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習俗(四個)
生活習俗:1喝奶茶和馬奶酒,2那達慕大會摔跤,3祭敖包,4蒙古族蓋新房,新房上蓋那天,村里鄰舍、三親六故全來幫忙并送“粘豆包”或小米面豆包,以示祝賀
蒙古族吃的是什么
蒙古族傳統的飲食習慣為一日三餐。但家庭三餐的常用主食各異,大致分為茶食、奶食、肉食、糧食。早餐
以茶食為主,輔以烙餅、油果子等。清晨起來,婦女們燒火熬茶并灑茶敬神,男子做些出牧前的準備工作。然后進房子沖酥油奶茶,全家人團坐共進早餐。
茶食,在蒙民生活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非但早餐為主,終日不可少。夏秋季節,一般多飲茶,少吃飯。
茶食主要分為鹽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鹽茶,是用蒙古族最喜歡的磚茶熬制。熬好的茶水里加點食鹽,稱為鹽茶,起消食化積的作用。奶茶,在熬好的茶水內加上牛羊奶和少量食鹽,稱為奶茶。在熬好的茶水內放入酪旦子、奶皮子和酥油少許,有條件時還加上幾塊冰糖或方糖、幾顆棗兒、葡萄干之類,稱之為酥油茶。至于油茶,那是在炒面內放入少許羊油炒制而成,用茶時倒入鹽茶攪拌后,即可飲用。
午餐
蒙古人的午餐一般比較簡單,放牧歸來大量飲茶,然后進食炒面、烙餅、餡兒餅、燒殼子、油果子、油餅子等。
青稞炒面為蒙古族傳統的糧食食品。其制做方法,是將淘洗后晾成半干的青稞,置入鍋內加上專用沙粒炒,炒到多數青稞崩開口,取出簸篩干凈,放到家用手推磨上磨成粗粉,即謂之炒面,保存備用。現在以麥面炒熟代替青稞制做的炒面。進餐時,炒面內拌上酥油、再加上蕨麻、葡萄干、白砂糖等物,用手糌拌,捏成條狀或塊狀,謂之糌粑,又稱蒙式點心,味道鮮美,別具一格。
至于烙餅、餡兒餅、燒克子、油餅子、油果子,多用小麥面粉做成。尤其是蒙古族的烙餅子,質軟而好吃。其制做方法是將酸奶子或發面糊狀物倒入面粉內,和成面團,然后揪成小塊搟成薄片烙制而成??莎B放儲存,食用方便。
晚餐
蒙古族人民的晚餐做得豐盛。牧群歸場后,牧人先喝茶少進食,接著男人們忙碌牧活,女人們擠奶子, 活畢再做飯。晚餐多為肉食,面條或水餃等。
牛羊肉為蒙古人最喜愛的食品。羊肉的吃法種類較多,據不完全統計,不下二十種,一般喜歡吃手扒羊肉,還有羊背子、全羊肉、燜羔肉、炒肉片、肉餡灌羊肥腸、酥油拌肉片、熏羊肉、羊血灌羊腸、羊雜碎灌羊腸等。牛肉,一般也煮成手扒肉,冷拌牛肉,牛肉丸子,或以其它方法食用。駱駝肉,只做自食,不做待客用品。
面粉做成面條、揪片子、拉條子;小米,多做小米干飯、小米稀飯。大米,多做大米干飯、大米稀飯,稀飯內加蕨麻、葡萄、紅棗、酥油等物一起煮成粘粥,很有營養價值。有時,在無小米和大米的情況下,用麥仁和青稞仁代之,其制法是將小麥或青稞置入臼內,稍加水,用杵杵去其皮留其仁,熬粥食用。
蒙古族人民普遍喜歡飲酒,傳統習慣在晚餐后多用奶酒,少用外購的燒酒。現在,大多飲得是外購的白酒(俗稱燒酒)、甜酒、啤酒,或者各種飲料之類。
內蒙古人的衣食住行 食
蒙古族的傳統飲食大致有四類,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稱奶食為“白食”,蒙語叫“查干伊德”(純潔、吉祥、崇高之意)。而農區多以谷物蔬菜為主食,以肉食為輔。
磚茶:蒙古族視磚茶為飲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沒有茶。若有客人到家中,主人首先斟上一碗香噴噴的奶茶,表示對客人的熱情歡迎。客人光臨家中,而不斟茶,被視為草原上最不禮貌的事情。若有朋友到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慶活動,帶去一塊或幾塊磚茶,被認為是最上等的禮物。 他們用磚茶熬制成茶水,蒙古語稱“哈日茄”;奶茶,蒙古語稱“蘇臺茄”;酥油茶,蒙古語稱“希日陶斯臺茄”;面茶,蒙古語稱“珠通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他們還摸索出豐富的熬茶技術。熬紅茶是將無雜質的水,用銅質器具煮沸,然后把搗成粉狀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許食鹽即可飲用。這樣的茶,有助于消化。煮奶茶是將在已經熬成的紅茶里,放入適量的鮮奶,使茶色由紅變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濃郁的奶香味,可口綿甜,增加食欲。酥油茶是在已經配制好的奶茶里,再適量放入奶油、紅糖即成。這種茶在隆重的場合上飲用的較多,民間一般不多熬制。面茶的熬制方法較為復雜,即先將青棵面或麥面用油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紅茶澄清倒入,攪動就可作成。