鯉成仙,故名九里湖。

2.南少林寺。南少林寺在歷史上是武林圣地。曾因“南拳北腿”與河南嵩山少林寺遙相呼應。在國際上被稱為“南北少林”。也是中國禪宗文化遺產和少林南拳的發源地。

1.湄洲島。湄洲島位于莆田市中心。是莆田第二大島。全島南北狹長,形如月牙,故稱梅州。湄洲島素有“南方蓬萊”之稱,島上有“東方夏威夷”、藍金沙灘、“小石林”鵝尾巖等30多個景點,景點琳瑯滿目。

常太忘憂谷燒烤要不要自己帶

不需要。

,基本上都有的,不需要自己帶,要是怕不干凈的話,還是自己帶比較好。

忘憂谷位于莆田城廂區常太鎮馬院村,距主城區32公里,其旅游資源新近幾年才被發掘,目前對游客詳情咨詢景區。

莆田旅游必去十大景點

莆田旅游必去十大景點:

1、莆田九鯉湖

九鯉湖位于福建省仙游縣東北隅約25公里的萬山之巔,這里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稱,尤以飛瀑為最,自古以來有“鯉湖飛瀑天下奇”之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并稱福建“三絕”。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后跨鯉升仙,九鯉湖因而得名。

2、湄洲島

湄洲島位于福建省中部的湄洲灣口,面臨臺灣海峽,離大陸僅1.8海里,東距臺 *** 中港72海里,南達廈門港100海里,北抵福州馬尾港70海里,交通十分便捷。湄洲島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年均降雨量1000mm左右,氣候溫和、風光秀麗、旅游資源獨具特色。

3、鳳凰山

鳳凰山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西1公里處,因形如鳳凰展翼,故名鳳凰山,又稱南山。鳳凰山南麓的廣化寺是福建著名古剎之一,景區內還有景觀十多處。鳳凰山中部是著名的“石室藏煙”景觀,山上有古人穴居的海蝕洞多處,故稱“石室巖”。唐代名僧妙應禪師在此坐禪,出入常跨兩只馴虎,故又名伏虎巖。

4、少林寺遺址

少林寺遺址位于福建省莆田縣西天尾鎮九蓮山林山村,距市區約17公里。九蓮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陳永定元年,至北宋嘉佑年間,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風,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武術活動的中心。相傳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幫助唐太宗統一中國后,唐太宗賜名“僧兵”,并準許在全國各地建立十座分寺。

5、廣化寺

廣化寺位于莆田市區西南郊2公里的鳳凰山之麓,是著名的.閩中古剎,也是福建佛教大叢林之一。寺初建于南朝陳永定二年,始名“金仙庵”,后擴建為寺。唐景云二年,睿宗皇帝賜名“靈巖寺”,由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額。

6、木蘭陂

木蘭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郊南門外約4公里的木蘭山下,是北宋年間修建的一座引、蓄、灌、排、擋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九百多年前,一條匯三百六十澗水的大溪,因受海潮的影響,時常泛濫,給兩岸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宋冶平元年,長樂女子錢四娘攜金來莆,在樟林村旁的將軍巖前壘石筑坡。

7、東巖山公園

東巖山公園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區之北,是有名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東山曉旭。東巖山原名烏石山,因其山勢如麒麟,又名麒麟山。東巖山文化積淀豐厚,早在新石器時代,那里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山上有“東山祖祠”、“東山媽祖行宮”、“報恩東巖教寺”等古跡。

8、菜溪巖

菜溪巖位于福建省仙游縣城西北隅約40公里的象溪鄉境內。相傳唐代鳳山九座寺智廣和尚路過這里,不食人間煙火,以野菜為糧。當地的人們看到溪中常有遺棄的野菜葉飄流,故名。菜溪巖傳說有一百多景。山中有一座古老寺院,附近有兩塊高達百米、寬近三百米的巨石對峙,中開一門,即為石門。

9、梅峰寺

梅峰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區內勝利路中段。因宋時山上遍植梅樹,徽宗賜額“梅林佛國”,故稱“梅峰寺”。寺的前身原是一座觀音亭。宋元豐八年,地方名士李富之母黃氏舍地百余畝,將亭擴建為寺。紹興七年,賜名“報恩光孝寺”。

10、莆田學院

莆田學院是一所經教育部批準成立,由福建省領導和管理,實行省市共建辦學體制,擁有理、工、文、管、醫、教等多學科的綜合性公立本科大學。

學院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黃金海岸、湄洲灣畔的莆田市區。校園占地面積1171畝,建筑面積35萬多平方米。館藏圖書70.5萬冊,擁有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 中心。