面茶既當茶又可當飯,是牧民冬季食用的茶食。 蒙古族飲用磚茶之習俗,究竟源于何時,無法考證。據記載,清朝康熙時代,內地一些商人攜帶磚茶、米面、布帛雜物到蒙古腹地,換易蒙地各種物產。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雜物均以磚茶定其價值。磚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別。所謂“二四”者,即每箱可裝二十四塊磚茶,價值約三十三銀元,每塊磚茶重五斤半,價值一元二、三角?!叭拧辈鑴t每塊約價值六角左右,亦當做一元幣通行。有時,磚茶價值急劇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辟地區以較少的茶,換取較多的畜產品。以一塊磚茶,換一只羊或一頭牛的事屢見不鮮。
蒙古族在飲茶時有很多習俗。即斟茶時,茶碗不能有裂紋,一定要完整無缺,有了豁子認為不吉利;倒茶時,壺嘴或勺頭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門)向外、因為向里福從里來,向外福朝外流。 茶不可倒得太滿,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獻茶的時候,手指不能蘸進茶里;給老人或貴客添茶的時候,要把茶碗接過來再添,不能讓客人把碗拿在手里;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時候,都要首先向天地、山水、火神等分別作為“德吉”敬獻,之后才能開始倒茶等等。
馬奶酒: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于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后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 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要飲料。忽必烈還常把它盛在珍貴的金碗里,犒賞有功之臣。隨著科學的發達,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因而六蒸六釀后的奶酒方為上品。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也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去蹄,洗凈,卸成若干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盤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此名。
奶制品:蒙古族的奶制品可為多種多樣。有黃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酸奶、奶渣、奶糕等。奶豆腐,也稱奶干。做法是把鮮奶放置發酵后,撇取上層白奶油后,倒入鍋里煮熬。等奶子呈老豆腐狀,裝入刻有各種圖案的木模,放通風處晾干即成。白色透明有油性的為上品,發黃較硬的次之。奶皮子的做法是將新鮮牛奶放入鐵鍋中,用文火熬,待牛奶稍微滾起后,用勺子不斷翻揚,至泛起泡沫為止,?;鸷螅鋮s到第二天,一層奶脂凝結于表面,像蜂窩狀麻面圓餅,用筷子挑放在案板上,折成半圓形,在通風處晾干。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均可,香甜可口,營養價值極高。秋季是制作奶皮子的最佳季節。
炒米:又稱“蒙古米”。 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脆炒米的做法是把糜子浸泡,也有的用溫火煮到一定程度,使米泡脹。之后拿出晾干,再倒入鍋中翻炒。有的在鐵鍋里放入細沙,待沙子燒紅后放入適量的泡脹的糜子,用特制的攪拌棒快速攪拌,待米迸出花且水分蒸發完畢,火速出鍋并過篩子。這樣炒制的米呈黃色,米??此茍杂?,實則吃時干脆,色黃而不焦,帶有特殊的香味。硬炒米的做法更為簡單,不放沙子,也不用泡水,干炒到半生不熟即可。炒米主要的吃法是脆炒米用于泡奶茶喝,硬炒米可以煮肉粥或干飯。此外,還可以直接食用。用奶茶泡著吃時,加黃油、奶豆腐,味道則更佳。還可用酸奶或鮮牛奶,加上奶油、白糖等泡食。由于炒米具有味美,食用方便且耐饑的特點,因而成為蒙古族生活、生產、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蒙古族有“暖穿皮子,飽吃糜子”的俗語。
上一篇: 長沙湘運旅游大巴,湖南旅游客運大巴
下一篇: 永靖敦煌旅游節,敦煌行絲綢之路旅游節