莆田有哪些著名景區

莆田二十四景

所謂莆田二十四景 ,是指莆田縣境內(包括今涵江區、城廂區及湄洲灣北岸)的二十 四個景點。這二十四個景點是清代順治年間林堯英始定的。據記載,明代天順年間邑人 吳希賢之一次給莆陽標出了四個景區,即“壺橋晴嵐、烏山霽雪、綬溪待渡、寧海觀瀾”。林堯英認為這四個景區不能概覽莆田優美風光,就遍覽莆陽大地,之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這些景點分別是:東山曉旭、西巖晚眺、梅寺晨鐘、西湖水鏡、南山松柏、木蘭春漲、鐘潭噌響、柳橋春曉、石室藏煙、智泉珠瀑、北瀨飛泉、綬溪釣艇、九華疊翠、壺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山列 山獻 、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寧海初日、天馬晴嵐、夾氵祭 草堂、錦江春色、湄嶼潮音。這些景點約定俗成,成為莆田婦孺皆知的傳統景觀,沿用至今。

但是,由于年代久遠,滄桑變異,有的景點已成陳跡,有的已經消失。如,位于常太鎮嶺頭尾的“北瀨飛泉”,已沉沒于東圳水庫底;位于城廂觀橋和廟前一帶的“西湖水鏡”,由于城區建設,已不復存在;位于黃石七境村的“谷城梅雪”,已見不到如雪的遍地梅樹。還有位于華亭北部山脈的“三紫凌云”、位于城郊頂墩的“柳橋春曉”、位于黃石天馬村的“天馬晴嵐”、位于城廂的“西巖晚眺”等景點,再也見不到她們昔日的風采。然而,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大部分景觀,至今仍然保存了下來(有關景點,有的景觀經過修葺,還賦予新的內容,使其更加絢麗多姿,成為人們消閑游覽的勝地。

莆田廿四景之———天馬晴嵐

天馬山位于黃石鎮南端,海拔132米。東接北高鎮,西南臨笏石鎮,整座山范圍不大,但山坡很陡,遠遠望去,仿佛可看到馬頭、馬鞍、馬尾的形狀。宛如一匹昂首馳騁的駿馬。每當天晴的日子,山中霧氣蒸騰,煙云彌漫,山腰水氣氤氳、纏云繞霧,遠處眺望,但見山似天馬行空,若隱若現,景色婀娜多姿,這就是莆田廿四景之一———“天馬晴嵐”奇景。

嵐即山中的水蒸氣;晴嵐是天氣晴朗時山中的水蒸氣景色。為何天馬山須晴時才有此景色?經調查考察發現,天馬山西南的笏石鎮境內有一個全市更大的湖泊“土海”,系唐代挖建的農田灌溉蓄水塘,方圓幾里許,還有幾條小溪匯流入“土海”,和平原溝渠相通,形成珠坑壩洋、西徐等幾片小平原。極靠近天馬山。所以越是晴天,水面洋面蒸發的水蒸氣越多,西南風一吹,即到天馬山,受天馬山山林中散發出的冷氣影響,就化成云霧,所以天馬山中霧氣蒸騰,煙云彌漫,好像天馬山在登云駕霧,若天馬馳騁云天,這全是大自然形成的景觀。

據說天馬山上有座天馬寺,周圍樹木蒼蘢、風光秀麗,是處讀書的幽靜地方。山下天馬村朱厝,明代有個少年姓朱名氵制,聰穎好學,朱氵制少年時代,每天很早就來到寺附近找處靜心讀書,后來在寺邊幽靜地方搭蓋一座“天馬山房”。奮發讀書,一日三餐托寺僧代炊,并跟寺僧成了好朋友,有時讀書忘了時刻,便在寺中過夜。一天,塘下(古大村名)和附近幾個村聯合“出游”,方圓幾十里,幾十臺戲同時演出,還有大燈、大鑼、馬隊、旱船、十音八樂等,非常熱鬧,“出游”隊伍長達幾十里。這時,朱氵制的幾個好朋友到處找他,找了半天不見其影子。原來朱氵制對“出游”根本不感興趣,他坐在寺旁一塊巨石下,靜心讀書。由于他勤學苦鉆,學識淵博,終于在明嘉靖三年(1523),與城里的柯維騏等15位莆田人同登進士第,后官至左都御史,有次他巡視閩粵,回鄉探親,曾特地到天馬寺重游少年時讀書的地方,揮筆在寺旁大石上寫了“忘歸”二字。從此“忘歸”就刻在石上,被人們稱為“忘歸石”。

相傳古時,天馬山上有座“天馬寨”,寨中有一株古松,人稱“晴嵐松”,因其高大參天,又叫“通天松”。寨中的山寨王,武藝高強,勇猛無比,他將山寨建筑得非常牢固,官兵屢屢上山圍剿,都攻不上寨,山寨里的人憑借變幻莫測的山嵐霧氣作掩蔽,神出鬼沒、頑強抵抗,官軍始終無可奈何。天馬寨的戰績至今還在當地民間流傳著。

莆田二十四景之——鐘潭噌響

鐘潭位于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離莆田市中心約5公里。“鐘潭噌響”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鐘潭以瀑布著稱,其水源出龜山,經朱坑注入錦亭山西南的溝壑之中。溪床蜿蜒曲折,溪里奇石錯雜,夾岸雜樹飛花。俯視清流中群魚逐浪,聆聽綠叢中眾鳥叫春,你會由衷贊嘆,想不到離市囂這么近的地方還有如此清幽絕塵的所在!你會不期然而然地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荔軾的《石鐘山記》。“鐘潭噌響”就是前人采擷《石鐘山記》“噌口么如鐘鼓不絕”一語,重組而成。

溪水經過了1公里多的坎坷歷程,突然從一處近30米高的懸崖上飛流直下,注入深潭。這里處處是“鐘”。崖壁上凸下凹,象半個鐘;潭形也象鐘,深不見底;瀑布撞擊深潭,發出洪鐘般的巨響。如果身臨其境,不但會耳目一新,而且有福消受從天而降的億萬珠璣。鐘潭的奇妙還在于:滿潭的水翻空出奇,分出各具情態的三支瀑布,古人分別命名為:飛瀑、掛練、曳帛。瀑布下瀉的地方又成三潭,如樽、如盅、如敦,人稱“三酒盅”。筆者曾經涉足其間,面對大自然的奇妙,似乎有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鐘潭幾個瀑布或串聯或并聯,在山谷間各呈其妙,最妙的還在音響之美。置身其間,如聞八音齊奏、萬籟齊鳴,堪稱世間絕唱。

莆田二十四景之——三紫凌云

三紫山位于莆田縣華亭鎮境內,是紫霞山、紫微山、紫云山的總稱

,海拔分別為558.4米、685.2米、767.4米。紫霞山附著于龜山、其

山頂圓如帽,儼然如靈龜昂首向南高視之狀,龜山之名由此而來。相傳

古代三紫山成了精,變成三兄弟,自高自大、非凡超俗,抱負清高地裝

成三書生,入京應試,考中三及第,在外怕出破綻,即回莆田三紫山。

此后列岫爭聳,駢峙云際,快伸到天上了,玉帝知道后,派呂洞賓下來

把三紫山頭用天劍劈掉,三個山頭都掉落華亭境內三個地方,后人就把

這三處的地名稱為湖頭、圳頭、園頭,至今這三處還沿用三頭為村名,

稱:湖頭村、圳頭村、園頭村。由于三個山頭被劈掉、山峰成為平臺。

宋代時稱為三臺山。

三紫山峰巖石 *** ,多奇巖怪石,皆呈紫色映得云霧多彩。故四時

皆紫。由于山陡坡急峰高。尤其紫云山高767.4米。比北面龜山還高1

1.4米,若在木蘭溪畔觀望山峰,高臨云際,故名“三紫凌云”,為莆

田著名24景之一。

三紫山脈自仙游縣游洋山延伸入莆田縣,經常太至華亭境,趨木蘭

溪北岸,崛成三座山峰,它位于莆田城西南約十公里許,北面過龜山與

莒溪及東圳水庫相連,東南面為木蘭溪環抱。這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樹木茂盛,到處植被郁郁蒼蒼。

三紫山的紫色,是因為這里巖石是灰紫色的流紋巖和凝灰石構成的

,它們約在一億年以前由火山噴發堆積起來的,巖石中含有較高的鐵質

,低價鐵呈藍灰色,高價鐵呈紅色,由于鐵的作用,使這里的礦物把巖

石“染成”灰紫色了。縣志中曾記載過,天空發現五色云后地震發生。

相傳“三紫凌云”的命名,是由于經常看到山上有五色云才定下來的。

其實是因為這里的山峰為木蘭溪所環抱,山上樹木茂盛,水蒸氣十分豐

富。另外距沿海又不遠,東風一吹,興化灣上的水蒸氣就順著木蘭溪峽

地進來,至此受到三紫山的阻擋,集中大量水蒸氣,因陽光斜射,極容

易形成早霞、晚霞的美麗景色。

莆田二十四景之——夾祭草堂

夾氵祭 草堂在莆田縣新縣鄉鞏溪村的夾氵祭 山上,離市區北面約30公里,這里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是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著書立說的地方。

草堂原為名副其實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興化軍知軍鐘離松把草屋改建為瓦房,題額“夾氵祭 草堂”,供后人瞻仰。

鄭樵,字漁仲。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宋崇寧三年(1104年)生于廣業里下溪(今莆田縣白沙鎮霞溪村)。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鄭樵已修書五十種,獻給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沒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夾氵祭 山,編纂《通志》叢稿。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書成,鄭樵到臨安獻書。適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 *** ,未得見。第二年春,高宗還臨安,詔命鄭樵將《通志》繳進,高宗授他樞密院編修官,是時,他已病逝,終年58歲。

 鄭樵一生述著頗豐,多達81種,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夾氵祭 草堂中寫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與鄭樵有關的遺跡,如瞻星臺、曝書石、洗硯池等。民國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陳志陽和廣業群眾集資,在草堂后山東邊新建一座“勝跡殿”,為石構屋宇,題額曰“草堂勝跡”。1997年,莆田市人民 *** 又撥款修葺草堂,修建鄭樵紀念館,以崇尚這位終生著書立說的我國著名史學家。

莆田二十四景之——智泉珠瀑

智泉在城廂區龍橋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巖北行一公里便是。

智泉源出林橋村附近的彌陀巖,巖上有千年古寺彌陀寺,寺內有千年鐵樹。寺周圍山高林密,飛禽走獸甚多,富有野趣。智泉發源處流量很小,在彌陀巖下分為兩支,錚錚作響,其聲細微。到橋尾自然村橋頭合二而一,流量變大,因受山巖逼迫,急轉而下。泉水在陡峭的巖石上奔突,順山勢成了奇特的“玉澗三懸”。三級瀑布首尾相連,每級長約70米,坡度在30度至70度之間,像鍋灶,像墻壁,像囤缸,各具情態,各異其聲。

瀑布受山勢約束,溪澗或窄或寬,流速時急時緩,水石相激,飛珠濺玉,霧氣彌漫,在陽光下形成一道道彩虹,使人賞心悅目。泉流石上,跌宕有聲,其聲隨流量、石質、處所不同,在山崖間各呈異響,如兒女呢喃,如琴瑟奏鳴,如鼓響雷鳴,與松濤鳥語交相呼應,形成八音繁會的自然交響樂。澗底怪石磊磊,似駱駝,似烏龜,似青蛙,、似雄獅,似大象,似小雞,不一而足。瀑布跌落之處,形成’一個個深潭,潭里不知名的游魚甚多,有一種鵝黃色的胡子鯰,當地人叫它“黃枝魚”,可算智泉一絕。

傳說,上古時有一個名叫陳清的人在這里放牛。一個白衣老人訓斥道:“此仙人菜園地,毋飲牛污吾水!”智泉本來

叫做梅花漈,梅花夾岸,花開時節香氣彌漫在山崖間,花瓣順流而下,.一直流到莆田城下磨溪邊。明代正德年間,提學陳伯獻辭官后隱居于此,改“梅花漈”為“智泉”。現在,崖壁上還有石刻“智泉”兩個大字和他寫的改名題記。古人在智泉留下的摩崖題刻很多,比較醒目的有“崖沫”、“流釜”“噴玉”“鳴琴”“石門”“云偃”等字跡,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莆田縣令何南金筑來蘇亭于智泉左側,并寫下《智泉來蘇亭記》。今人在亭基上開辟了智泉寺。現在游人一般是從智泉寺旁邊溯流而上,去觀賞智泉“云壑飛泉垂玉箸,松風卷雨下珠簾”的優美景致。莆田二十四景之——古囊列獻

山有重囊勢,門開兩徑斜。

溪聲寒走澗,海色月流沙。

庵外曾伏虎,堂中舊雨花。

不知遺讖地,一一落誰家?

這是唐代黃滔《詠囊山》的五言律詩。它詠述了該山以囊稱謂的含義和非凡氣勢,又寫盡了南麓鎮山名剎——慈壽禪寺的風光。

莆田二十四景之——湄嶼潮音

福建莆田湄州島上的媽祖廟(又名天后宮)聞名海內外。建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的湄州島媽祖廟,經歷代擴建日臻雄偉。島上更高處聳立著媽祖像,寶相莊嚴,人說媽祖眼看臺灣島方向,日夜保佑著海上的漁民和航船。

廟后的巖石上刻有“升天古跡”、“觀瀾”等古石刻,于此登上高臺,鳥瞰全島,遠望可見舟輯相接,帆影點點,湄州灣猶如半滿月,山環水抱,這里有著“天下之一灣”的九寶瀾黃金沙灘、蓮花灣沙灘,走到哪里都可以聞到海的氣息。潮汐吞吐,海風清爽,你可以把關于海的所有遐想放飛湄州島。

傳說當地婦女因崇敬媽祖,連發型裝扮也模仿,任時光流轉,代代相傳,當地不少漁婦梳的仍是“媽祖頭”。旅途中,不時可見作此打扮的老太太:發髻高挽盤在頭頂,斜插一根銀簪子,腦后插后冠式樣的銀頭飾,鬢旁兩朵小紅花,說不出的颯爽嫵媚。

惠安縣惠安女風采聞名遐邇。在離莆田約二小時車程的惠安東南崇武半島,電影《惠安女》令此地的傳統惠女服飾聞名全國。惠女穿著的衣裳別有風情:上著緊身斜襟衫,上衣短至肚臍;下著黑色寬腿褲,腰束銀鏈、手帶銀鐲,頭用花巾裹的嚴嚴實實,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巴,頭戴圓形尖頂竹斗笠,別有一番風韻。

莆田二十四景之——寧海初日

在涵江區至荔城區黃石鎮公路的中段,也就是兩區的交界線上,正當木蘭溪下游出海處,有一座橫空飛架的大石橋,勢如長虹,格外雄偉。這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寧海橋。

寧海橋建于元元統二年(1334)。因所在的寧海渡,系溪海匯集之處,潮大流急,建橋工程十分艱巨。自元至清,三百多年間六建六圮。第七次修建是在清雍正十年(1732),歷時15年始成。

寧海橋為石梁式,仿泉州洛陽橋形制。全長225.7米,面寬5.8米,有船形墩14座,高10米,兩墩之間的凈跨徑 8.8米~11.8米,比福建著名的五里橋和洛陽橋的跨徑還大。橋面用75塊長13米,寬、厚各1.2米的巨石架設而成,每一塊石梁上均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款數額。橋面兩旁有石扶欄,望柱頭立雕著姿態各異、線條簡樸的石獅。橋的兩端,立著高約3米、戴盔披甲、手執長劍的護橋將軍石 像各二,系明代雕造。此橋的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工程艱巨,建造質量很高,向為研究福建繼承宋代傳統建筑石橋技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每年端午節在橋上觀日出,一丸紅日,倒映橋下,萬道金光直射,猶如金龍逐波,儀態萬千,蔚為奇觀,故有“寧海初日”之譽。前人有詠“寧海初日”詩云:“朝唏朗映吉祥前,影射長虹破曉煙。紫曜高懸初出海,紅輪幾跳始經天。三千浪涌金光爍,十五門通彩色連。豈是燭龍含遠照,羲和命駕浴甘泉。”

橋北岸的吉祥寺,是僧人越浦所建。元元統二年 (1334),龜洋僧人越浦率眾僧四處化緣,倡建此橋。建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也有不軌之徒乘機竊取建材。為此,;越浦大師就在橋北創建吉祥寺,住持督造此橋。傳說大師蘸海水泡沫在寺中正殿前檐下的方形石柱上書聯:“人吾門不窮,出吾門不富;舍我者必昌,盜我者必殃。”字跡不滅。人感大師法力,紛紛捐資投勞,偷竊者不敢妄為。歲月悠悠,吉祥寺多次重修,但兩石柱至今尚存,只是下聯已看不見。站在離石柱5米多的地方,上聯隸書似依稀可辨,只是“不富”兩宇:較為模糊,“人吾門”三字即使站得遠些也看得清。字呈灰白色,與石色略有不同,以手觸摸卻了無痕跡,可算一奇。

莆田二十四景之——紫霄怪石

 紫霄山位于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俗名“圍莊”)境內,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霧飄逸,景物多奇。山腰處,有一座釋道兩教相容并立的千年古剎——紫霄迎福寺,俗稱“紫霄寺”。有關資料載稱,“紫霄山之有禪林者自唐朝高僧、邑人妙應祖師所鼎建”,距今有1200多年。紫霄寺四周蒼松翠柏、丹楓古樟、榕桐桂荔比比皆是,且枇杷連片成林,龍眼桃柚點綴,洞幽壑深,花茂草密,四季如春。“紫霄怪石”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莆田二十四景之——九華疊翠

九華山在荔城西北10公里的西天尾鎮、常太鎮交界處,系北干山脈主峰,海拔741米,與荔城南面的壺公山遙遙相望,同為興化平原之側的名山。

九華山層巒疊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蓮花,故有“九華疊翠”之稱,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此山還有別名:因落日余暉映照山峰而稱“霞山”;因山形如筆架而稱“筆架山”。九華山最為古老的稱謂是“陳巖”“陳巖山”“仙公尾”。相傳漢代有陳胡二道人來自北方,在莆田擇勝而棲。姓陳的上九華山,姓胡的上壺公山,后皆得道成仙,故九華山有“陳巖”諸稱。九華山或以神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顯得撲朔迷離,有著夢幻般的色彩。登九華山,東西南北均有小路可通。今人多從西天尾沿盤山公路驅車而上,直達離山巔不遠的桃花塢。在這里棄車拾級而上,可見摩崖石刻“上天梯”三字,相傳系明代進士周瑛(1430~1518)所書。

相傳,何氏九仙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八公爭帝失敗后從江西潛入福建隱居于九華山顛,后修煉成仙。另一傳說為何氏九兄弟從安徽來九華山隱居,后至九鯉湖羽化成仙。

此外,九華山上還有紫云巖、羅漢石室、仙人足跡等古跡,以及石魚鼓、石牛等怪石。

莆田二十四景之——石室藏煙

  天開石室是何年?洞里渾疑別一天。

古樹澗含千嶂雨,疏鐘撞破隔林煙。

登高客憶茱萸酒,解渴僧分竹筧泉。

咫尺西北長在望,不須榻供白云眠。

清末翰林張琴(1876—1952)的這首七律生動地點明了石室巖的特色和位置,城廂西郊鳳凰山山腰。

沿著山腳的蹬道拾級而上,越是靠近石室巖,巨石就越多。路旁石間,有十余株百齡老杜樅拔地而起,摩云擎天。道左有一石,篆刻“伏虎巖”三字,筆勢遒勁,系宋代司法參軍方左鋮所書。路右也有一塊摩崖石刻,石下有清泉汨汨流出,注成一洼,常年不涸,任憑游人解渴洗手。從這里蜿蜒而上,進入題有楹聯“覺路傳燈分作月,空心無物只藏煙”的山門,便到了石室巖寺。

傳說該寺初建于唐咸通年間(860—873),開山祖師是高僧黃妙應,其后幾經廢興。寺后有明代七級磚塔,舊有木檐欄己毀。該塔用巨磚砌建,四角空心,每級四面有佛龕,形制與西安香積寺的唐建磚塔相似。磚塔高約20米,如一支碩大無朋的金鞭直插青天,塔頂長著一株山榕樹,使蒼老的古塔顯示出一線生機。據說,宋代這里是一座五級石塔,傾頹后才改為磚塔。磚塔是石室巖的標志,從市區遠遠望去,那滿山蒼翠中一柱挺立,像一個灰褐色的驚嘆號。

莆田二十四景之——木蘭春漲

在城廂區南郊木蘭山下,有一座建于北宋年間的大型古堰——木蘭陂。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清溪水木蘭陂,千載流傳頌美詩。公而忘私誰創始?至今人道是錢妃。”這是郭沫若當年寫的一首《詠木蘭陂》詩。

900多年前,一條匯360澗水的大溪,自仙游流經莆田注入興化灣。因受海潮頂托影響,溪水經常泛濫,甚至海水還能沿溪道涌入平原,給沿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傳說,宋治平元年(1064),長樂女子錢四娘(1049~1067)毅然辭別親人,遠離家門,攜金來到莆田,選在今樟林村附近的將軍巖前壘石筑陂。錢四娘的義舉使人們深受感動和鼓舞,紛紛從遠近趕來投入建陂工程。四娘每天給大家發放工錢是用竹簍盛錢。按每天十八文讓各人自取。但誰也沒有多取一文。有一天,一個工匠心生邪念,趁別人不注意時,雙手捧了一大把,裝進懷里就跑回家。誰知他取出錢點數時,數來數去也只有十八文。于是,“抓也十八,捧也十八”,流傳至今成為民諺。

經過數年的緊張施工,陂身工程終于告竣。正當錢四娘載酒同大家一道慶賀大陂竣工時,突然上游山洪暴發,洪水像脫韁的野馬,沖毀了陂身。四娘眼看自己的心血一旦付諸東流,悲憤難抑,縱身跳進滾滾洪流。這時,她年僅18歲。第二天,在離陂不遠的溝口小山腳下,人們找到她的遺體。錢四娘的面容還像生前一樣,比花還美;她渾身散發出花香,香氣很濃很濃,方圓數里都能聞到。從此,這座山就叫做“香山”。人們把她的遺體葬在山上,蓋個廟,叫“香山宮”。從溝口撈上她的尸體,移到香山下葬的路上,她的鼻血灑在地上,每一滴都長出一棵杜樅樹來。如今香山上就長遍了杜樅樹。這里的杜樅樹與別處不同,樹心是紅色的,那是錢四娘赤誠的愛民之心永恒地在流血。

錢四娘死后不久,她的同鄉進士林從世又捐家資十萬緡,改在下游溫泉口筑陂。但同樣由于選址不當,被潮勢攻搏而潰,依然失敗,傾家囊乏的林從世從此居住莆田。

宋熙寧八年(1075),經時任舒州團練推官、錢塘(今浙江杭州)縣尉的邑人蔡京與在朝為官的弟弟蔡卞上奏,朝廷下詔募修木蘭陂。侯官(今閩侯縣)人李宏(1042—1083)攜資七萬緡應紹而來。他和僧人馮智日認真總結前人兩次失敗的教訓,選擇在溪面寬闊、水流緩慢、溪床巖石亙連的木蘭山下建陂。工程經過8年艱苦奮戰。壘筑了數萬塊巨石,大陂終于元申六年(1083)建成。因陂筑在木蘭山下,故名木蘭陂。這條長溪也因之取名木蘭溪。

所謂“興化之讖”,就是唐妙應禪師的預言:“水繞壺公山,莆陽朱紫半;白湖腰欲斷,此時大好看。”

莆田二十四景之——梅寺晨鐘

梅峰光孝寺位于城廂區龍橋街道,簡稱梅峰寺。“梅寺晨鐘”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梅峰宋代名“梅子崗”,山上廣植梅樹,建有觀音亭。相傳涵江富商李泮夫婦于亭中祈子而生李富(1085—1162),因此宋元豐八年(1085)舍地百余畝擴亭為寺。宋崇寧二年(1103)寺成,時邑人太師蔡京當國,宋徽宗賜額“梅林佛國”,次年賜名崇寧禪寺,宋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寧萬壽寺。宋廷南渡后,宋紹興七年(1137)改名報恩光孝寺,宋紹興十二年(1142)更改為梅峰光孝寺,沿用至今。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寺毀于倭患,萬歷年間重建。清代增建大小殿宇十幾座。1979年以來,在海外僑僧的支持下,梅峰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擴建,現占地面積1.83萬平方米,建筑布局近似于廣化寺,這座“城市山林”顯得更加氣派。梅峰寺已被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開放寺廟。

梅峰寺最為引人注目的是20世紀80年代建于山巔處的大悲殿。梅峰海拔雖僅55米,但兀立城中,加上高22米、三重檐、懸欄高閣式的大悲殿,就顯得格外宏偉壯觀。殿中一尊高14.2米的觀音坐像,高度為八閩之最。據說,僅金身貼塑,就用去黃金1.5公斤。殿中有羅丹(1904—1983)書楹聯一對:“峰頂參梅花,聽來百八鐘聲,聲聲入悟;門前對滄海,看遍萬千春色, *** 皆空。”殿后有階級可登殿走馬回廊。置身廊上極目遠眺,不但莆田市區盡收眼底,而且可以望見壺公山、九華山之間一馬平川的南北洋平原,乃至煙波浩淼的興化灣。約鶴 2005-6-10 00:52

莆田二十四景之——南山松柏(廣化寺)

南山廣化寺,這座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福建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就座落在城南鳳凰山麓。近年隨著莆田城的迅速建擴展,這里已與市區融成一體了。

莆田二十四景之——東山曉旭

東山是東巖山的簡稱,原名烏石山,因其山勢如麒麟,又名麟山。該山位于莆田舊縣城北部,勝利北路西側,海拔69米。2002年劃人荔城區管轄,是清代標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莆田二十四景之——壺公致雨

據史料稱,距今一億多年前,地球演變劇烈。從生物進化進程劃分 ,屬中生代;從地球地貌變化角度分析,那時正是造山運動時期,海洋 里的地塊碰撞,加上地球內部高溫高壓巖漿的噴擊,地貌極不穩定。那時的莆田也深受造山運動影響,形成了九華山一帶強烈的地塊升降現象 。今天的湄洲灣,上升中當時的浮嶼變成今的壺公山。地質人員曾在山 上發現有貝殼及船釘、船板殘塊,在山腳的古土宅等村落的小山巨

上,還發現有海泥層及粘上海蠣殼的礁石類巖石。這些地質內涵證明了 壺公山是地殼運動的產物。

一些文獻資料表明,壺公山確是天造地設的一大景觀。多少年來, 人們只要從遠近不同方位觀察此山,山峰上若是云霧迷離,必是雨前征 兆,于是就有“壺山致雨”之景,對于農民而言,這一自然景觀還可為 農事作天氣預報。

從莆田城區車站乘車,不到一小時即可到達壺公山接近山頂的莆田 更高寺殿凌云殿。一條盤山公路繞山而上,沿途可觀賞壺公山上半部不 同方向所觀察到的不同形狀,有時如一只臥虎、有時如一尊古代酒壺, 有時如一只倒地葫蘆……盤山公路兩旁,那遍野滿山的青松翠柏,枇杷 龍眼及花草怪石,都令人賞心悅目,遐思無限。到了凌云殿前門,一路 風光在此形成集結點,只見凌云殿氣勢磅礴,殿院層層迭迭有直上云端 之感。站在殿前大石埕上,極目遠處,海天相接處便是浩淼的湄洲灣,迷迷朦朦的洋雨似有似無,陣陣海風引起林濤吼鳴,更顯得壺公山的歷 史感和神秘感。

凌云殿面對金爐峰。說是金爐峰,倘若你從殿內越過殿脊眺望,那 峰頂活象一朵蓬勃開放的蓮花。殿西向一華里處,就是棲云寺。顧名思義,這寺的四周在春夏節,有云絲飄浮其間,整座寺變成云棲之處了 。凌云殿東面有處桃華洞,相傳,這洞里古時住有仙人,仙人從別處移 栽此地的桃樹尤其枝椏交錯,莖粗葉茂,結的果實碩大無比,香甜爽口 。殿北可達云霄洞,那洞里云霧穿行,奧秘無窮。

關于壺山,據說原有三十六巖十八院,這凌云殿原名就叫“靈云巖 精舍”。自唐以降千年來滄桑巨變,山上仍有不少遺跡遺景供香客游人觀賞。北宋詩人柯應柬游覽壺公山寺院風光后,感慨賦詩曰:“方壺久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計

參考文獻:

去莆田景區忘憂谷怎么走

駕車路線:全程約31.3公里

起點:莆田市

1.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行駛20米,左前方轉彎

2.行駛40米,左后方轉彎

3.行駛150米,右前方轉彎

4.行駛310米,左后方轉彎進入荔城中大道

5.沿荔城中大道行駛500米,過右側的龍橋大廈約60米后,直行進入荔城北大道

6.沿荔城北大道行駛290米,左轉進入溪南路

7.沿溪南路行駛37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溪邊路

8.沿溪邊路行駛930米,進入X261

9.沿X261行駛12.7公里,右轉進入常青東路

10.沿常青東路行駛160米,直行進入常青西路

11.沿常青西路行駛280米,直行進入X261

12.沿X261行駛5.2公里,稍向右轉

13.行駛2.2公里,右轉

14.行駛6.2公里,右轉

15.行駛1.3公里,左前方轉彎

16.行駛550米,到達終點

終點:莆田城廂區馬院忘憂谷

二維碼

掃一掃關注我們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果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的內容,歡迎發送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

標簽:

相關文章

  • 日本一天旅游養老的奧秘

    日本一天旅游養老的奧秘

    部分一:日本的長壽秘籍 在日本,長壽已經成為一種美麗的傳統。在這個國家,人們對健康和長壽的追求已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僅有一天的時間,你也可以親身體驗到這種文化的獨特魅力。 部分二:和老年人一……

    2024-08-05

  • 2024年廣州跨年夜地鐵營業到幾點 會不會延遲

    2024年廣州跨年夜地鐵營業到幾點 會不會延遲

    今天晚上的跨年夜,又是一個不眠夜,很多朋友肯定都會和自己的朋友,家人,喜歡的人一起跨年。那么今天晚上廣州的地鐵營業到幾點呢?在外面玩的朋友一定要多多注意,疫情防控減少聚眾還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和小……

    2024-05-24

  • 江西旅游資源,江西旅游資源優勢

    江西旅游資源,江西旅游資源優勢

    江西,一個深邃而神秘的地方,寧靜的山川間似乎流淌著古老的文明與現代的活力。江西旅游資源豐富多樣,獨具特色,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尋。讓我們一起探討江西旅游資源的獨特優勢,揭開這片土地的神秘面紗。 自……

    2024-07-12

  • 2024石家莊中考最低錄取分數線 各高中多少分錄取

    2024石家莊中考最低錄取分數線 各高中多少分錄取

    石家莊2024年中考各類學校招生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長安區、橋西區、新華區、裕華區、高新區普通高中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436分。具體內容小編已經整理好了,一起來看看吧。 2024石家莊中考錄取分數線最新公布 一……

    2024-11-27

  • 2024年任賢齊線上演唱會時間+平臺+觀看入口

    2024年任賢齊線上演唱會時間+平臺+觀看入口

      任賢齊 2024 逍遙游 線上演唱會   直播時間   2024年1月7日 19:45   直播平臺   任賢齊視頻號   直播入口   任賢齊的歌聲里,有濃濃的武俠風。他的唱腔獨特辨識度極高,除了快意江湖的灑脫,還充……

    2024-11-23

  • 澳門半島面積約多少平方千米?,澳門半島面積有多少平方公里?

    澳門半島面積約多少平方千米?,澳門半島面積有多少平方公里?

    澳門半島占地面積是8.9平方千米。澳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是澳門居民的舉主要聚居地。 澳門旅游必去的景點 澳門旅游必去的景點 你知道澳門有什么好玩的景點可以春節去嗎?20XX年的暑假你還是想往常一樣宅在家里……

    2024-11-05

二維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同德县| 若尔盖县| 中山市| 海安县| 焦作市| 安义县| 宝兴县| 乌拉特前旗| 兴山县| 镇平县| 泸州市| 天峨县| 阳信县| 神池县| 宁河县| 荥经县| 宽甸| 城步| 柏乡县| 商南县| 元江| 横山县| 合水县| 通化县| 章丘市| 都安| 宁陵县| 牙克石市| 大宁县| 中牟县| 遂川县| 龙门县| 通州区| 枣阳市| 新田县| 吉首市| 龙江县| 荥阳市| 大渡口区| 武清区| 正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